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艺谋想表现人性光辉:讲好故事是永远的功课

张艺谋给“书娟”说戏 张艺谋给“书娟”说戏
贝尔(右)的“较真”让张艺谋很感动 贝尔(右)的“较真”让张艺谋很感动
《金陵十三钗》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南京大屠杀 《金陵十三钗》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南京大屠杀
张艺谋在片场总是全神贯注 张艺谋在片场总是全神贯注

  羊城晚报记者 余姝 通讯员 孙奕  张艺谋作品

  张艺谋新作《金陵十三钗》(以下简称《十三钗》)即将于本月16日全国公映。这部耗资6个亿的电影在几轮试映后,获得不俗的口碑,而故事———张艺谋近年作品屡受诟病的短板,却成为这部电影最让人称道的部分。接受记者专访时,张艺谋一再强调剧本对于这部电影成败的意义,他坦言自己不是当作家的料:“我擅长视觉营造,但我不会自编自导。活到老,学到老,讲好故事是我永远的功课。” 

  【谈主题】

  “战争灾难背景下人性的光辉,这才是我们最想要表现的” 

  羊城晚报:不少观众认为,《十三钗》是继《活着》之后你拍得最好的电影。

  张艺谋:很谢谢大家这么好的评价。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好剧本,很多东西都是从源头开始的。2006年,我看到原著小说就很喜欢,虽然当中还有奥运会等等别的事情,但一直没有中断对剧本的修改和对演员的挑选。在修改剧本的时候,我又请老朋友刘恒出山。刘恒的第二稿在2008年5月完成,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而原作者严歌苓的高度评价,也给了我们最大的信心。

  羊城晚报:编剧对这次创作有多大贡献? 

  张艺谋:非常大。简单说,我有自知之明,我不善于自编自导,我不是那块料,要不然我当作家了,这是真的。中国有很多好导演,如果两个条件实现了,好多人都可以拍好电影———第一是有运气碰上一个好剧本,第二是导演所有的动作不跑偏。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羊城晚报:拍南京那段历史的电影有很多,《金陵十三钗》如何让观众觉得这不是一次重复?

  张艺谋:我只能说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电影中最后一个定格的画面是我在2007年就想象到的———彩色的玻璃被子弹打碎,用书娟的眼睛看下去,通过色彩斑斓的光线看到这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这个画面给我印象很深,让我决定要拍这部电影。当时周晓枫(影片文学策划)顾虑这类题材拍得太多,我倒觉得恰巧是最有挑战性的。越是固定化的题材,如果有个性就越值钱。我敢说,这个题材再拍多少年,可能我们这个和别的还是不一样。

  羊城晚报:在改编剧本中加入了大量战争元素,是不是一种商业诉求? 

  张艺谋:原作写了三个空间,但放在电影里完全不够,我们可能需要10个或者15个场景,甚至多达50处以上,这个电影才好看。视觉新鲜,变化大———这是电影艺术要求的。剧本改编以后,有了中国士兵围在外面为救女学生而打了一仗,这个也符合电影创作规律。关键看你拍得好不好,拍得乱七八糟还是商业吗?搞不好全剪掉。 

  羊城晚报:“约翰”成了第一男主角,有没有夸大外国人在事件中的作用?

  张艺谋:当年南京只有22个外国人,当然也包括拉贝。当年这个事件的披露乃至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也是靠这些外国人。那时中国老百姓手里没有记录的工具,所以现在仅存的图片和影像都是外国人留下的。我觉得,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外国演员担当主要角色才是合理的,因为它符合历史的真实。 

  羊城晚报:电影在放映过程中,有位观众高呼这部电影是拍来让我们恨日本人的,你认为呢? 

  张艺谋:我认为我们拍得是客观的。南京大屠杀不是两军交战,大部分被屠杀的都是平民或者放下武器的人,这个事实不能更改。人类的战争有多少故事,今天全世界都在拍,不要把它狭隘化。我们的目的是珍惜今天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 

  羊城晚报:听上去好像有一种很大的使命感? 

  张艺谋:一点都不大。如果拍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立即变成民族狭隘的仇恨,那是不对的。你看美国拍了多少反纳粹的电影,能说它们是让观众恨德国人吗?战争灾难背景下人性的光辉,这才是我们最想要表现的。人性的光辉是什么?歌苓、刘恒都说过,是爱,是善。

  【谈贝尔】

  “有时候他也知道全剧组在那儿等着,但他一定要讨论清楚才演”

  羊城晚报:为何把贝尔饰演的美国人约翰的身份从原著中的神父变成了殡葬化妆师

  张艺谋:就是想让约翰能在最后的活动中做一些事,而不仅仅是推波助澜,于是想到了殡葬化妆师———这个跟死亡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工作。巧的是,等我们要开拍的时候,日本先拍出了《入殓师》,我们也担心会不会被指责是跟风,但想来想去还是不改了。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故事一大抄。不是说谁抄谁,而是说天下故事都很像,就看你讲得怎么样。剧本递到贝尔手里的时候,他非常喜欢这个职业,还跟我开玩笑,说要是改了职业他就不接了。这个人物的前传,是贝尔自己提出改动的。本来我们考虑让约翰来自一个从事殡葬业的家族,他改成为了自己去世的女儿而做这行,而且只做了5年。改得很好,寥寥数语带出一个人的命运。

  羊城晚报:贝尔还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

  张艺谋:我跟很多演员合作过,这次贝尔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切落到实处。有一个细节———修汽车,只有几个镜头,贝尔只需要摆弄一下动作就可以,当时是夜景,拍不到细节。可他说不行,问我们懂这辆车的人在哪里?我头大了。那是辆老车,一般司机都不懂,后来等了一个小时,懂车的人才到。贝尔说自己一定要搞明白这车哪里坏了,到底要怎么修,又讲了一个多小时。我一看这情况,今儿拍不成了,只好改天拍。最后贝尔告诉我,虽然可能拍不到,但他一定要弄清楚,因为他是演员。这让我很感动。关于细节,他会跟我讨论很长时间。有时候他也知道全剧组在那儿等着,但他一定要讨论清楚才演。

  羊城晚报:据说最初贝尔不愿意演亲热戏,劝说三次才答应。是这样吗?

