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搜索》研讨会:陈凯歌“终结”第五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8日00:32  新浪娱乐微博
《搜索》主海报竖版 《搜索》主海报竖版

  新浪娱乐讯 近日,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微博)、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四个电影学术单位联合会聚北京电影研究评论界众多知名的重要专家学者,在北京大学举办了陈凯歌(微博)导演电影新作《搜索》的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对《搜索》表示了高度的关注。

  《搜索》以超1.5亿的高票房证明了它的市场和商业价值,而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也收获了理论界和评论界的高度认可,陈凯歌坦承“导演永远不是裁判者,而只是观察者而已,结论永远在影评人手里,在观众手里”,充分肯定了理论界评论界在对电影的重要影响,并在研讨会再次表明拍片立场“我的初心不改”。导演及《搜索》电影本身的诚意,同样收获了现场学者们的诚恳建议,北大著名教授张颐武除对《搜索》给予高度评价外,更给出了陈凯歌“自己终结了第五代导演”的结论;北大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就《搜索》中陈凯歌的不变及变化做了深度探讨;而著名教授王旭东更分别从文化、美学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搜索》的重要价值。众多学者也纷纷对《搜索》引发的网络媒体思考,社会思考、文化思考、电影思考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陈旭光:陈凯歌导演是我们都极为尊敬的导演,他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是当下中国电影界非常重要、极有影响力的导演,也是世界级的导演,他的电影创作从《黄土地》、《霸王别姬》到新世纪以来的《梅兰芳》、《赵氏孤儿》,一直到我们刚刚看过即将研讨的这部《搜索》,可以说横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直到当下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的整个历程,既是一部活的中国电影文化,也是一部动态的影像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在中国电影面临美国电影的又一轮挤压,大家都在纷纷忧虑中国电影的今天和明天的时候,《搜索》上映后已经接受住了观众和市场的检验,可以说基本获得成功。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坐下来,以理(微博)性的态度和学术的真诚进行认真研讨,其现实意义与理论学术价值都是不言而喻。    

  章柏青(微博):《搜索》放映之后,社会的反映越来越好,放映仍有后劲。《搜索》这部电影在陈凯歌的创作道路上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部影片的内容,反映了全社会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有的我们学术界也有,所以,召开这个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凯歌作为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导演,对他创作上的重大的变化,我们学术界、评论界给予关注,对整个中国电影业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搜索》这部影片本身,它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了陈凯歌导演电影创作的最新变化,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我觉得《搜索》这部影片,他创作的宗旨是很清楚的,它不是用来弘扬,而是用来观看。所以这部影片我来看是特别好看的影片,同时又是有思想的影片,这是好看的影片当中我觉得是这部分大家讲了不少,我觉得是新的探索,从比较沉重的思想到比较好看。这部影片有某些现代主义的成分,是的,它在形式上面,或者某些人的个性方面,以及表演的形态上面,又有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但是我认为这部影片是基于生活的。现实主义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有些是对现实生活记录,有些是对生活的某些方面进行鞭打。有些是带着淡淡的笑,甚至带着某些嘲讽的笑来呈现生活的现象,引起我们的深思,我觉得它的思想的力量一直没有消失,它的现实主义的成分一直在其中,它的好看性增强了,所以这部影片在市场方面,现在的后劲很足,以及观众的口碑很好,这部影片给我们的创作有了很多启示。

  陈旭光:我们请陈凯歌导演先谈一谈他的创作方面思考和感受。

  陈凯歌:尊敬的各位学术方面、评论方面的老师,一部电影拍完之后,得到老师们的评论与意见,是我从影30年以来一直非常珍视的机会。还记得在80年代我们拍出第一个电影《黄土地》之后,那一部电影在国内、国际的传播美誉度都是评论界的各位前辈给的,可以说没有中国评论界的支持,就没有从30年前开始的中国新电影的发展。虽然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的浪潮中间,整个的情形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电影创作者们仍然怀抱着一个电影向前发展的美好的希望,因为中国电影的评论力量能够在中国电影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我们的观众倾听影评人,评论界的专家,对一部电影所发表意见。这些意见,不管是指出一部电影的社会价值、艺术倾向、风格以还是评论电影本体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在公众中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影评人对电影作品的一些建设性尖锐批评,更是能对电影创作的大幅度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实我今天来,主要的目的就是来听各位老师、各位评论家对《搜索》这样一部电影的给出各种各样的说法和判断。

  我自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倾听老师们的评论和意见,帮助我确认我们今后的创作应该怎样调整,应该怎么样去做,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避免些什么,应该发扬些什么。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我自己唯一想表达的只是,在所有世界重要的文化体中间,电影都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法国电影的法国,也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意大利电影的意大利,而所有这些重要的文化体,能够影响当代和未来,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走向的电影主体,无一不是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而偏偏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巨大转变的社会形态中,现代生活在电影中几乎完全销声匿迹,这使我非常不安。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形态下,可以说钱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宰,我们也为此非常纠结,不知道中国电影应该向什么方向去发展,那么我觉得其实算来算去只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你是否愿意在你的电影拍摄之前就清楚的知道:我们不仅仅是为了钱去拍这个电影。换句话说,只要把这一句话想清楚了,把这一件事情想清楚了,你大概可以知道从哪开始。

  我自己很高兴,我们探讨现实的电影,也被作者以票房的方式给予肯定:《搜索》这部电影这些天来跨过了在商业上一个重要的门槛,就是超过了一亿五千万的这样一个票房,它或许会给更为年轻的创作者们这样一个微弱的希望: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拍摄反映今天现实生活的影片,来维持或者满足我们自己的创作理想。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可以说,我大致的知道这部影片在商业上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而我还要说,这是我的选择。我真切的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有更多的反映当下激变时代的作品,像李鸿章所言,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能够为这样一个时代做一些基本的记录,然后再像我们在电影学院的所学的那样,表达“电影是什么”这样一些基本东西,希望我们中国电影的前行者们,能够继续直指人心的历程。

  我自己觉得我在这个行业中间很多年,可以说有很多的精力,但是我自己觉得,支持着我继续去拍电影的只有一句话,就是我的初心不改。不管我有过什么样的迷失,甚至是犯过什么样的错误,但我一直认为,电影不是用来说教的,不是用来指导的,不是用来弘扬的,而是用来观看的。我们最高的希望无非是观众能够用心去观看你用心制作电影。谢谢大家!

