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导演新海诚:“宫崎骏接班人”还没准备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9日11:07  深圳商报
日本导演新海诚:“宫崎骏接班人”还没准备好   新海诚新作《追逐繁星的孩子》亮相此次金马国际影展。(资料图片)

  深圳商报(微博)台北讯(驻台记者 侯丽华)台北金马国际影展7日晚举行首场“重度影痴大讲堂”活动。该项活动安排参与影展的多名导演在影片放映之后,亲临现场与主持人对谈,并接受现场影迷提问。

  7日晚21时应约现身“大讲堂”的来宾,是日本动画片新锐导演新海诚。这名出生于1973年的年轻动画导演,被日本动画界誉为“新宫崎骏”,他以跳脱传统、自成一格的画风与数码技术为日本动画产业带来一股新风,出道十余年来已有多部作品获奖,在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粉丝。

  此次新海诚携新作《追逐繁星的孩子》参加金马国际影展,引发台湾地区粉丝热烈回应。7日当天的展映门票早早被抢购一空,影片放映后的交流环节则为自由入场,除了购票观赏影片的粉丝,还有上百名影迷冒雨提前近1小时前往影院排队,只为一睹导演真容。

  当晚的影迷提问环节,由于新海诚特别准备《追逐繁星的孩子》日本原版海报与一部旧作的一小段电影胶片,作为对提问影迷的“回礼”,全场500多名观众回应热烈,争相举手要求发问。第二名获得提问机会的影迷自称来自北京,观众席此时立即响起热烈掌声,表达对这名远道而来的“铁杆粉丝”的敬佩。

  来自北京的影迷问新海诚:他在日本动画界已被视为“下一个宫崎骏”,而宫崎骏本人则在努力培养他的儿子宫崎吾朗“子承父业”,试问他对此有何看法?新海诚回应说,他觉得现在的自己还不适合被称为“下一个宫崎骏”,在他眼中,宫崎骏是天才动画导演,获得这样的赞誉令他感到既高兴又有些困扰。新海诚认为现在自己还不够实力去接受这一称号,他表示今后要继续努力,直到有一天自己也能坦然自认“宫崎骏接班人”。

  有影迷询问新海诚对3D越来越多用于动画片制作的看法。新海诚表示,大量运用3D效果的确已成为欧美动画片的潮流,但在动画大国日本,3D技术并没有像欧美那样盛行。

  新海诚介绍说,曾制作多部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日本著名动画机构“吉卜力工作室”,至今仍采用铅笔绘制电影草图片,再用电脑上色润饰的方式加工制作,而宫崎骏本人也一直坚守2D手绘风格动画。吉卜力工作室与宫崎骏的作品一直以细腻而富有生气的高品质著称,与坚持手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他本人也坚持以手绘动画为基础制作影片。新海诚说,他也深知手绘群体在动画电影界会越来越少,但仍秉持“工匠精神”,继续绘制自己喜欢的手绘动画。

  链接:金马影展出版双语专书 收藏百大经典华语电影

  深圳报业集团台北讯(驻台记者 侯丽华 张雪松)由台湾金马影展执委会主办筹划的《光影的长河——影史百大经典华语电影》中英文专书,已于日前出版问世。

  该书邀请了122位导演、编剧、制片、摄影、剪接、美术、音乐、演员、影评、学者参与票选,评选出的华语影史百大电影名单于去年底出炉。前二十名影片分别是《悲情城市》(1989)、《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童年往事》(1985)、《阿飞正传》(1990)、《小城之春》(1948)、《卧虎藏龙》(2000)、《一一》(2000)、《恋恋风尘》(1986)、《龙门客栈》(1967)、《花样年华》(2000)、《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恐怖分子》(1986)、《爱情万岁》(1994)、《黄土地》(1984)、《侠女》(1971)、《甜蜜蜜》(1996)、《英雄本色》(1986)、《无间道》(2003)、《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马路天使》(1937)等。再由22位影评人分别针对每一部入选影片,进行分析及介绍它对影史的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书中除了“百大影片”等公选的最终结果,也同时收录了122位票选人士的个别名单,这部分也相当值得影迷玩味。

  如侯孝贤在《悲情城市》之外,他个人满意的不是大多数人钟情的《童年往事》(第3名)和《恋恋风尘》(第7名)这两部片子,而是其更早完成的《风柜来的人》(第23名)和被忽略的《南国再见,南国》(未进百大)。

  影评元老黄仁则开出了一批令众人陌生的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片单,如《东亚之光》、《博爱》、《日本间谍》和《花莲港》等;相反的,上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何蔚庭选的,都是1982年以来的电影,明显深受到新浪潮、新电影的洗礼。

  影后舒淇(微博)唯一选的主演电影,当然是让她在金马封后的《最好的时光》;而对近年与之合作密切的导演冯小刚(微博),她却推崇其比较阳刚的片子《集结号》,而不是《非诚勿扰》。

  演而优则导的张艾嘉的片单中出现的《英雄本色》,不是吴宇森所导演、而是龙刚1967年所导的版本。

  据了解,该书一问世,除了台湾本土影迷趋之若鹜外,也吸引了不少外国影展及电影学者的重视,称其是重新认识华语影史的参考工具。

(责编: sisi)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