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数位与中国战争片相关的老影人相继辞世。2011年11月29日,81岁的上影厂演员孙永平病逝,他曾参演了《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电影;2012年1月20日,曾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扮演李向阳母亲的演员凌元去世,享年94岁;1月27日,96岁的指挥家陈传熙又病逝,他曾为《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等近600首影视作品乐曲配乐、指挥。
2012年1月21日病逝的汤晓丹,享年102岁,堪称新中国军事题材影片的代表性人物。他曾执导《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红日》等影片,因作品中战斗场面真实、角色个性细腻完整、审美格调刚柔并济,被誉为“银幕将军”。
汤晓丹1910年出生于福建华安,后随母寻父侨居印尼。19岁时他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却因参加左翼艺术家聚会被捕,并在警察局的拘留室里认识了《大众文艺》的编委沈叶沉(后改名沈西苓,是影片《十字街头》的导演)。在后者的帮助下,汤晓丹进入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师。1932年,由他导演、布景、剪辑的处女座《白金龙》上映后在南洋一炮打响,挣到了100多万票房。
他后来在回忆录《路边拾零》中写道,上海解放的第二天,他赶到家附近的武康路,看到许多解放军士兵或挺立或席地而坐,“个个精神饱满,充满青春活力”,从此对歌颂解放军产生了强烈的激情,“立誓要在银幕上为他们放声唱赞歌”。
解放后,汤晓丹参加了一个为旧上海电影工作者举办的学习班,并且暗下决心:“绝不提出自己喜欢搞什么题材,只要组织交下的任务,我就兢兢业业去完成。”但他很快就发现一个新的难题:“典型人物应该是完美无缺的 舆论的要求比领导的要求还高。”拍摄《红日》时,汤晓丹流露出类似的遗憾:“如果我们按真实的历史事实 展示战争失利后我军指战员的内心活动 人物的性格成长一定更生动更鲜明。可是,我很清楚,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文革”开始后,汤晓丹参加陪斗近千次,居电影导演之冠,原因是解放以来他参加的摄制组最多。《红日》被称为“文艺黑线的宠儿”,另一部影片《不夜城》被江青点名为“大毒草”,其他所有片子都被指责为“丑化工农兵”。好在1973年,汤晓丹当上了重拍彩色版《渡江侦察记》的顾问,离开了干校。
1978年1月,他得以平反,两年后拍摄了战争片《南昌起义》。其时《电影文化》杂志有评论盛赞:“观众们第一次在银幕上见到如此众多而知名的反面人物和问题人物,而且第一次发现他们没有被丑化,观众们 感到党的强大有力及对人民的信任——把历史的真相、反面人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告诉人民了!”
作为一位极为罕见地在解放前后、“文革”前后都执导过电影的导演,汤晓丹的工作生涯从默片时代一直延续到当代。如何能在政权的不断更迭、时代的莫测变幻中保全自我的创作精力,他在回忆录中并未详细叙及。但他确与一同投身于红色电影的同仁们,在诸种政治考量的困难下,设定了当时的艺术水准,并深远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作者为影评人林方文
(责编: sis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