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艺谋谈《金陵十三钗》:别叫我国师(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3日09:41  东方早报
张艺谋说自己有自知之明,他的特点是有好的视觉影像,好的视觉体现能力。 张艺谋说自己有自知之明,他的特点是有好的视觉影像,好的视觉体现能力。
张艺谋说拍战争场面很耗时,为了银幕上2分钟,很多演员苦练2个星期 张艺谋说拍战争场面很耗时,为了银幕上2分钟,很多演员苦练2个星期

  早报记者 李云灵

  “这是张艺谋最近10年来最好的作品!”看完《金陵十三钗》,有人给出了这个评价。

  尽管有好莱坞巨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以及新“谋女郎”倪妮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但各大媒体针对《金陵十三钗》的提问,有超过半数都是针对张艺谋的。昨日上午,这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在酒店房间接受了几家媒体的专访。

  2000年之前,张艺谋的一系列作品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活着》等都备受赞誉,但是2002年后,从武侠巨制《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都是批评声音不断。到了2009年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陷入低谷。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也没能帮他挽回负面评价。《金陵十三钗》试映至今,收获的几乎都是掌声。张艺谋貌似终于打了翻身仗。谈及10年来的起伏,张艺谋坦言:“我有自知之明,我不善于自编自导,我的特点是我有好的视觉影像、好的视觉体现能力。我希望下一次再有运气碰上一个好剧本,碰上好编剧。”

  “天下故事一大抄,

  就是看你抄的不一样”

    拍南京的电影很多,比如陆川的《南京!南京!》。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儿?

  张艺谋:优势在哪儿?优势在导演。电影首先不要比,其次我只能说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我看到严歌苓这个小说,我有一个预感,现在电影中最后一个定格的画面是我在2007年就想像到的,我希望拍这部电影。彩色的玻璃被打碎,天主教堂用书娟的眼睛看下去,透过彩色玻璃色彩斑斓的光线看到这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这个画面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自己对这个题材很喜欢。

  当时文学策划周晓枫顾虑这类题材拍得太多,或者说一直没有断,我倒觉得恰巧是最挑战我的,某种题材当它已经一闭眼睛就能想到,南京大屠杀拍那么多,一说南京大屠杀题材就想到这个电影基本的样子,基本的风貌,这个电影的题材非常固定化。越是固定化的题材,你如果有个性就最值钱。好像刘恒(《金陵十三钗》编剧)写的《张思德》似的,那个多难写,那个太固定化了,毛主席已经评价过了。你想他没有什么空间了,他写出来了。我觉得它很有挑战性。我不能说是有优势,只是说,别人再拍多少年,可能我们的这个还会不一样,这只是对自己的自信。

    所以你选取的是你擅长的女性视觉?

  张艺谋:对。中国这一方面的电影电视虽然一直在拍,但女性视角的比较少,导演的工夫就要下在不一样上面。常见的故事、常见的角度大可不必再拍了。譬如《霸王别姬》这样的题材一直都在拍,但是切入点不同,所有都有市场。

    男主角贝尔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吗?

  张艺谋:略知一二吧,毕竟是在这个文化氛围中,这么多年至少接受过关于这个的信息。在确定人选后,通过一个电话,他问我作为这个人物,有没有可能改剧本。因为我不是好莱坞黄金编剧,不是那种一个字不能动,动一动就要找老板的。于是他很高兴,就确定出演。问过他对南京知道多少,他说知道个概念。推荐了(他)英文的书和图来看,到了南京之后第二天就看了大屠杀博物馆,(他)一直在认真做功课。

    怎么考虑把贝尔的角色变成殡葬师的?

  张艺谋:讨论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说让这个人在最后的活动中能担当事情,不要只是一个推波助澜的角色。按理说由秦淮女子顶替,不需要他也可以。但是一定要让这个人成为必不可少的角色,这样就会有意思,更符合一个好故事的要求。所以我们想到可能是这样的职务,这个跟死亡和生命又有密切的关系,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化妆师,那多没意思,而且他有自己的历史,他有过孩子有过婚姻等等,殡葬师这个职业比较好,他打扮出每一个人,那种跟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实际是对生命的再次起航,对生命的一次讴歌,这个职业有意思。