  张艺谋:主要是我自己没有想通,我觉得要慎重。这个作品的要点不在这,我们要讨论的是他跟玉墨是否有真感情。我觉得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两个人如果能有一段感情,会让人觉得很美。至今我都很喜欢里面的两句台词———玉墨说:“我的身体明天就不属于我了,我现在就跟你回家吧。”原来是互相调情、萍水相逢的两个人,后来有了真情感,特别感动!所以这一点,我们觉得有必要去呈现,贝尔也就认为当然可以演。专业演员就是专业演员,没有问题。我觉得大可不必拿床戏来做卖点,它实在不是这样一个层次。这是非常健康、非常美的一段戏。

  【谈拍摄】

  “有时候会抱怨好莱坞的特技团队太慢,后来发现真的没出一点事故”

  羊城晚报:影片中大量出现南京方言,是出于什么考虑?

  张艺谋:说南京话是一早就定了的。影片涉及秦淮文化,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文化的韵味,我想至少语言是一个重要方面。当然这个设定直接导致演员的选择范围缩小,99%的人都不合格了。现在这些演员80%是南京人。

  羊城晚报:片中的英文台词也非常到位,如何实现的?

  张艺谋: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英文翻译,是已经逝世的《英国病人》导演明格拉的太太。她是出色的戏剧导演,是一个中国人,跟我也是朋友。在邀请贝尔这件事上,这个翻译得非常好的英文剧本起了关键作用。而把书面台词变成口语,贝尔则起了关键作用。他有个很厉害的本事,能说各种口音。《十三钗》在美国试映的时候,前半段贝尔以一个小混混的面目出现,很多美国观众都看得哈哈大笑,我反倒不得要领,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有趣之处。

  羊城晚报:《十三钗》比你以往的大片更加重视故事性。

  张艺谋:虽然电影有很多流派,但今天全世界的观众好像都还是想看故事。很多风格化的作品,做小成本电影没问题,但大投资的主流电影必须讲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恐怕是我最重要的功课,活到老,学到老。

  羊城晚报: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中,哪一场戏给你印象最深,或者说拍得最满意?

  张艺谋:好多场戏。最后那个定格的画面,她们一群女人走进教堂,整整拍了三次,就那块玻璃就换了很多次。比如说电影中几分钟的打仗吧,我们拍了两个月。我举这两个例子就是说,你要拍一个好电影,每一秒的画面都很费神,都需要很多时间,甚至多次的反复。

  羊城晚报:玉墨她们一起唱《秦淮景》那场戏呢? 

  张艺谋:我个人很喜欢那场戏,我觉得它很浪漫。在一个很压抑的结果面前有一个很璀璨的瞬间。如果小女孩书娟现在还在的话,她都九十几岁了,也许过去许多悲惨的记忆她都记不住了,但那个情景她一定会记得。

  羊城晚报:拍这部电影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张艺谋:导演这个职业就是永远会有遗憾,刚才我跟严歌苓说,其实还可以更好。可能想象中的电影才是最好的,现实中总是有很多困难,比如战争戏我就没有想到要拍两个多月。这个好莱坞的特技团队太注重安全了,这一点真是让我感受非常深。我们有时候抱怨他们太慢,后来发现我们真的没出一点事故。现在中国影视爆炸这一块每年有多少事故?我们这一行最不规范,但好莱坞的团队非常规范。有时候我说这个镜头要拍,他们说“对不起,四个小时以后”,让你简直想骂人,急死了,可没办法,要按程序来。最后我很佩服他们,这是学习。

  【谈新人】

  “我第一次见倪妮就觉得她合适,她给我‘玉墨’的那种感觉”

  羊城晚报:倪妮化妆和不化妆的时候差别很大,你是怎么发现她身上的风情的?

  张艺谋:《三枪拍案惊奇》去上海宣传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她。那时候选演员已经选了好长时间,就是觉得她合适,她就给我“玉墨”的那种感觉。当然,张叔平(微博)功不可没,他是中国最会打扮女演员的人。他的工作方式有点像好莱坞的威廉姆斯团队,搞一个造型四个小时,不行揉乱了重来。“十三钗”都是凌晨四五点起床化妆,每天都是。

  羊城晚报:演员阵容里除了贝尔和渡部笃郎以外都是新人,出于什么考虑?

  张艺谋:这可能是我的一个传统,从一开始定的就是新人。实际上贝尔的时间很紧张,后边还要拍《蝙蝠侠》,他的档期只有两个月。有很多戏是他走了以后,我们重拍他对面的人。我们不能耽误他的时间,我们这些是新人,是小孩儿,新人可以磨三十遍五十遍,可是你不能让贝尔陪三十遍五十遍。所以我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去让新人重复,达到最好的程度。

  羊城晚报:电影字幕显示,你的女儿张末在电影中担任非常多的工作,包括现场翻译。从《三枪》开始,你们已经合作了三部电影,还会继续下去吗?

  张艺谋:她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尤其是与现场演员沟通,贝尔就指定了她。我第一次到美国见贝尔跟他谈剧本,就是我女儿陪着我去。后来贝尔决定接这部戏之后,他说我们在现场要好好沟通,我说我可以找到最好的翻译。他说不,我就要张末了。没办法,现在媒体访问还是她跟着,因为已经习惯了。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