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白鹿原》引发思考 电影对经典无能为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9日10:31  北国网-辽沈晚报微博
海报 海报

  9月15日,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由王全安执导的《白鹿原》上映。但“电影太沉闷、不及原著厚重感、可惜了陈忠实小说”,类似评价不绝于耳。把当代文学巨制小说搬到银幕上,却意外遇冷,不禁让人们再次思考文学作品与电影的互生关系。

  希区柯克说:一流的电影,往往是改编自二三流的小说。作家苏童曾表达过对这句话的理解:“二三流的小说,可以滋养成一部伟大的电影。而一流的小说,电影对它无能为力。 ”“其实谁都清楚,塔顶底下是多么大而宽的一个坚实整体。而铺在最底部也是最阔大厚实的一层,依我看,那就是我们的文学了。”张艺谋认为“文学驮着电影”走向了世界。冯小刚(微博)和刘震云也曾表达过:电影是文学树上面结出的果实。由此看来,文学与电影似乎成了“母与子”的关系。

  但是,当下,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蔚然成风之际,有些改编获得成功,也有很多改编被认为很失败,甚至是亵渎了经典。

  影视是对文学的“二次开发”

  事实上,文学经典搬上大荧幕的成功先例,中外皆有。电影《乱世佳人》称得上是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一。该电影改编自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同名小说《飘》,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该影片亦成为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最著名的爱情片经典。“中国小说改编电影十大成功案例”在网上广为流传。包括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芙蓉镇》;改编自王朔小说《痴人》的《甲方乙方》;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都因为对文学作品的成功改编,被记录在中国电影史册。

  之所以小说改编影视作品形成一种潮流,知名娱评人张文雄认为,一是因为小说培养了一定的观众群,已经能有一定的市场价值;此外当下制片人和投资方对编剧的不信任也是原因之一。“大多数制片人跟投资方不愿相信编剧的原创能力,也不肯出这个时间跟钱来给编剧做原创。但实际情况是,编剧原创一个剧本所用时间、金钱和精力比改编小说快而且便宜。说到底,还是现在影视圈太浮躁,大家都只要成品,不愿开发。 ”

  在影视文化评论人、专栏作家鸿水看来,国内经典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广泛流行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典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最成功案例的无疑是《西游记》,重播次数甚至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对于经典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鸿水持支持的态度,理由就是现在原创的好剧本太少了,改编成影视作品则相对于对小说原著的“二次开发”。

  中篇小说更适合改变成电影?

  知名娱评人张文雄认为,若要改编成电影作品,从篇幅上,选择中篇小说最好。从类型来说就不好分,需要做项目前对市场进行一个论证再挑选。“毕竟现在小说很多,基本能涵盖全部电影类型,前提是不违反国家法规政策的类型。 ”张文雄认为,电影受到时长的限制,与中篇小说的长度正好对应。

  鸿水认为,所谓“二流”小说更易拍出好电影,就在于导演和编剧操作的空间更大,一旦将原著小说丰满之后,很容易做到比文本更好看。长篇小说不易改成电影,同样有其道理。长篇小说的信息量更大,读者对其关注点不同。“俗话说:“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电影没有能抓住长篇小说中最多读者关注的那个点,自然就会遭到否定。 ”鸿水说,到今天,还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小说,包括《静静的顿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没有被搬上大银幕,这就是因为无人敢动,“不用知道该怎么下手,该怎么动?所以说,王全安敢于去尝试,勇气可嘉,但至于动后能否达到预期,则很难说。 ”

  电影吸引观众关注文学?

  日前,有南京大学教授提出一种观点,改编成影视是吸引年轻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张艺谋曾提出,是“文学驮着电影”走向了世界。到底是文学驮着电影走,还是电影重新繁荣文学?

