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彭骥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制造”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创下的艺术高度、影响力高峰,国产动画片至今无法超越。 50年后,上影集团用3D技术全新包装《大闹天宫3D》,旨在“激活经典”,成为新时代华语动画电影的一根“定海神针”。1月11日,鹅黄上衣虎皮短裙、大红裤子配黑靴,“齐天大圣”再跃大银幕,《大闹天宫3D》就要“操练”起来。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哪版《大闹天宫》,都像一面镜子般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年凸显民族传统的成果有多经典,如今紧跟3D科技的尝试就有多重要。
严定宪林文肖忆《大闹天宫》创作轶事
当年,一对夫妻闹“大圣”
严定宪、林文肖同毕业于苏州美专,1958年结婚,共同参与创作了《大闹天宫》、《哪咤闹海》、《金猴降妖》、《人参果》、《舒克与贝塔》等多部动画片,被誉为“动画界的钱钟书与杨绛”。为了《大闹天宫3D》的1月11日上映,从古稀迈向耄耋的严定宪、林文肖夫妇提供建议、奔走宣传,很多发布会上都能欣赏到两位老人现场三分钟速画“美猴王”的表演。日前的《大闹天宫3D》北京首映礼上,严定宪、林文肖夫妇接受晨报记者专访,讲述当年经典《大闹天宫》的故事,从太和殿前晒太阳、被猴子咬、室内“打气球”到研制印钞机式放映等,青春回忆、创作激情、专业思考等同炼一炉,令人唏嘘。
“大圣”之父很亲民
说到《大闹天宫》的诞生,必须说到中国动画史上响当当的“万氏四兄弟”。严定宪介绍,没有万籁鸣,就不会有《大闹天宫》,“当时‘万氏四兄弟’(老大万籁鸣、老二万古蟾、老三万超尘,老四万涤寰)已经地位相当高了。万籁鸣一直希望好好拍下孙悟空、《西游记》,只是当时各种原因,找不到投资人给他钱来做。1949年他去了香港,开照相馆,大概是1954年,他又回到了上海,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当导演。”担任美影厂导演之初,万籁鸣先拍了一系列短片锻炼队伍,《骄傲的将军》的成功则给了当时的美影厂厂长盛特伟很大信心,认为人才队伍基本成熟,最终同意让万籁鸣筹拍《大闹天宫》。特伟几乎调动了所有精兵强将全力投入,包括严定宪在内的《骄傲的将军》6个画家全部被拉过去。当时20来岁的严定宪出任原画组组长,新婚妻子林文肖也在该组。此外,万籁鸣外请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执教的张光宇、张正宇兄弟二人,张光宇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创作过孙悟空题材漫画《西游漫记》,对民间艺术、传统艺术研究颇有造诣。
严定宪回忆,当时万籁鸣已经6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但人很随和,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万籁鸣很重视年轻人的想法,“就算是我这么年轻的人去和他说想法,他都会说‘好,就这么办’,给我的鼓励很大。”1997年10月,97岁高龄的万籁鸣去世,墓碑上没有墓志铭,而是设计成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一座云遮雾绕的花果山,跃出个孙大圣。
为画“猴王”听京剧
严定宪回忆,《大闹天宫》摄制组于1959年12月正式成立,此前经历了半年多的筹备。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美影厂对《大闹天宫》的投入是巨大的,当时没有去计算制作费,也没有票房、成本之类的说法,大家都是领工资,片子完成后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包销,据后来估算,120多分钟的《大闹天宫》收购价应该近1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如今数千万元。1959年底,原画组、设计组等主创十多人背着画架北上采风,遍访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等,从古代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吸取创作灵感。严定宪对北京冬天的寒冷印象深刻,也对当时一群年轻人在一起的快乐津津乐道,“那时去哪儿都是坐公交车。我还记得,出太阳的时候,大家挤到太和殿门前晒太阳,很苦也很开心。”林文肖则在那段时间对京剧有了更多感悟,“当时要求我们去听京剧,甚至为了画好仙女的动作去学跳舞。那时我们还都太年轻,欣赏不了京剧的美,平时没事根本不会去听。后来去听了,还真慢慢感觉出好来,这对我们以后的事业帮助很大。”据悉,林文肖还在片中小秀了段昆曲,作为仙女们的配乐。此外,厂里还请来“南猴王”郑法祥等给大家上课,启发思维。有意思的是,组里的男人要在桌上摆个镜子,不为对镜贴花黄,要的是随时自己做表情来观察;组里的女人手里拿根棍子,不为强身健体,要的是学使金箍棒体会画法。当时上影厂正在拍个电影,特意带回一只猴子给他们,说“你们拍《大闹天宫》,这猴子就送给你们吧。”结果这只母猴还专咬女人,弄得林文肖等很害怕,养了一个礼拜后还是送回去了。
下集“迟到”十四年
等到《大闹天宫》投入到“大生产”的绘制阶段时,就采用“承包制”,工作内容按每场戏来划分。严定宪告诉记者,当时白天8个小时,晚上还会加班2个多小时,几乎天天如此;一般15秒的画面,要画200多张,再加上不同的层次,就是好几个两百多张,“有人说我们的手稿有10万到14万张,其实十几万张是没错的。”而万籁鸣对人物造型设计的反复推敲很折磨人,“孙悟空的造型,他的要求是学习京剧艺术的脸谱化,要有装饰性,又不能太强,不然不适合动画表现。他看了好几稿后,提出孙悟空要有‘山寨大王’味道,可以从少数民族服饰中取其山野气息。”1961年,《大闹天宫》上集问世,获奖无数,好评如潮。林文肖记得,当时差不多画完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又是年轻人爱闹,“我们在工作室里拉了根绳子,大家一起来‘打排球’,排球当然在室内没法打,我们就扎几个气球,拿气球来打。”
而《大闹天宫》下集紧接着开始进行,只不过很多上集中的骨干都被抽调到了其它组里,绘制断断续续。严定宪被安排留在了《大闹天宫》剧组。1964年下半年,《大闹天宫》下集终于完成,但得到的指示却是“暂时不放”。严定宪称,这是受当时政治风潮影响,《大闹天宫》被完全否定,被怀疑是借古讽今。林文肖回忆,当时为《大闹天宫》绘制的大量手稿都被付诸一炬,“现在想想实在是太可惜了,但当时没办法。”直到1978年左右,《大闹天宫》下集才第一次面对观众放映。
“悟空”一画就十年
关于《大闹天宫》,还有不少插曲。严定宪透露了一个少为人知的“秘密”,即当时盛特伟本人对“孙悟空”也很有兴趣,想自己来操作《大闹天宫》这一题材,“他是个大度的领导,当然是把机会让一让。”同时,1959年,国内各行业都在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严定宪会抽出时间,将画好的一叠稿子放进点钞机,尝试“通过点钞机带动稿子运动生成连续影像”的方法。1960年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提出要求:“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于是特伟组织队伍,与钱家骏等一起尝试“水墨动画”,严定宪也被抽调去试验水墨动画,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诞生。不过,特伟依旧难舍《大闹天宫》,1985年与严定宪、林文肖一起导演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金猴降妖》,“我们一早就向特伟承诺过,如果他想拍‘大闹天宫’,我们一定帮助他完成心愿。”严定宪认为,《大闹天宫》更突出动画,而《金猴降妖》在“现代化、电影化”方面更为侧重,更重视电影语言。而令严定宪尤为感慨的是,自己20来岁参与《大闹天宫》,“文革”后自己做了《人参果》,还帮着特伟完成《金猴降妖》,一个“孙悟空”占了他不下十年时间,感情已难用言语形容。
(责编: 山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