  曹华益:我作为电影《搜索》出品方的代表能在这里向各位专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电影《搜索》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搜索》影片于今年的7月6号正式在全国上映,截止到7月22号为止,全国的票房超过1.5亿人民币,可以说我们这个《搜索》票房初战告捷,虽然说从上映之初到昨天为止,排片的比例是有所下降的,但是我们可喜的是上座率是不断的攀升,甚至于接近甚至超过了最近市场的《画皮2》和《四大名捕》,上映以来可以说取得了口碑跟票房的双丰收。我们和盛凯影业的投资已经全部收回了成本,并有了利润。这在今年以来,国产片相对惨淡的局面下,是来之不易的。接下来我们跟全国的院线方,包括影院的经理充分沟通以后,对下一步非常有信心,争取早日达到两亿票房的目标。

  蒋和欣:作为片子的策划人,我就想说一句话,就是用一个短信,来表达我们这个片子创作团队的一个理念。这个短信是这样说的:现在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李泽楷的越来越多,知道李泽厚的越来越少;肚子大的人越来越多,度量大的人越来越少;耍手腕的人越来越多,耍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出书的越来越多,读书的越来越少;养二奶的越来越多,养爷爷奶奶的越来越少!我只是想说明,我们是诚心想拍一部养爷爷奶奶的电影,这是我们的努力。

  张颐武:《搜索》让我们最震惊的是不是电影所表现的故事,而是陈凯歌导演本身的变化。他仿佛是一个年轻人一样地对于网络生活做出了直击式的反应。这个故事其实和我们每天在生活中见到的现实非常相似,但陈凯歌选择这个故事才是我们震惊的理由。这部电影的题材完全没有了当年“第五代”的影子,而是好像和《失恋33天》一样的当下典型的白领生活和社会环境的投射。陈凯歌导演如同一个年轻人一样超出了“第五代”常见的历史记忆的背景,进入了一个新的情境。讲述互联网的时代和“80后”“90后”的生活,对于一个从《黄土地》开始,经历了《霸王别姬》《无极》和《梅兰芳》,同我们一起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岁月的电影导演来说显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和大胆的冒险。他今天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的全球化的社会,他也从来没有处理过这样的题材,他所面对的难度可以想象,但陈凯歌却义无反顾地进入了这样的空间,直面他所面对的今天的中国,把互联网中的通过“搜索”而来的生活置于电影之中,提出了他的思考和追问。这既是陈凯歌超越自我的尝试和努力,他终于“放下”了,而同时也最终终结了“第五代”二十多年来发展路向。

  对于陈凯歌这样的“第五代”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说,他所习惯处理的故事是关于“求索”的。这种“求索”的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这“求索”其实是“第五代”的精神特质的核心。这种求索是“现代性”的追问和紧张思考。从《黄土地》开始,他一直在追问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和由此而来的人的盲目和压抑中对于解放和超越的渴望。这种权威和个体生命的二元对立几乎一直是陈凯歌永恒的主题,正是这一主题使得他的作品都始终有一种沉重和崇高的美学。即使他受到最多议论的《无极》或现实题材的《和你在一起》也难以摆脱这样的风格。在那些电影中,对人的伤害是单向的权威对于个体的伤害,而个体则试图从中获得解放而努力挣扎。这是典型的“现代性”情境。这里最典型的人物就是《黄土地》中的翠巧,作为压抑性的传统力量的牺牲者,她最后把自己置于大河之中,变成了对于未来的希望的牺牲和献祭。但《搜索》却不再是“求索”的电影。而是今天的后现代的情境之中的互联网中的大众的行为的结果。

  它的中心不再是现代性的“求索”人生,而是无可逃避的互联网上无所不在,由众人参与的“搜索”。这种“搜索”所形成的巨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我们已经反复地在今天看到了。叶蓝秋的困境似乎和当年的翠巧有一点相象,他们都是作为女性变成了社会的某种牺牲和献祭。但其情境却截然不同。或者说,翠巧的解放已经获得之时,我们却劈面和叶蓝秋的困境相遇了。叶蓝秋早已独立,也有了比翠巧更自由的选择的权利和生存能力,她可以说正是已经获得了解放和超越的翠巧,她的命运似乎正是翠巧的梦想和希望。但这一切并不浪漫,一个偶发性的公共汽车上的让座事件引发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的压抑,而是传统媒体为了今天的轰动效应和互联网新媒体的深度互动造成的困境。这里所有的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的无所不在的压抑,而是在一个扁平的社会中的偶然的事件挑动了媒体启动了它的不可抗拒的议程,而大众通过网络的自媒体的参与和介入决定着事件的走向。

  这种参与和介入既包括公众对于正义的渴望,也包括一些个体的嫉妒或出人头地的愿望,这些都让公众在一个无所不在的关系网络之中发挥了作用。这里的影像似乎表述了一切真相,但这所谓“真相”背后的缘由也不再有人关注。由于对于背后的人性的复杂缺乏关切,陈凯歌在“搜索”看来无所不在的正义力量之后,却发现了它的虚张声势。传统的权威的压抑对于个体的摧残,在这里变成了后现代的社会网络力量所聚合的公众狩猎般地对于人性的弱点的窥视和哄闹。而人心和人性的复杂也在这样的时刻袒露出来。当下的生活中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看似竞合关系的互动里一面有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化,另一面也让我们的人性的复杂得以凸显。一面有扁平时代的透明和公开中的无所遁形,另一面也有欲望和“爽”的快感追求的肆意奔涌。这一切扭结纠缠,比起当年单向的权威的压抑更加难以琢磨、难以反抗和超越。这其实正是一种后现代的情境的真实的展开。陈凯歌其实是向我们置身其中的所有人发问:我们在搜索什么?

  每一个卷在这一事件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来正当的理由,叶蓝秋的绝症,陈若兮的尽职尽责,杨佳琪的渴望成功,沈流舒的来自能力的自负,莫小渝对于婚姻的守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充分的内在逻辑,却导向了一个无法控制的悲剧。这里的一切是后现代式的复杂和多向,在一个关系网络的平面之中,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底色。而意外的偶发事件和更加意外的背后的缘由让这部电影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角度。这里其实更值得追问的是,如果叶蓝秋的行为没有一个绝症的背景,这样的狩猎式的群体狂欢是否合理?在陈凯歌导演给了我们一段生命结束前的纯美爱情的浪漫化的想象之后,我们会发现现实的网络的坚硬性的存在,那些不是浪漫所能控制和掌握的,但浪漫毕竟给了我们一些诗意的空间。而这一点浪漫的余音袅袅,正是一个“第五代”电影人对于自己的来处的无限的眷恋,在面对新的时代的后现代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的世界,陈凯歌不得不面对的同时,还是从他的过去里汲取了浪漫和温情所在。这种温情和浪漫并不同于《失恋33天》来自年轻人的生活的某种现实的相濡以沫,而是来自过去的宏大叙事的余音袅袅。陈凯歌导演在跨出自己的“第五代”的想象方式的时候依然有诸多的眷恋和不舍。但毕竟“求索”已经在“搜索”之中了,陈凯歌的命运也面对着当下的日常生活和年青一代,他试图用他自己的思考力量和年青一代以及属于他们的社会构成一种新的对话关系。

