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六代导演集体出山 用文艺力量占领票房高地

  最近中国的电影话题不断,不管是针对电影本身还是市场:一边是政协关于电影票价的讨论和行业新政策的出台,一边是《桃姐》以强大的文艺气场斩获票房黑马,还有便是《泰坦尼克号》Imax的引入之争。而最能刺激影人神经的还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马上就要上演的集体“出山”,无疑能给目前国产影片质量普遍不高、好莱坞影片大举攻陷的局面吹入一股劲风,带来国内电影市场的极大转型。

  发力搅影市 第六代导演反攻内地银幕

  4、5月间,管虎的《杀生》、宁浩(微博)的《黄金大劫案》、张扬的《飞跃老人院》、杨树鹏(微博)的《匹夫》、娄烨的《浮城迷事》以及第六代领军人物王小帅的自传三部曲之《我11》等影片合谋发力,像对上暗语般集体登陆内地银幕,势必将重新掀起一股“第六代导演热”。

  中国第六代导演是“隐忍”的一代,然而他们不管是创作风格还是表现主题,都远没有前辈“第五代”那样拥有统一的面貌,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叛逆与反思”共存。

  回顾过去,当第五代导演“黄土地”的集体群像在慢慢退却之时,第六代导演却纷纷循向海外获奖,这一行为却因各种原因导致了中国电影的强震,造成第六代影像在国内银幕上的集体缺席。而在这之后便很难将导演按照代系来归类,一是缺乏代系共性、二是经典作品匮乏,虽然第七代导演也在力挽狂澜,但缺乏群体激情的创作造成电影代系间的“青黄不接”,尽管不时有口碑票房不错的作品出现,却再也没能创造出高歌猛进的集体狂欢。大部分人认为,第六代在经历变动后会就此“沉沦”下去。

  “食人间烟火” 让影片更好看才是关键

  有“沉沦”就会有激荡。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集体“出山”,无疑能给目前国产影片质量普遍不高、好莱坞影片大举攻陷的局面吹入一股劲风,带来国内电影市场的极大转型。

  在人们的观念中,中国的第六代导演有点“不食人间烟火”。虽然他们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见证者,也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然而,他们的作品却被认为是“最文艺”和最不商业化的,常常以边缘人的生活状态、青年的迷茫等主题来凸显内心的人性关怀。

  时至今日,电影创作环境和政策、舆论也与之前不同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也在发生着改变。著名导演王光利(微博)认为,电影拍摄可俗可雅,不管是大众的、小众的,都必须是拍给人看的。他打了个比喻,拍电影如同开饭馆,私房菜、家常菜属于口味问题。而贾樟柯(微博)则认为,中国人需要好的电影,因为它是最大众的艺术形式之一,人们的日常情绪和感受需要通过它得以抒发,否则社会和大众就容易出问题。总之,“让影片更好看才是关键,至少要对得起观众掏的腰包吧。”

  文艺与商业齐飞 收割的时候到了

  记者获悉,在今年四五月份上映的电影中有大半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直至今年7月份上映的王全安的《白鹿原》为止,不管是选题还是演员都不乏商业气息,大有抢滩市场的意思。也正是目前掌握着影像话语权的第六代集体出山,似乎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秋收”季节的提前到来。

  而作为至今仍然顶着“青年导演”称号的王小帅来说,商业和艺术从来就是并行不悖的两条线,有交集但不重合。“我拍电影是为了自己的表达,包括这次5月份上映的《我11》,记录自己想记录的事情,有比票房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关注。但是必须注意到,商业性强的影片也就是共性强,要走到商业性里面去,就是要找到与老百姓的共鸣,没有纯粹的‘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分隔,电影存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反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

  对比王小帅的看法,王光利则认为自己对电影中所谓商业和艺术这两个词想明白了。他表示,优秀的电影应该是兼顾商业与艺术的,国内许多制片人、导演根本没搞清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商业应该是和慈善相对应,而不是和艺术对应。大家通常把不卖钱的电影叫做艺术片,这是很可笑的。商业片不是艺术片的反义词。”

  与此同时,贾樟柯也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自己将在北京建立一个100座位的艺术影院,为有需求的文艺青年服务。看来,“有针对性地迎合观众”不仅不会触及电影本身的品质问题,相反能够带动“文艺片”的良性发展。

  第六代能否集体温暖回归,用文艺的力量占领票房高地?也许只有时间是最好的验证者。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