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电影战争片之父的著名导演汤晓丹,1月21日晚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102岁。汤晓丹自1933年成为电影导演后,直至1988年拍摄其最后一部电影《荒雪》,一生执导的电影近50部。其中,由他担任导演的《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红日》《难忘的战斗》《南昌起义》等影片,全部成为中国战争题材影片的经典。2004年,在第十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汤晓丹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设立的“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据悉,为尊重汤老生前遗愿,丧葬仪式将一切从简。本报记者从上影集团了解到,在今年3月汤老诞辰103岁周年时,上影集团将举办隆重的汤晓丹电影追思会。
偶然机会成为导演
汤晓丹是福建华安人。童年时侨居印度尼西亚,10岁随父回国。1928年在厦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学习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后去上海,1931年进入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师。1933年,汤晓丹意外得到一次执导影片的机会,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白金龙》。
抗日战争爆发后,汤晓丹导演了抗日影片《上海火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等。香港沦陷后,他拒绝日本占领军合作拍片的要求,潜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拍摄了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天堂春梦》等影片。
擅长拍摄战争题材
新中国成立后,汤晓丹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位从未涉身行伍的布衣导演,却拍摄了一系列大获成功的军事题材影片,被人们冠以“银幕将军”的美誉。主要原因乃是由于汤晓丹尤其擅长刻画战争环境中的人情与人性,以人的情感和人的心灵柔化了战争的残酷和坚硬。上世纪50年代初,汤晓丹拍摄《渡江侦察记》的时候,军事题材影片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能向观众展示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剧情中有一处情节,正要表现战士吴老贵为掩护战友而英勇牺牲。怎么办?汤晓丹并没有被难倒,他为人物精心配置了一个重要道具——一只酒壶,在前面的剧情中做了充分的铺垫,不时让人物把酒壶拿出来喝上两口。等到拍吴老贵牺牲的场面时,我们在银幕上没有看到吴老贵中枪倒地的动作,只看到那只酒壶被抛在了杂草丛里,瓶口张开,几滴残酒从中流出。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渡江侦察记》一片大获成功。据当时的统计,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映周期长达半年之久,观众人数多达1733万人次,创下了1954年国产片的最高观影纪录。
以己良知感召大众
汤晓丹的生命,无愧于中国电影。作为一名导演,汤晓丹是以自己的良知感召着大众,并以艺术的方式呼唤民心。上世纪30年代,汤晓丹执导的《飞絮》获得成功后,他畅谈体会:“以正确的意识鼓励大众向合理的社会生活前进。”简单的一句话,渗透出一个电影人的责任。有人探究汤晓丹的成功,感觉正是他自觉和自愿地告别过去,从头学起,使他比别人更为顺利地完成心理转换,并更为迅速地适应了新的创作环境和新的创作方法。
在电影道路上跋涉长达70年之后,汤晓丹导演说出的无悔心声:“电影是我的生命,我爱我所选择的电影道路。”
本报记者 罗震光
(责编: Mr.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