  但他毕竟告别了“第五代”,告别了自己的当年的记忆和想象,而和今天的年轻人劈面相遇。不是经常有人能够在年纪渐长的时候敢于抛弃自己过去的辉煌的,而陈凯歌导演用这样一部能够让年轻人议论纷纷、众说纷纭的电影,超越自己在《黄土地》和《霸王别姬》的成功,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今天的现实,这是一种勇气。从今以后,二十多年主宰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和路向的“第五代”已经成为历史的后景,而在前面的陈凯歌导演还必须面对未来的更多的挑战和更加复杂的命运,而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挑战和命运的一部分。

  张卫:这个片子虽然有一个核心事件,但是它围绕核心事件,展开了二十一世纪当下中国的广阔社会图景,它是网络数字化中国的一个横断面,是市场经济中国的横断面,是道德滑坡中国的横断面,是文化变迁中国的横断面,它反映了各种各样的、丰富聚变的社会生活内容,类似于《清明上河图》那样一种广阔的社会图景,但图中又潜含复杂的矛盾和交错的湍流,因而它又给我们带来来了深刻的社会思考、文化思考、网络思考和哲学思考。比如《搜索》探讨了网络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一方面,网络使大批的个体获得了表达的权力,批评的权力,甚至攻击的权力,当这些个体聚集成一个群体。形成一个统一意见后再攻击另一个体时,有时侯可能不会考虑这一个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当这个群体以传统文化的集体性伦理规则攻击一个个体时,个体就会受到传统伦理秩序和现代网络攻击的双重打击。

  蒋总刚才提到李泽厚,李泽厚说,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个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五四运动本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但很快被民族危亡,救国救亡的概念和任务所替代。那么在集体的规范下,要不要关注个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群体力量对个体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凯歌的电影一直再探讨,《搜索》探讨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聚合之后形成了对个体的双倍挤压, 探讨传统文化和网络结合起来会对个体会造成一个什么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搜索》是对《黄土地》的继续,是在新世纪条件下的继续,因为当下社会的个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面解决。当然我们还要赞扬网络的社会监督作用,对社会不公的批评作用,对孤苦无告的弱者进行救助的积极社会作用。

  《搜索》展开的广阔社会图景,还涉及了很多新的命题,关于什么是真实的问题,关于媒体权力的反思等等,影片塑造的一系列银幕人物,给中国电影画廊增添了二十一世纪的新的形象。至于在观看的过程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社会中资本与媒体之间的斗争和联系,男性老板和女性之间的矛盾和瓜葛,让我们看到了林林总总的人生百态,这是新世纪的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

  李迅:其实我应该后说的,看这个电影,说实话,还是看着挺好看的。因为一般来说,我一般后说,就以后老是持批评的。看完之后,跟曹总也交换过意见,要说能在其他国产片中挑出一堆毛病,这个还真是挑不大出来,特别是一种方向,一种规范,创作规范来说的话,那么应该说都挺到位的,这个规范应该说就是基本批判现实主义的框架。从整个的社会网络、社会结构,包括网络的力量,包括跟网络相关的这么一个简单的,极为常见的现象。因为我坐公共汽车,这种事见太多了,所以这么一件很普通很普通的小事所引发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特别是媒体,无论是新媒体网络还是对于传统的电视的媒体,他们在扩大之后,引起的就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各种影响。这个断面就刚才他说的,《清明上河图》太和谐了,这个实际上是不太和谐的,应该予以深思和批判的这么一种,特别一种思考来看待的问题,就是说以一种比较古典的方式来去结构和讲述的这么一个故事。

  从这个古典的角度看,应该说没有什么大问题,这个问题在于哪呢?就是你稍要换一个角度的话,刚才凯歌也讲,以后怎么办,或者说不做了,还有一个商业目标。要真是做自己的电影应该怎么办,这会是进一步的思考的问题。

  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无论你要做起来的,包括《和你在一起》也好,或者你为了接近社会现实的创作这种电影的时候,是不是能走到一个平民视角,来去揭示这个问题,揭示你所创作的作品中的主要的或者主题性的问题。这可能会是一个要面对的。

  第二个就是说在,还跟这相关的,就是网络的力量和电视的力量,因为明摆着网络可能看上去是一个浑浑噩噩的那种,反正只要是“人肉”这种方式来去表达一种网络暴力的影响,电视台的当然就是要收视率,要有噱头,这种批判,对电视的批判应该说,我觉得怎么批都不过分,因为电视来说,其实从现在的状况来说,基本上是起到了一种所谓经常性的,就搏人眼球,或者是收视率盯着这些东西,造成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可能换个角度说,从大众娱乐角度可能又有商业角度,可能有它的理由,这些不管。但的确要碰到这种事,他推波助澜,的确是一个,我觉得还是应该予以批判的,无论站在平民角度还是站在一个国人的角度这上面。

  第三就是说在人物的塑造方面,这应该说做的最好,各个人物性格清晰,然后脉络很逻辑、很明确,而且它的变化、他的发展都相当的,咱们说在国产片里面应该说非常不错的一个构架,特别是互相的作用之间。然后在互相的关系之间,表达了不同的内涵。比如说那个大款,王学圻和陈红(微博)那一段,包括他周围的,从秘书到合作伙伴,体现的这种状态,应该说都是相当的真实,而且在戏剧性上,或者在风格化上面,陈凯歌也都做了一定的探索。这里面就是说,从批判现实主义这上面应该说应该给予很高的评价的人物塑造的方面,但是有一些可能还是有一些理想化。

