晨报记者 彭 骥
电影《辛亥革命(微博)》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计划9月下旬公映。日前,导演张黎(微博)忙里偷闲接受采访,首次从历史主题、对比《建党伟业》、人物等角度来详解《辛亥革命》,而他此前拍摄的历史剧本质上都有一个相似点,就是“居安思危的主题”。至于黄兴之妻徐宗汉成主线、宋庆龄被遗忘引发的质疑,张黎解释,这并非为顾及李冰冰(微博)故意加戏,而是梳理出黄兴与徐宗汉的一条情感戏,给影片增加悬疑点。
谈构思 想用作品表达隐忧
从《走向共和》到《中国往事》,从《人间正道是沧桑》到《辛亥革命》,对历史题材兴趣十足、擅长正剧宏大叙事的张黎可谓主旋律“专业户”。
作为电影导演,张黎还是个新人,但他觉得自己拍电影不在话下,“其实我挺会拍电影的,只不过因为没拍过,投资方比较谨慎。而且我储备了很多电影题材,比如在红军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之间,一群农村少年如何成长为红军‘旗手’的故事;再比如以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的《成吉思汗的白云》为母本的戏,二战时期几千名中国矿工在异国土地上,不知投降为何物,全部战死,无一生还,我连开头和结尾都想好了”。
谈及此前拍摄的众多历史剧,张黎认为,一部历史剧很难还原遥远年代人物的真实样貌,有的只是再塑造的过程,塑造的尺度在于精神的传达,“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他导演的片子本质上都带有表达隐忧的责任,“一种居安思危的主题,就是我们曾经没有那么好”。
谈剧情 重点是要以情动人
有说法称,电影《辛亥革命》与电视剧《走向共和》的基调颇为统一。张黎表示,这两个作品总体风格大相径庭,《走向共和》是从甲午海战开始,一直到孙中山二次革命,历史跨度特别长。《辛亥革命》则截取了关于1911年到1912年初这一时间段发生的事,把重点放在人物上,以情动人,“强调‘情’是电影最基本的内容,不仅仅是男女之情,还有很多关于理想的情怀。所以主题定的是‘牺牲’,就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大量的人舍生取义,这里面最杰出的代表是秋瑾、林觉民等”。张黎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特别纷杂,史料和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他要做的就是“更多体现人和人的精神,一些具体人物不可能表达得那么详尽,但是历史精神不会遗失”。
张黎还透露,《辛亥革命》结合了《建国大业》分块架构和《建党伟业》分段落架构的方式,尽量把时间都浓缩在1911年初到1912年初这段时间,“编剧构思非常好,因为你要往两边扯,那就有扯不完的事,事件一多,人物就会比较弱。通过一个大事件,比如说广州起义的策划,广州起义的失败,孙中山海外募捐的艰难等逐步展开”。
谈人物 没给李冰冰开小灶
《辛亥革命》全片未涉及宋庆龄,张黎解释:“宋庆龄的父亲跟孙中山是好朋友,但在1911年的时候,宋庆龄还没有进入到孙中山的政治生活中来,所以更多写的是孙中山、黄兴。”
更令人费解的是,李冰冰扮演的黄兴夫人徐宗汉却有大量篇幅,难道是为了照顾李冰冰的投资人及明星身份而故意加戏?张黎介绍:“黄兴的个人情感生活比较丰富,徐宗汉在当时已经是革命党的成员之一,做党的工作,他们那段情感也是生生死死,所以梳理了这样一条情感线。”不过,考虑到影片篇幅,这段关系也只做了一个线性处理,“他俩的关系用了三次别离和三次相聚,跳跃式地完成情感过程,这样的反复推动了叙事发展,增加了故事的悬疑点”。
(责编: 葱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