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特派记者 陈文 威尼斯报道
自嘲 “流放者”的娄烨终于可以结束“被禁”生涯。
《花》是他解禁前的最后一部电影,虽然他以法国电影的身份参加此次威尼斯电影节,而且入围的还是比主竞赛单元、地平线单元冷门得多的“威尼斯日”单元,但这并不妨碍娄烨成为丽都岛上的红人。同样,《花》中大尺度的反复情爱镜头也成为热门话题,一个中国导演能够将性如此赤裸裸地展现在镜头之中,让西方媒体讶异而又兴奋。
五年禁期
“最难时受邀聂华苓”
解禁的娄烨带着一部尚未解禁时拍摄的电影来到威尼斯,一如既往地显示出他对情爱的特殊理解。对于过去的五年,娄烨形容它是“快乐而又自由的五年”,但是“自由”的代价太大,为此,他做了五年的“流放者”,而“流放者”是不可能知道什么“解决方案”的。
五年里,娄烨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数字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和如今的《花》。在南京拍摄《春风沉醉的夜晚》时,因为尚处禁拍期,娄烨特别害怕招来阻挠,也随时准备着拍摄工作被突然中止,但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在这种状态下影片还是完成了,也赢得了不少口碑。
“禁拍之后,在我最难度过的那个时候,我接到了聂华苓女士的邀请,参加她主持的国际写作计划,之后在那度过了很难忘的几个月,在那里我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学者,和毕飞宇成为同学和朋友。我们经常傍晚去聂华苓老师家聊天、争论,同时也是在那里完成了这两个剧本的准备工作。 ”
情爱镜头
《花》里的爱来自暴力
找来法国投资之后,《花》的工作在巴黎开始。这段异国拍摄经验让娄烨体会到了没有电影检查的工作状态,也让面临解禁的他对电影审查制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说自己愿意尝试在制度下拍电影,也会去接触一些商业电影,但他不是很肯定自己能否适应。
从《苏州河》到《花》,娄烨的电影一直保持着对情爱的描写风格。 《花》被媒体总结为是一部中国留法女教师的情爱史,影片原名《母狗》,更是赤裸裸地影射着女主角“花”对性的态度。
影片中透射出来的性与爱的关系,是娄烨自己都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 “是先有性还是先有爱,这是个大问题,很难分清,但这就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你不能说哪些是法国的,哪些是中国的。”娄烨解释说,这个故事的特殊之处是爱来自暴力,是完全的生理反应,当“花“和马修第一次做爱时,那不是真正的爱,只是突然发生的一切,但到了第二天早上所有一切都结束时,爱却开始了,这个时刻是这个故事很重要的地方,是爱的另外一部分。
有媒体将片中的性爱次数统计出来做成标题吸引读者,而娄烨并不能肯定中国观众是否能接受片中大段的性爱场面,但他有自己的坚持,在他看来,影片不是为了激情而激情,而是要表达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作为一个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地域、种族和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中间的人,“花”活得不是很好,但也不坏,有时候非常理想主义,有时候又非常现实和世俗。而“花”的爱和性,也正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反映。
晨报记者对话娄烨
“新片还是爱情故事,这是我的新生”
晨报特派记者 陈文 威尼斯报道
记者:为什么要把片名《母狗》改成《花》?似乎这两种事物表达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是不是想从片名上让国内观众感觉更能接受?
娄烨:没有,只不过是不想有一个先行的概念。 “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而“母狗”会给人剧情上的暗示,我不想提前告诉观众太多,也不要有前置的概念,而且“花”也是女主角的名字。
记者:《花》里这么多大尺度的镜头,会不会影响部分中国观众的观影情绪?
娄烨:肯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说过,性是自然的和自由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避反而是不正常的。
记者:会不会考虑做国内版本的时候进行删减?
娄烨:第一,原著小说的性爱比现在多很多,第二,我们已经删掉很多性爱场面了。我认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影片对性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而《花》这部影片实际就是建立在性的起点上的。
记者:这是一部以法国片为名义拍摄的电影,所以它可能并不是为中国观众拍摄的?
娄烨: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女孩的故事,小说是讲一个中国女孩在巴黎的故事,所以不可能完全是为法国人拍的。
记者:有没有想过,你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是你被冠上了“禁片导演”的头衔,一旦解禁了,会不会就没有那么多关注了?
娄烨:解禁之后,我的头衔就是导演了,我希望这是一个比以前更好的头衔。我在准备一部新的片子,还在等审查后开拍,这是我的新生。这还是一个爱情故事,有一些性爱的场面,但不是特别重要的。也许以后我会拍一些纯爱的电影。
■链接
“威尼斯日”单元
已经创办八年的“威尼斯日”单元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平行单元,目的是为那些在主竞赛单元以外的高水准电影创造一个表现空间。本届有两部有华人参与的影片争夺该单元最佳影片奖,除了娄烨的《花》,中国演员赵涛(微博)(微博)出演的意大利电影《孙丽与诗人》也入围该单元,两者都非“中国作品”。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