  钟大丰:看完这个影片,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种感觉,由此引出来一些想法,因为看这个片子,我觉得确实和凯歌以前看到的片子有很多不同,这之前也看到一些评论反映说强调的是接地气,看这个片子我也确实很明显的感觉到就是这个片子像少数评论所说的,从题材的角度,从对于题材的开局和认识的角度来讲,它是当代中国电影比较少有的能够直面现实抱着一定的批判态度,直面现实这个对于现实的许多社会中间存在的裂隙、症候进行了展现,而且把它尽可能的编制在一个有一定的戏剧性效果和情感冲击力的故事。按照常规的商业的电影的规则来看,就是它有许多不太亮的地方,就是有许多观众会说批评它散,批评它矛盾,但是我从这里面,我感觉到恰恰可能凯歌是不是需要从这些矛盾当中来表达他自己的东西,我总觉得凯歌的片子历来是一个冲击色彩非常强的一个片子,尽管他是在做一个比较戏剧化的一个故事,但是我仍然在寻找:他在表现这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时候,是要表现这些社会的裂隙本身,还是要通过这些裂隙和症候对于社会的关照方式有某种反思?因为我们讲商业理论,分析商业理论都说症候,总是会去找一些好像矛盾的地方,这些矛盾的地方,表现的好像是这个矛盾,但是其实背后可能恰恰说明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我觉得就看完这个片子,我感觉这个片子确确实实它表现了许多社会的中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网络出现之后,特别是现在的网络,微博兴起之后,网络本身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网络本身其实是一个情感宣泄的地方,事实和人们借以宣泄的情感之间的联系,其实是很微弱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影片里面,我觉得网络的这种特点更多的是为呈现一种偏执。这个影片的叙事当中,网络具体做的事,其实基本上没有在前景出现,而网络做的那些事情和网络上面这些观点,是通过传统媒体,通过电视这么一个传统媒体加以放大产生的社会影响,在影片当中真正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真正影响到这几个人的命运。所以说在这么一个情况下边,我就一直在想,这个影片的戏剧性冲突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是网络给人的命运带来了变化,还是网络和媒体和社会互动之间关系的变化,我觉得可能从我们觉得这个影片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环境下面,其实对于网络的直接的赞扬和批评都很难做出,因为这个媒体给社会带来的因素太复杂了。

  所以实际上我们是通过一个被网络、被传统媒体放大的网络世界,影响个人。然后由此让人们对于网络产生一些思考,这个影片表达了对网络暴力的批判,我们在用这种方式对网络媒体批判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大程度上,忽视了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力对于网络媒体的运作,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力,反而显得更强烈。

  就是这个片子我们究竟是在让观众认同什么?在看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个人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讲呢,我觉得是有一点困惑的,就是究竟高圆圆(微博)是你需要认同的对象,还是姚晨(微博)是需要认同的对象,这个影片的情感走向是基于高圆圆的,但是整个影片的逻辑结构其实更大的是落在姚晨上边。在高圆圆身上可能更多的是用情感的东西,真正贯穿社会思考更多的反而是在姚晨的身上。

  我们从一个专业的影评人来讲,我们可以特别理智的分析这一个作品:是一个非常有思想,对于社会的问题和症候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思辨并做出了多元性的呈现的一个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对我们认识这个社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陆绍阳:我昨天才看那个片子,看完以后我就有三点感想。一个就是从导演或者说创作者对媒体的一种态度,第二种看到了对爱的态度。第三点看到了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第一点对媒体的态度,因为我所在的单位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虽然是主要是研究电影的,但是我那个单位在新闻与传播学院,而且还是一个广电新闻专业的负责人,所以我就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什么特殊的感觉?因为我们的同学进来以后所受的教育理念,第一项教育就是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它有两个核心,一个就是客观性,第二个就是中立,我们一直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坚持这样子的一个新闻人物,也是一直就是这样子在践行。但是看到这个,看到这个姚晨演的角色,在他们处理一个新的事件的时候,高圆圆的那个道歉信,他自己自作主张地拿下来,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的新闻教育真是非常地失败。

  第二点就是对于生命的态度。这个戏准确的像手术刀一样的解剖也好,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我关心的一个重点,我关心的重点就是一个艺术家他对于一个生命的态度,这个跟剧作有关,我说的是把这个剧作对于他那个里面有很多让你解不开的东西,说不通的东西,包括那个总裁,那个老总,我们看到他一个国际化的老总,他或者说在资本的运作,或者说在其他项目运作当中的那种非常非常专业的眼光,我们看不到赵又廷(微博)跟高圆圆之间他们的爱是如何产生的发展,

  刚才凯歌导演说希望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我就把我想到的各种各样的说法跟凯歌导演交流,谢谢。

  李道新:刚才凯歌导演刚才说的一些话我自己是非常地感动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国际影响力的导演到现在为止,还对于评论界和理论界有一种需求,其实应该说咱们也都知道目前部分也非常有实力的导演,其实已经不在乎评论者说什么了,可能更在乎的是网络的,以及制作网络水军的等等各种各样的一种表现,并且还能想到当年《黄土地》的那样一个时代,这同时也能让我想到了就是凯歌导演,其实可能从一刚开始到现在为止,一直还是有他作为一个作者,无论是在类似于《无极》和其他的一些商业片当中,还是在类似于《黄土地》以及《搜索》这样的电影当中,自身所有意灌之的,在心灵深处永远也放不下的那样一种东西,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当我在面对陈凯歌的几乎所有的作品的时候,甚至在面对《无极》那样的电影的时候,我个人其实一直还是表示尊重的,或许这个是基于凯歌导演这样的一种姿态。

  刚才也听您说到,就是问自己有过措施还是有过迷失,其实一直是要用心来做的,并且一直在探讨那种电影要直指人心的那样的一种东西,确实,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可能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真正要去探讨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因为电影曾经被作为各种各样的媒介或者说手段已经被无数次的去表达过,包括作为商业,作为票房的一种指标,也都一一上演过了,那么在这样的一种电影之后,其实对于真正有追求、有力量的导演,或者说对于中国电影的命运要给予一定的启发性的,这样的一种探索可能真的是需要来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深信的是什么,以及电影直指人心的道理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所以当我们在读解他的时候,我觉得或许每个人也对我们自己的理解,就像这部影片它本身对社会、对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面向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最为全面的,以及最令人感兴趣的这样的一个表述。但是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在这样一种表述之后,还需要什么?我觉得这部影片,它其实也表达了这样的一个现实,就是对资本,就王学圻所带有表达的这个人物,以及对媒体权力,就是姚晨代表的这个人物,还对资本和权利的尺度的描述,以及对真爱不可获得的一种悲观性的表述。

  我觉得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陈红最后的离开以及赵又廷爱上了已经死的高圆圆,就这些方面我感觉是导演自身对爱这种东西,其实已经丧失了一种基本的信任,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影片看完以后或许会在一些细节的部分,甚至在整部影片完了之后会让人感动,我在看的过程中有好几个地方被感动了,以至于要掉泪的那种感觉,觉得大师还确实是师,拍出来的电影就是很感人,这没有办法的。