  当时想到这个职业的时候还没日本的《入殓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们其实在这之前,都谈到这个角色,最后开始改了,改了好几次,《入殓师》出来了,也担心(被说)是跟风或者学谁。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故事一大抄,都不说谁抄谁,就看你说得怎么样了。后来我们把这个顾虑打消了,坚持下来。剧本递到贝尔手里的时候,他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职业。后来(他)跟我开玩笑,“你要改了我还不接了。”他自己后来改了角色的出身。我们原来写的是家族殡葬师,出生地是美国中西部一个小镇。他说,“我不要,我要改成我就学了五年,而且第一次是为我女儿入殓。”我们觉得很人性,寥寥数语带出一个人的命运,很微妙的感觉。

    对贝尔角色的改编是不是符合美国文化,小人物最后成为一个英雄?

  张艺谋:那不是。他是一个创作的很好的例子。这个人天生就是英雄相有意思吗?没意思。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没意思。创作中那种偶然性、那种反差是非常有趣的。

    影片中大量出现南京方言,这种做法很少见,你怎么考虑的?

  张艺谋:打算拍这个电影改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就想了,最好是南京话。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跟专家学者一一交流,关于秦淮文化,很多寄托,那怎么表现出这么多东西呢?我想那最少语言得是这方面的,所以我们觉得秦淮话比较有味道比较有意思。最大的难题就是演员的选择范围立即缩小,只到1%了,可以这么说,99%的人都不合格。中国这么多省这么大地方,会南京话的人或者原籍是南京能说那种老话的人你想有多少?没多少。现在这些演员80%是南京人。

    你怎么发现倪妮(玉墨扮演者)身上这种风情的?

  张艺谋:当然是在看她本人的时候。我是《三枪》去上海宣传时见的她,因为南京离上海近,让副导演带她过来,跟她见了第一面。那时候已经选了好长时间,就是觉得她合适,她的身上有这种感觉,当然还要经过训练。因为没有影像资料,请很多老师来讲,但也只能是讲,到底什么样子要靠演员自己去琢磨。还有一点,张叔平(微博)功不可没,他最能打扮女演员了,很用心,打扮了很长时间。这个有点像威廉姆斯团队,搞一个造型4个小时,不行揉乱了重来。他把这些人打扮得很好,打扮出来非常像。他们永远凌晨四五点起床,化这个妆三个半小时,每天都是。

    有些评价讲,遇到好编剧你的作品又有力起来,编剧在你的创作中占的比重大概是多少?

  张艺谋:我有自知之明,我不善于自编自导。我的特点是我有好的视觉影像,好的视觉体现能力,这是我的职业。

    最后的结局留白,为何与小说有差异,并无交待十三钗的去向?

  张艺谋:剧本上有交待十三钗大概的去向,本来想最后出个字幕,但后来都拿掉了。定格在那里是最初的想法。那是我最初看到剧本时候的一个画面,色彩斑斓的,梦幻般的记忆。影片是通过小女孩的视角,如果当时真的有这样一个小女孩活到今天90多岁,各种媒体采访,肯定会有记忆丢失、错乱。那青春期的小女孩记住了什么?可能所有战争中残酷的东西最后都忘记,只记住了神秘美丽的瞬间。从这个角度想,会与众不同,和现在看到的南京大屠杀电影(以及)之后可能会有的都不一样。天下故事一大抄,就是看你抄的不一样。电影也是一样,关键在于你讲的故事有什么特色。

  “电影不是唯大而论的”

    首次尝试战争戏,对你来说有什么困难?

  张艺谋:他们(威廉姆斯领衔的好莱坞特效团队)是很专业的团队。(他们)来之前我给斯皮尔伯格写过e-mail,问这个团队怎么样,问他《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细节是不是他们想的。斯皮尔伯格说:那是导演要想的。来中国之前他们要带齐所有材料,材料是导演要给的方向。他们来之前,南京是一片荒地,具体要打几分钟,怎么打,需要详细把局部战役讲清楚,他们的设备和材料要过关带进来。这些都是专业和科学的,所以要提前做功课。这就意味着我还没开拍,心里就要打完。基本的构架,导演都要完成,挑战很大。200张草图,讲得清清楚楚,草图上要求:17个人中弹还是12个(要标清楚),腿部中弹,胸部中弹,腿部炸点,胸部炸点(都要讲清),特别科学。我们通常都是游击战,这来一炮那来一炮。

