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前删去约20分钟 收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早报记者 李云灵
作为本届柏林电影节唯一具有竞赛资格的华语电影,由王全安执导的《白鹿原》无疑受到中国影迷最大的关注。但在国内一片热烈的期盼中,《白鹿原》的柏林征战仅斩获了技术奖——最佳艺术贡献(摄影)奖,与所有重量级奖项擦肩而过。从《白鹿原》在柏林首映后外国媒体普遍较低的评价上,似乎已经可以预见到这部电影的结果。但该片此次为了参赛送审,从180多分钟剪至160分钟,也确实导致了线索缺失、人物没有结局等问题。这“20分钟”,是否成为《白鹿原》接近金熊之路上无法克服的距离?
技术奖是唯一的收获
在柏林电影节的颁奖礼上,《白鹿原》的摄影卢茨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这也是继《图雅的婚事》2007年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团圆》2010年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之后,王全安作品第三次在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有所斩获。德国摄影师卢茨·赖特迈尔(Lutz Reitemeier)曾作为摄影助理参与纪录片和故事片制作,自1994年起成为电影摄影师。1998年,他首次来到中国,从2002年开始与导演王全安合作,共同制作了《惊蛰》和《图雅的婚事》。根据小说改编的《白鹿原》是他与王全安合作的第五部作品,并担任该片摄影导演。《白鹿原》的摄影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不同于《图雅的婚事》中冷冽的内蒙古草原和上海拥挤的市井里弄,《白鹿原》浓郁的西北风情,画面始终笼罩在一片金黄的调子下,温暖而残酷。柏林电影节的闭幕式上,《白鹿原》制片人张小可替远在阿拉伯的卢茨领取了奖杯。导演王全安告诉记者:“卢茨与我合作了十年,获得最佳摄影银熊奖实至名归。”
不过,这样的成绩似乎与王全安最初的期待有很大距离。早前在柏林的媒体发布会上,他就高调表示,影片从拍摄之初就是冲着“最好的”这个目标去的,删减后的艺术品质仍然可以保证,“即使只有40%左右的力道,在柏林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但从外媒的反馈来看,《白鹿原》在柏林的首秀并未获得成功。有不少外国媒体表示“看不懂”,质疑影片时间过长,剧情不连贯,主题也不够清晰。动荡的时代,所有人都被命运牵引,但电影却转向了叙事的漩涡中,不再有清晰的重点带领观众,而是在田小娥的身上引出一个个悲剧故事。经历了一系列的时代变迁,《白鹿原》的故事也终止在1938年。很多人诟病《白鹿原》为何戛然而止,许多线索没有得到充分的铺陈就莫名其妙地消失。而在电影节场刊上,《白鹿原》的影评人综合打分是1.9(满分4分),排位在所有竞赛片中靠后。
不断“挨刀”的结果
王全安曾于2011年4月透露,《白鹿原》粗剪版有近5个小时。为迎合人们的观影习惯,他将节奏调整得更快,内容变得更密,呈现出220分钟的版本。该版本在国内举行的一次非公开试映中,得到文化圈名人的好评。但《白鹿原》在柏林电影节官网和宣传册上最初显示的片长则分别为188分钟和185分钟,而实际上映的版本片长又缩减到160多分钟。
据王全安透露,最后缺失的20分钟内容大致关于成泰燊(微博)饰演的白孝文这个人物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以后,起义参加共产党,然后跟着打日本人。回来以后,他就当了滋水县长,父亲白嘉轩问他能不能免有命案在身的土匪黑娃一死,白孝文说杀人必须偿命,后来白孝文给监狱里的黑娃买了一包冰糖,黑娃一看到冰糖以后,就知道该上路了……这段剧情跟前篇做出了一个呼应。在王全安看来,最重要的是伏笔,而缺少了呼应,则瓦解了整个架构,成为了一个很随意的情节,失力不少。
他还表示:“我们最后来参赛的这个版本,是最后出来之前,经过又一次审查的结果。”再挨刀,对于王全安来说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最终还是接受现实:“我当时挺悲壮的,如果我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我可以不来、不参赛了。但是我又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我必须来,算是委曲求全吧。我们不来,中国电影又打酱油了。”
随着柏林电影节的闭幕,王全安也将精力转向国内市场,面对国内上映版本的审查,他是期望将之前被删去的东西拿回来,“现在我们用尽所有的努力,希望大家看到这部电影本来的面目,大家能够看到更完整的《白鹿原》。也许有一天,这种情况过去也都有过,那就是要等了。”
(责编: 琉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