  我们不一定是要简单的一个光明的结尾,在这样的电影当中光明的结尾也不太可能,但是是否会有一种方案,在我们剧作阶段,以及导演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就通过叙事,通过镜头,以及通过人物命运的不断地选择,然后呈现一种人性的温暖的方面,以及给予一种爱的可能性,我觉得会通过这样一种努力,那么《搜索》或许就不只是1亿以上的票房,或许还会更高,当然在一般的电影当中,我们或许不会再多的需要,也是我们因为对凯歌导演有更高的期待。

  赵宁宇:我把中国电影的总账盘了一下,我们每年五百多部电影中现实题材占70%多,看似是一个压倒性一个数量的优势,但是实际上再细化,表现现代都市正常生活影片的数量非常少,就是里面相当有一部分是比如我们叫怀旧戏,七、八、九十年代,然后其它一大块是老少边穷戏这咱们也都明白,里面有补贴,有各种因素,然后城市的戏就相对就少了,这里边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强烈风格感和重口味的戏,棍棒戏、无厘头或者是小成本喜剧等等等等,真正直接去表现现代城市年轻人生活的影片,可能就不到10%了,这里边做的好的可能就几部了,量化之后我们发现,这里面有很严重的问题。

  其次就是我们看团队,以导演为代表的团队拍现代城市戏还说得过去的,首先是张一白,人家干了十年一直死抗着,干一部赔一部,干一部赔一部,一直到去年翻了个身。再有就是去年窜出一个滕华涛来,这我们同学,滕华涛自己都没想能挣钱,制片人都没有想到这戏会挣钱。所以凯歌导演在去年、今年做了这样一个部,我觉得对中国电影的一个标示意义和一个引领作用是有很积极的意义的。那么我个人认为,我们上一个城市电影有亮色,并且真正能够折射时代精神,大概是80年代中后期,以南方的珠影一系列的影片,像《太阳雨》、《给咖啡加点糖》,到北方的像是《本命年》等等这样的一批电影,

  那么到了新世纪以来,我们发现不停的有新的电影在出现,但是那种拼凑感,免为其难的赶鸭子上架的感觉的电影非常多,所以其票房和文化的意义都是事倍功半,这是包括一系列的以时尚为主题电影,那么凯歌导演来做《搜索》这部戏,我知道也是三年,还是反正有一段时间的选择和准备这样的一个过程,他可能是既有意又无意的踩上了这个时间的节点,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事儿。去年的今天,在横店开机的组是64个,今天的横店开机的组是18个,我们可以看出年代戏跟古装片的数量上大幅度的一个下降,他不仅是投资环境的恶化,他同时也是各方面的一个很重要数据的表征。

  那么现实题材必须挺起来,但是现实题材又挺不起来,这个是我的第二问题想谈的。然后同时也对这个制片方表示祝贺,电影《搜索》这样的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布局,它今天的成功,这个是和两年前、三年前的布局是有很深的关系的,这一点对曹总各位表示祝贺。

  第二个问题就是电影叙事和电影文学的问题,《搜索》是来自一部小说,应该是《请你原谅我》是吧,这是一个网络小说,网络小说我也经常看,普遍在叙事上有特点也有问题,因为网络小说是边写边贴的,同时谁都在工作,都不是专职在家里坐着能够收钱的,所以是他本身的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他的体量,他要维持每一集,每一段是三千字这样的一个体量,他就不得不把长短拉齐这样的一个过程。同时他为了赶上发的这个时间,他有的就得凑,不得不过多的使用巧合这样的方式。同时看网络小说的受众群有划分,恶口味、重口味永远比有水平的小说点击率要高,你写一个严肃的,你点击率三千多次,你点击“我和这个部长秘书不得不说”的事,写得其慢无比也几十万,他就是这么一个实际的情况。在这个沙里面是有很多的金的,但是他毕竟还是沙金,他有一个漫长的提炼和锤炼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变成真正的黄金。《请你原谅我》是有相当的文学基础的,但是在叙事上也是存在一些问题,这种问题虽然经导演、编剧各方面百般的这个加工、提炼,但是沙金的提炼还是有难度,有些小问题还是遗落到了影片当中,

  网络文学先天的这个不足又被带进来了,这个可能也是《搜索》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比如我也算是大趋势的分析了一下,我觉得这六人的名字都特有意思,都不接地气,这么接地气的一个电影这人名不接地气,叶蓝秋、陈若兮、杨佳琪、沈流舒,后来我就给打趣了一下,我说这沈流舒他不是真名,他叫沈建军,就是明显那个50后起的那个名,沈国庆,后来90年代包了第一个工,挣点钱然后请大师给起的一个名,沈流舒。这帮成功的大款竟是泥腿子出身,他折射的是这个层面,他不是去美国回来的一博士,但你看他永远都挺挺的系着领带,很多海归都不系领带,是有随意性的,而那个王学圻,他塑造的这人物恰恰是系领带的,所以家里面极尽奢靡,但他那个审美层面并不特别高。所以他跟陈红的莫小渝的这个人物之间老是有珠宝,这种还是有象征,,但是他把一个深层的九转的象征变成了表面化的扁平世界的这样一种象征。

  第三就是关于这个影片的本身,首先我可以提供一个佐证,在剧本上,我印象里一开始70、80场都没有说叶蓝秋得绝症的这个事儿,是拍摄之中进行的修正,也就是刚才的策略确实是把她放到了一个被道德批评的层面上,到了中后部做了一个翻转,后来影片成片之后,变成了上来就提起来之后,我第一时间也有反应,我觉得这个叙事策略为什么这么选择。后来我想到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则是主观的,就是创作者的选择,那么她如果不掀这个底的话,那么她遭到的道德的谴责可能太重,整个平衡度就会出问题,主人翁不可爱,讨人厌,这就麻烦了。第二个我们可能也不能回避的事儿,就是现在这个电影在放映之前剧透早都出去了,观众知道她后来,虽然影片可能第90场才翻这个个儿,但是观众知道她得绝症了,你前面再这么去埋,埋不住。这就是现在大众电影面临的一个策略之一,它不是单向去传输了,它不是一个全部给一帮人传,它是横着,扁平传输。有的是有聪明智慧的网友在告诉您,您在讲什么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实际的一个问题。那么这两者的叙事策略各有各的好。那么往前编织的前进,用多线索,多人物往前推进,我觉得这个是凯歌导演,不管是历史片,现代片,大片,小片都特别坚持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导演很追求人物内心和外部行动的冲突性,以及在看似顺理成章的行为逻辑和行为突变之间的这种偶发性。每一个偶然都是你一推前面有很多很多的必然,就像陈红必然要出走,因为谁都觉得她不会出走,她偏偏就出走了。就像赵又廷跟高圆圆,他们会这么一个礼拜就产生这样的感情呢,那我觉得可能5分钟就可能这样的一种激情的感情。再比如说高圆圆跟老总借100万,这事儿合理吗?这事儿合理就不借了,他借钱干嘛,这100万就是张嘴一说,来了不知道该怎么花,她不知道自己到哪儿去找幸福,找美好,她已经活到这个中间状态,死活状态了。这是我觉得是顺着导演的创作思路,我给了一点思考。

