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倭寇的踪迹》:不在颠覆中爆发就在争议中灭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3日17:54  精品购物指南微博
《倭寇的踪迹》 《倭寇的踪迹》

  撰文、编辑/ 王晓晶

  入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获得最佳处女作导演提名;入围第36届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单元;获得第4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如若没有数十个电影节的垂青,导演徐浩峰这部cult味十足的武侠电影《倭寇的踪迹》也许早早就被打入了冷宫。而几场点映过后,即使有幸于2月24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就点映场观众也在一门心思追问“导演到底要干什么”“影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之状况来看,它真的口碑两极分化、评论见仁见智、票房前景堪忧。

  自从《倭寇的踪迹》诞生以来,导演徐浩峰便成了媒体口中的“内地的胡金铨”,在他看来,“只有脚踏实地才叫武术”“要靠真实的打斗创造新的动作美感”,所以《倭寇的踪迹》不吊飞来飞去的威亚,不玩神乎其神的特技,甚至以往武侠片中所能看到的所有噱头在这部电影中都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十分不花哨的实战派打斗,场景和服装还散发着令部分观众忍不了的“影视城”味儿。

  徐浩峰将自己多年来的武学造诣都融入到这部处女作,他试图还原一个自己所了解的武林人士真实打斗的状态,强调贴身近打、一招致命,用影子和声音来判断出手的时间,在决斗戏中展示中国武术注重步法、身形合一的秘诀。据说录音师在看完初剪后,跟他开玩笑说:“你这是要拍武术教学片吗?”一位观众称:“希望用快意恩仇和炫目动作来值回票价的人警惕了,这是一部慢动作片,所谓‘科学武术’的拖沓看得人着实想快进。”

  当然,抛开动作层面的讨论,《倭寇的踪迹》中徐浩峰的哲学思辨味道以及对人性欲望的探讨,也让它成为一部“不一样”的作品,在徐浩峰的概念里,“一个电影没有观念,就没有意义”。电影中的人物通过一把倭刀引发的血案,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这时有人拿《无极》举了个例子。当年看完首映,在场观众都做若有所思状,琢磨着自己是否文化水平不够、没看懂?等过两天回过神儿来才开始恶评如潮。而据说在《倭寇的踪迹》试映场见面会上,普通观众的种种不解和疑问似乎预示了该片上映后的命运。不明真相的女观众声音颤抖着质问“导演到底要干什么”;稍明就理的男文青看出了导演对胡金铨的致意后,却也没忘追问 “影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总之在这些观众看来,奇怪、奇特甚至奇葩都可以用来形容他们的观影感受。当然,也不排除有资深专业人士看出了本片“武道”以及“追寻失落的文武精神”之气质。

  《倭寇的踪迹》还引发诸多欢乐。

  一种是笑场,比如电影结尾漫长的决斗戏,高手对决比拼的不是谁手里的兵器更厉害,而是步伐。对这种现代观众看起来很“搞”的片段,徐浩峰解释说,“如果这场戏剪短会更好,但现在故意拍成这个样子,武打就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对人性的探索,双方的投入和场面的狼狈形成鲜明对比,有一种荒谬性在里面。”另一种是片中具有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比如四大门派弟子被几名波斯女子搅得不得安宁,将其押到水牢欲行不轨之事,美其名曰:“我们不是坏人,只是动了邪念。”

  对于《倭寇的踪迹》,有人说它是武侠片,有人说它是喜剧片,还有人说它是文艺片,也有人说它是历史片。总之,它绝对跟你之前看过的电影都不一样就对了,而它也真真切切地挑战了一把观众的认知。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