  一是,做足功课;二是,我拍了3部动作电影,无论大家如何评价,但都让我自己受益匪浅。影视教育的经验,结合动作片心得,让我可以在初期阶段,就有详细描写。但是合理性要求很重要。动作武侠没啥合理性,怎么好看怎么来。(拍《十三钗》)每一枪都要有出处,像军事家,有模型,第几个街口拐弯。拍战争场面很耗时,银幕上2分钟差不多需要准备2周时间。有很多演员苦练2个星期,迅速中弹,脸都没看清楚。很对不起演员,我也很希望每个演员有出色表演,也有戏,但最后处理,演员满怀希望来,脸黑的,就算给个近景,也不认识。最后我只能安慰他们说,你们的爸妈认得。

    战争戏拍了多久?威廉姆斯团队对你的帮助是如何的?

  张艺谋:战争戏我没有想到拍了两个月,威廉姆斯团队本来做的预算是两个月,他们太注意安全了,我觉得这一点真是……我感受非常深。我们有时候抱怨他们太慢太慢,后来发现我们一点事故都没有。中国现在影视爆炸这一块每年有多少事故,我觉得我们这一行最不规范,而且它是一个高危的群体。这回这个团队来,他们要求之精细,有时候导演说这个镜头要拍,对不起,四个小时以后。你就要骂人了,急死了,四个小时以后?!没办法,程序。最后你会发现,很佩服,这是学习。

  八一电影制片厂——我专门请了最好的团队来做辅助工作,来做配合,他们最后告诉我说,真是学到很多东西。一开始他们私下跟我抱怨:“这活儿给咱20分钟搞定。”但是最后电影拍完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尹主任特别语重心长地说,“导演,真跟这个团队学到什么叫专业。”我们的烟火部门,中国每年拍多少战争片,电视剧还有古装的也要打枪放炮,这一行真是得跟他们学习。

    之前的电影都善于人海战术,但是这次的战争场面只限于一个巷子里,怎么考虑的?

  张艺谋:电影不是唯大而论的。大得过奥运会吗?大得过八一厂的“三大战役”吗?反倒是精彩的细节能记得住。希望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电影也需要考虑商业诉求,原著里面没有那么多战争,拍战争是为了商业上面的考虑?

  张艺谋:其实原著讲大的历史背景,我从电影本身的情节,电影放在一个房子里面一直说话那是风格化,这是可以的,但是基本就像话剧了。电影是什么,电影要扩展它的空间,可能原作写了三个空间,电影里面三个空间根本不够,我们可能需要十个场景十五个场景。你自己没有注意过,有的电影场景多达五十处以上,这个电影一定好看,视觉新鲜,变化大,这是电影艺术要求的,它希望视觉的。如果不违反原作的精彩,使原作写的几个兵围在外面为救女学生打一仗,符合电影共同规律。本来不是谈商业,谈商业你得拍,拍得乱七八糟还是商业吗?搞不好全剪掉,还是先从电影的原创所要的元素出发。

  “徒劳地想观众怎么想,还不如想自己”

    你拍电影是否有种使命感?

  张艺谋:没有,如果拍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立即变成民族狭隘的仇恨,这样拍电影是不对的。全世界拍那么多电影,你看美国拍了多少纳粹恐怖分子,他们是让你恨德国人吗?恐怕不会那么狭隘,都是历史的故事,一个客观历史。今天都是要在战争和灾难等等这样一种题材中去提炼和观照人性。我认为这个是战争背景下或者灾难背景下人性的光辉,这是我们最要紧要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的光辉是什么?歌苓、刘恒都说过,是爱,是善。一点都不大,在哪里拍都是这样。要不然把这个电影看得太狭隘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你会介意别人对你影片的评价吗?

  张艺谋:无法预测,中国又没有权威机构,水军横行,众口难调。我不上网,微博也是别人给我说,能说几条呀?当补药吃?我们现在处在的环境无法建立机制,无法得到观众的权威数字,都是徒劳的。徒劳地想观众怎么想,还不如想自己。把自己当观众,按照自己的标准,好电影留在心里,有信念就是好的。

    编剧宁财神在微博上说,这是你从《活着》到现在最好的电影,也有不少影评人说这是你10年来最好的作品,你自己怎么看?