  但是有些细节的事儿倒是不重要,还有人问,说高圆圆这么一个上市公司的一秘,上公共汽车,这很正常,北京打不着车呢,这个都好办,但是我觉得导演的这个影片的叙事上的一个宝贵的价值,正是这种突变性。人物逻辑的突变性,特别是在今天的这样一个扁平化的生活,人们特别容易在某一件不搭界的事情突然间产生行为的突变,那么在这方面,我甚至觉得可能还可以推的更强烈一些,没关系,现在观众都懂,这是您告诉我的,现在观众都看得懂这些。但也有遗憾,比如说如果公司做商业电影,好莱坞早就测算过,甜口的永远比咸口的,苦口的票房要高。这个戏如果是一个酸甜口,结尾咱好几招,叶蓝秋误诊了,错了,这把医疗制度咱也给骂了,又拿来3000万票房。现在我们是一个酸辣口,酸甜口比酸辣口卖钱这是一定的,这就是好莱坞曾经做过观众测算的,任何一个特别是结尾,最后导演抗议,主演抗议,对不起,这个就得那么拍,为什么?如果从票房考虑,就得放点糖。但是如果从一部作品,甚至于整体,不管导演,还是公司的事业来布局,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思路,这个东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够一棍子打死的。那么这样的一部影片我觉得不仅是导演自己的一个变化,同时对于下一步中国电影的这个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上半年的这个数据层面这么糟糕,各方面投资都有点缩水,这个没事儿,关键引起了一些思维混乱。狼来了,你要把他当狼,他就真是狼,我在昨天发了一个微博,做另外一个读解。上半年我们国产电影的数据跟去年同期差不多,就是没降,坚持住了,只是进口片多出来了十几个亿。那么这个大的格局是维持住了,后面我们那些不良的投资热钱又被挤掉,真正的投资,还得拍,曹总还得拍戏,中影还得拍戏,博纳还得拍戏。那么等于是良币驱逐了劣币。实际上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即使有人当了炮灰,整体格局这事儿没变。如果我们只剩几十个亿票房,那是大事儿,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且说没怎么输,但是这个怕是产生连锁效应的。

  同时我觉得这个影片一是有电影节的可能性的,它是适合很多电影节,因为国外电影节常年见不到表现中国当代城市生活的影片,它不接纳,这是一个现实的一个情况,导演这部影片我觉得是能够走很多电影节。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国外的一些次级市场的考虑,所以说《搜索》又不只是说《搜索》这部影片能够带来的可能讲超越影片本身所含有的信息和能力。  

  王旭东: 说它是一个多线叙事,一条是以高圆圆和王学圻的绯闻,一条是姚晨和赵又廷的离合,随着高圆圆公车上不让座的这个手机视频到人肉搜索这个冲突不断的升级,两条叙事线的交互,最后演变成王学圻与陈红的离合,高圆圆与赵又廷的离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到了接地气,让我特别信服的,说服力特别强的,就涉及到了兄妹、恋人、夫妻、办公室政治、商战阴谋与媒体责任等等的社会问题,展现出都市人信息化生存的众生相。某种意义上也是反应了陈导对于艺术和生活真实与虚幻等古老命题的严肃思考,并且放到影片中是一个比较突出化的表达。

  陈旭光:我从陈凯歌导演的变与不变这个角度,非常简略的说一下,一个就是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其实大家都注意到了,他放下身段,关注现实,紧抓问题。而且这个片子凝聚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折射的社会问题方方面面,刚才张卫老师提到了《清明上河图》,我也想到这个,我觉得他是一个民生化的一个体系,当代中国的一种清明上河图。另外比如说跟以前的《霸王别姬》这样的代表作,当然不能说跟导演前期的代表作相比,《霸王别姬》的历史跨度是非常大的,是一种囊括中国近代革命史的这样的一种雄心。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它的故事是一个完整的几天之内发生的故事。所以他是非常当下性的,并不是,所以这其实就更检验一种叙事的一种能力,叙事的一种功力,没有跨度,没有说从一个时代跳到另一个时代,而是所有的故事都在刹那之间这个新闻发生之后,从高圆圆发现自己的病之后展开的,所以这个变化带来的,我们就非常欣喜地看到,这个电影的叙事非常集中,开头的10来分钟,主要的人物,主要的线索都非常清晰,主要的人物都上场了,人物非常多,所以这是一个群像风格的电影。

  陈导还有一个变化,他其实最早触及现实题材的也并不是从这儿开始,前几年的《与你在一起》就有,但是《与你在一起》,我们会发现还是知识分子,知识阶层,高高在上的,俯视的是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那样的一个家庭,那样一个阶层的一些故事,所以这两个的现实性和现实力度几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这些变化我觉得都是非常惊喜的,从这些变化我们能够发现,刚才很多老师也都说了,陈凯歌导演是宝刀不老,有这样的一种情怀和关注现实的这种勇气和精神,我们完全可以期待陈凯歌导演的下一部,但是我觉得里面其实也有陈凯歌导演有一些一以贯之的,几乎不变,基本不变的东西,其实就是凯歌导演在刚才陈述的时候也讲到了他的那种赤诚的,对社会的关怀,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不变的。所以你会发现就像很多老师发现的那样,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比较沉重,亮色还不够,其实这些都是反应了陈凯歌导演一以贯之的那种非常深刻,非常严肃的思考和批判的理性的精神在里面,我觉得像这部电影里面,它贯穿了对媒体的反思,对媒体的伦理道德的限度的这样的一个反思。