  对于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吸引年轻人阅读的说法,张文雄评价,这种说法显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小说可以一个人写完,印刷一本小说的费用几块钱就够了。但拍个电影动辄上千万,为了让人读书花几千万,万一票房收不回来咋办,或者拍的很难看大家看完更不去看书了。”

  鸿水则认为,除非电影拍得特烂,就算电影引起争议和质疑,也会促进经典文学更好的传播,有利于经典文学作品回归生活。“如今更多的年轻人确实是通过看电影,产生看看原著的欲望。其实有争议更好,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在鸿水看来,从内容上看,文学确实为电影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但是从传播渠道上来说,尤其在当今高雅文学渐渐被束之高阁,反而是电影驮着文学走。 记者 吴双

  延伸阅读

  改编经典,为何更可能遭遇失败?

  有评论者指出,经典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是件冒险的事儿。因为改编经典不光是指改编本身的难度,还有观众对作品的期待值。经典对应的是流行程度,它们拥有大量的读者群,讲的也都是些耳熟能详的故事。

  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获得成功似乎越来越难。还有经典小说被改编之后,出现一种叫座不叫好的现象。比如,新版《西游记》和新版《红楼梦》,还有电影版的《画壁》等等,虽然收获不少质疑甚至骂声,卖的却很好。

  在鸿水看来,经典小说改编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太偏离原著,拍得“太扯了”,“看完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后边完全跑了。完全是借了皮,里面的瓤完全是另一个东西。 ”鸿水认为,对经典小说的翻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实于原著,恰当的就是运用适当的手法给原著添点彩,但即使做不到,只要完全遵循原著本身也不会差到哪。

  电影《白鹿原》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好评,鸿水认为,主要原因就是电影很难将小说的经典性完全展示出来。“比如,小说当中如果没有对情色的淋漓尽致的描写,小说的经典性也会相应打折扣。但是电影碍于限制,又不能将这种情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此外,因为小说的受众非常广泛,很多读者看过小说之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感受,一旦看到电影,与自己的预期不符,难免就会觉得失望。

  鸿水认为,当今中国影坛上,文学与电影结合比较成功的例子是王朔和冯小刚。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导演对于剧本的尊重,一人负责文本,一人负责影像。因此,忠实于原著,是小说改编成影视成功的关键之一。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成功,需要两人对作品的理解高度一致,需要改编者具备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

  张文雄认为,电影《白鹿原》与原著小说造成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导演贪全贪大,“电影毕竟只有100分钟左右,充其量是个中篇小说的量级。如果把长篇小说改电影,必然需要有所取舍,不仅是在细节上,还有篇幅上。长篇是否能够被改编成功,是看编剧跟制片人导演怎么取舍。 ”

  在张文雄看来,小说改编成电影比较成功有《霸王别姬》《活着》《胭脂扣》等等,最近的还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等。张文雄认为,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根本在投资方跟制片人能不能尊重编剧。“大多数科班出身的编剧都会有一套成熟的理论系统来支撑。但较之于中期拍摄、后期剪辑,前期剧本是所有人都能说话的。因为看似没有啥技术含量,会说话的都能提意见,造成了编剧没法系统的做一个好故事。应该说这是当下绝大部分小说改编不成功的关键。 ” 记者 吴双

(责编: sunny)
分享到:
  • 新闻哈尔滨通报塌桥事故:直接原因系超载
  • 体育欧冠-C罗90分钟绝杀 皇马2度落后3-2曼城
  • 娱乐法国法院禁止刊英王妃裸照 威廉夫妇欢迎
  • 财经日系车难局:金九银十中经历一场完败
  • 科技iPhone 5媒体评测汇总
  • 博客柴静:为何采访李永波 购火车票糟心经历
  • 读书太阳旗坠落:日军不愿提及的十大败仗
  • 教育出国7天黯然回国 留学请提前“断奶”
  • 育儿19名家长联名拒绝一自闭症孩子入学
  • 健康新资源食品到底是什么 多少精子才能怀孕
  • 女性张曼玉猫头鹰T恤卖萌 富人税吓跑LV老板
  • 尚品中秋赏月餐厅指南 盘点表盘上的艺术绘卷
  • 星座测试梦境测有无小三 15种风水法器
  • 收藏热议故宫宫院分离建议 治理别只靠不售票
  •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