  张艺谋:谢谢夸奖,尊重每个人的评价。有时候拍得不好,也要面对大家的批评,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每次有作品出来,很多人希望让我给自己打分,就像奥运会之后,所有人来让我给自己打分。我个人是完美主义者,说实话,我是有遗憾的,但是当面对媒体的时候我说了,我给团队打100分,最不爱自我做评价。我们总是希望做到最好,也会有做得最好但留有余地,否则就停滞不前了。

    现在很多人对你的评价很高,还有“国师”的叫法,你自己怎么看?

  张艺谋:别这么叫,招骂,别给自己定位,我还有很多出色的同行,中国电影是需要很多很多作品共同支撑的。人的生命很短暂,我们有幸能做喜欢做的。我这一代人受的教育,不愿意浪费时间放纵自己,不会享福。我的同代人都退休了,命运让我有今天这个样子,不愿意虚度光阴。就是这样。如果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就更高兴了。有很多感情上的共鸣,已经很了不起了。

    很多导演在技术上寻求突破,譬如即将上演的3D电影《龙门飞甲》,你有没有想过要突破自己?

  张艺谋:我倒是不想赶时髦。3D几十年前看《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就有了。3D概念是《阿凡达》成功后带给全世界的浪潮。《阿凡达》我是很喜欢的,了不起的视觉奇观。但是在中国,3D还是过客,牵涉到方方面面,涉及影院放映终端技术等。电影这个艺术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结合在一起,也许是过客,我也不想去迷恋,当作一个目标。导演(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拍个好故事。

    如果这次“申奥”成功,你还有什么目标?

  张艺谋:“申奥”?我对你的词不太熟,“冲奥”也罢,“申奥”也罢,每到这个“奥季节”咱们媒体的词,至少从我来说不是我所思所想的,更不是我拍一部电影的目标。还是那句老话,赶上这个点了,有了这个机会我一定也不排除,我也绝对不会说我不要。但是刚才讲这个剧本的过程,从2006年就开始,我们谁也没有对着那个(冲奥)目标去,大家都这样说。我自己认为这个事情永远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故事,它全部是对着那个事(指冲奥)准备的,这就彻底不对了,那首先得问严歌苓的小说是不是为了“申奥”或者“冲奥”写的。

    明年的下一部戏拍什么?

  张艺谋:没准确目标。希望能操作成功,正在搜罗好的剧本。好剧本真的很难找,中国好的编剧、好的小说家甚至好的枪手都没有。作品质量和文学基础非常重要,不能在源头上马虎,希望下一次再有运气碰上一个好剧本,碰上好编剧。至于时间,不需要给自己定“一年一度”的目标。

  继12月11日的北京首映式后,昨日下午,张艺谋率军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十三钗、女学生等角色的演员全阵容,亮相电影书《我们一起走过》首发活动。此外,有消息称,张艺谋即将于12月18日出版首部自传《张艺谋的作业》,对于自传一说,张艺谋予以否认:“我不会出自传,这个只是我的一个黑白摄影集。”

  为纪念《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的艰难过程,张艺谋决定制作了纪念版图书《我们一起走过》,该书收录了导演张艺谋、男女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与倪妮、原著作者严歌苓、编剧刘恒等撰写的文章,更曝光了电影在筹划与拍摄过程中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时光”。

  在现场,张艺谋还首次披露自己是如何选择“谋女郎”的,他说选演员是个科学的过程,并将自己的眼睛比成“镜头”,称在每一个新人身上都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戏中角色。聊起第一次和“玉墨”饰演者倪妮见面的情景,张艺谋回忆,“那时候我在上海宣传《三枪》,时间很紧促,大概只有15分钟,但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角色最需要的东西。”

  有消息称,张艺谋首部自传《张艺谋的作业》将和《金陵十三钗》一起上市,张艺谋否认自传的说法,称“我不会出自传,这个只是我的一个黑白摄影集。”该书回归了张导摄影的老本行,整本书以图片为主,大约有130张图片,文字只有6万字左右。该书将从张艺谋曾工作过的山西棉纺厂开始,不仅回忆了他的第一个“谋女郎”,传奇的求学经历以及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张艺谋如何看待暴风骤雨式的赞誉与批评。

  张艺谋透露,文字并不是他亲自执笔的,而是口述后由图书编辑整理的。

(责编: sisi)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