  还有比如说对金钱的,对资本的逻辑的批评,还有对职场权利政治学,职场心理学的探求,我觉得这些都是在生活表象之外的非常深刻的一种哲学的,一种社会学的思考,另外我们还可以感觉到就是这部电影里面处理这种人物性格,还体现了陈凯歌导演的宽容,里面没有十足的恶人,也没有十足的好人,就是说都是情有可原,或者说每个人的动机都是情有可原的。所以这里面也是不是一种非常单纯的用简单的价值批判来区分,这也反应了凯歌导演面对这个复杂的时代和社会的那种非常从容的、宽容的、大度的这种心态。那么唯一的我对这些人物处理觉得不满足的是沈流舒,我觉得沈流舒这个王学圻演的稍微有点太像以前的梅兰芳里面的人物,就是太拿架子。我觉得,当然这里面其实体现的是陈凯歌导演对资本的批判的精神,也不能否定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大量的沈流舒这样的暴发户,但是其实资本家其实也有好的资本家,也有非常具有社会关怀的,优秀的企业家和资本家。我觉得既然其他人物都是比较辩证的态度,这个人物我觉得也还是可以再辩证,不要通过这种表演的方式让人一下子就产生反感,让人一下子就觉得你已经把标签贴在他的脸上了,我觉得不宜做这样的处理。

  另外,沈流舒跟他太太的关系,我觉得比较单薄,他们是一起奋斗发家致富的,后来退居二线了,还是像很多企业家的婚姻一样,陈红扮演的角色是裙带关系,是他的岳父家里非常有限。就是说种种这种非常复杂的关系,我觉得很可能就是说在对白里面稍微多加几句,就会把这种关系弄得更加明晰,这人物的性格逻辑就会更加具有说服力,那么我现在看,他的表演不太舒服,包括后面的摔盘子,我想要的女人,我还要偷吗,这些话跟他夫妻的关系好像还不是太和谐。所以我觉得批判精神陈凯歌导演是一以贯之的,但是我觉得就是说有一些对象可能也要有宽容,既有批判,又有宽容。

  我觉得现在中国电影的形势非常严峻,电影人都已经感受到了。但是从最近电影的情况看,我们发现中国电影人还在一直努力,一直在抗争,至少这两部电影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部就是《画皮2》,另外一部电影就是《搜索》,这就是一部大家刚才都评价过的,非常接地气,非常后现代的,非常网络时代的这样的一部电影。我觉得中国电影要突围,这可能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方向。我们既要《画皮》那样的电影,也要鼓励《搜索》这样的,接地气的有现实精神,现实主义精神的,关注现实的电影,有这些中国电影的努力,我们中国的电影肯定会走出目前的困境。

  吴冠平:我觉得今天到场的每一位专家其实都从各自角度对这部影片做了很有趣的解读,当然种种解读对于这种影片,是更加立体丰富的一种关照,实际上银幕上的作品和银幕下的关照永远是构成一部完整作品非常必要的一个条件。我只想简单地说一说我个人对这部影片的两点想法。一点是关于影片的。我觉得刚才凯歌导演一开场就说,希望呈现在银幕上的与观众要看到一些什么东西,实际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凯歌导演一贯的创作态度,就是他希望银幕是一个放大世界,在这样一个放大的世界中,我们能给观众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换句话说,陈凯歌各导演通过这样的一个银幕,更愿意把某些本质的东西放大出来给观众看,那么这种本质的东西,关于家庭,关于爱,关于死亡,其实这些非常庞杂的,非常大的一些话题,其实凯歌导演都希望通过比较当下的这样一种人物关系,当下的社会现象,能够慢慢地给大家剥离出来,这种剥离就像有些老师说的那样,在这种剥离和建构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一些不适感,但是我想整体建构的这个影片,对于爱,对于家庭,对于死亡的这样的一个关照和一个理解,我觉得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来讲是一个非常难得事情,即使是在我们的很多的现实题材的作品中,对一些本质问题,常常我们是没有答案的,但是陈凯歌导演希望通过一些非常有趣的,非常动情的一些情节和关系,能够把这些问题的本质说出来,当然这是他对这些本质的理解。

  第二我觉得就是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我觉得陈凯歌导演还没有丧失他对于讲述故事的一种基本的情感基础,这种情感基础就是历史感,这种历史感不光处理这样的一个历史题材他有,我觉得在处理现实题材的时候,他依然有一种历史的悲悯感,这种历史的悲悯感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的就是每一组人物关系的悲剧性,其实这种悲剧性,我觉得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通常会抒发出来的东西,就像刚才张颐武老师说的,鱼鱼鸟鸟。我想这个鱼鱼鸟鸟实际上就是那种通常是在一个很远的距离,后面在一个很厚的空间,再来看待的这样一个芸芸众生,再看待这样的一些小事儿的时候,所生发出来的一种悲剧感,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凯歌导演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保留的一些非常有意味的东西,这也使凯歌导演一系列作品,有他的一种延续性,保持他这样一个作者态度的一种很重要的创作态度。这是关于作品我想说的。

  另外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怎么能创造高票房,实际上这个凤毛麟角,除了去年的《失恋33天》之外,很少有这样的一个作品,那么我们通常在处理现实题材的时候,我们通常愿意用一些所谓类型化这样的一个概念,或这样的一个工具,来去处理这样的一个题材,实际上当我们在关照《搜索》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基本没有所谓的类型的这样的一个框架或者一个禁锢,他其实是把我们所最有情感体验,或者是最跟我们价值观有共鸣的东西,非常有意思的呈现出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倒是给我们一些启示,就是说我们在做这种有票房电影的时候,到底是那些所谓的类型的框架,或者固有的模式最值钱,还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现实中的这些关系、情感和价值观的共鸣更值钱。换句话说,假如我们有后者的话,其实我们只要老老实实地把这些事情呈现出来,其实观众也会买账的,所以说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来讲,我觉得可能这部影片作为一个更细的解读,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更有意义的一些借鉴。

  陈凯歌:我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很受启发,也非常感动,几位老师对于影片的不足之处,提出你们的意见,我认为是真心实意的对我好。这些意见我都会琢磨琢磨。张颐武老师其实我们早就认识,但是今天你的话给我很大的震动,就是《搜索》这部电影终结了第五代,我还得花时间去琢磨这个话里边的意味,因为我记得在1988年的时候,我去了美国的一个研讨会,与会者多是美国文化界人士,包括他们的很多现任官员,也有一些我们国内的知名人士,譬如说像吴子光老师都去参加,我也在那儿听他们之间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间,一些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发生激烈的争执,这个激烈的争执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就是几乎所有中国的文化人都向美国人强调,我们特殊的国情。这个特殊的国情是你们美国人理解我们中国的最大障碍,你们永远也不会懂得我们中国,语言激烈到这样的程度。但是在听着这样激烈的争辩的时候,我问我自己,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可以不用向别人说,我们是特殊的,这一点结合张颐武老师刚才讲的话,让我很有感触,是否是说,我们从今以后拍的电影以《搜索》作为一个标志线,我们可以走入了一个正常国家的表达方式,和正常国家的道路。但是这样震动我的话,又使得我想跟大家吐糟,在个人感情上,我永远无法摆脱文革对我的影响。我深切地意识到10年文革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所造成的损害是永难弥补的,永远的,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我的内心深处有时不时会犯起来的疼痛感,因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再有,我们曾经有过的那个东西。因此如果我有政治态度,我是西方概念的左派,我曾经在浙江大学发过一次言,我说到,30年代的左翼电影工作者是住亭子间的,不是住豪宅的。当然这完全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可能很偏激。但是我自己一直认为,拍电影的人应当和贫穷的人、得病的人、被抛弃的人、无人理睬的人站在一起,而不应该与权势者站在一起,这是我的基本立场。

  我在我的不同的电影中间,不管有没有这样那样的缺失,我永远在说,权势不可能永远彰显,权势永远战胜不了我们内心中间最珍贵的那一点东西,我把它形容为叫志大而量小的那一点点东西,因此才有《搜索》这样一部电影。我承认刚才陈教授说,对沈流舒这样的人物,你是不是不够宽容,因为我说了,我是一个那种意义上的左派,所以我觉得资本的话语权在我们中国社会的膨胀,造成像陈若兮这样天真的记者最终的失败,但是陈若兮不是失败者,陈若兮最后告诉自己说,我要重新开始。潇洒地离去。这些都是我自己一贯认为的新闻从业人员。他们在西方社会也好,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也好,随时都可能造成迫害的,我有一天接受采访,那个记者突然泪下,我说你是怎么了,他说,我昨天就送走了一个我的同事,我们跟他喝了酒,我说你这个送走同事是什么意思。他说,那就是另外一个陈若兮。我的意思是,其实我想,可能在处理人物方面,我一直坚信就是一个电影学院一直教给我们的创作原则,就是叫模糊性。对人物不要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因为导演永远不是裁判者,而只是观察者而已,结论永远在影评人手里,在观众手里,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感受。

  那么我确实是可能半有意的半无意的做了这么一件事儿,所以我说到了,张颐武老师的话我还得琢磨,就是这个。王学圻的表演方式在观众中间引起很多笑声,可是在我们讨论王学圻这个人物的时候,也常常会说着说着就笑了,就是说他是这样的表达的,他是这样的语气等等。但是在剧院中间,在电影院中间,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发出如此精确的对应是我没想到的。换句话说,在这个人物身上有一点我们所说的淡淡讽刺。不是尖刻的锐利的歹毒的讽刺,而淡淡的讽刺,这个确实是存在的。所以我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在浙江大学的时候,我讲到另外一个观点,我说我们中国电影中间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整体的缺失,就是对自由的向往,我们不明白什么是自由。中国人今天可以有迁徙的自由,寻找工作的自由,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接触叫做心灵自由的东西。一个人在他在晚年的时候,跟他的朋友说,所谓生活的美好是通过绝望的眼睛看到的,没有这绝望的眼睛,你看不到生活的美好,我认为叶蓝秋这样一个人物,也许是我把她理想化或者浪漫化了,她是在生命的紧要关头才意识到自由对个人的重要,她才决心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渡过她最后的人生,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当下而不是我们创作的,事先能够决定的,我多次说过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我们中国电影中间真有一种叫做自由的气息,这个东西不能量化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中国电影可以得到的一个东西,叫被尊重。不能出现自由的气息,这个被尊重永远不会发生。这个是我自己的想法。因为在座的全都是老师,甚至是我们学院自己的老师,所以我觉得我也很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说几句心里面的话,陈凯歌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我自己非常清楚。前几天我接受了一个采访,我就讲到我自己那样的心理历程。走进电影学院,大家说陈凯歌你是一个知识分子。我只能说我一直没有办法去摆脱文革对我的被动影响,我永远记着我父亲怎么站在我的面前,而我站在那儿若无其事地不去帮助他。我永远不能忘记,我母亲对着墙站着的时候,我的同学都是红卫兵,拿一把椅子走到她跟前,我母亲是心脏病,60岁就去世了,但是在那个时候我母亲不坐,她在一定程度上教给了我很多东西,就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

  所以我只能说的是什么?就是我对中国电影,有我自己个人的一点责任,这和集体、整体完全无关。这个就是我自己的想法。刚才张颐武说的那个,对我还是震动的话题,但是当叶蓝秋面对着所有的观众的时候,我拍着一个60格的镜头,这个60格的镜头,让我想到集体说你错,哪怕只有5个人的集体说你错,你就真的错了,今天张卫老师开场就讲,就是说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个体地位的问题始终没有能够解决,其实说的就是这个。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难以有真正的进步。不管这个人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但是是否在网络化存在的时代,就具有对一个人惩罚的权利,整体有没有对他进行惩罚的权利,今天这个问题是存在的。所以我是想说,我非常的高兴,我仿佛回到了80年代末,几位老师的话,我都觉得就像当时李陀老师,他们这些人在那儿激烈批评,所以希望以后你们一定也不要留情,你们觉得不对的,你们就得跟我说出来,这样的话,我才能够受益,谢谢几位老师。

  与会者:

  《搜索》导演陈凯歌

  新丽传媒董事长曹华益

  新丽传媒副总编辑蒋和欣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

  《电影艺术》主编,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先生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CCTV6中国电影报道总编张卫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生部主任李迅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赵宁宇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

  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王旭东

分享到:
  • 新闻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已致77人遇难(附名单)
  • 体育刘翔排名退次席 网球李娜首战汉图楚娃
  • 娱乐柳岩哭诉:我很无辜 微博澄清并非第三者
  • 财经上海发文表态严控楼市 加强限购违法查处
  • 科技运营商披露气象部门每年可获数亿分成
  • 博客实拍天津暴雨(图) 天使妈妈救助传旺声明
  • 读书领袖身高揭秘:金正日只有1米55(组图)
  • 教育二三线城市成大学毕业生新宠
  • 育儿7岁男童从7楼坠至2楼平台生还 微博关注
  • 健康暴雨洪水健康手册 教你吃对橄榄油
  • 女性天使超模助阵奥运 女星穿大牌不输超模
  • 尚品应对暴雨潜水表求生指南 全球最贵食物
  • 星座周刊众口铄金的一周 12星座离奇事件
  • 收藏 中央财政1.5亿支持最大规模的美术创作
  •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