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图宾根木匠:两个剧本相似之处不少
(编剧、影评人。看的是芦苇剧本2004年版,未看王全安拍摄台本。看过《白鹿原》公映版。)
图宾根木匠不认为芦苇和王全安的剧本有明显的孰优孰劣。而关于导演和编剧关系的争论,根本没有争论的必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最后做得好,怎么做不重要。换句话说,只要你真的够好,不愁人家不服你。
时间跨度与主要人物都很相似
“从时间跨度来说,芦苇的剧本和王全安的差不多,都是到抗战爆发后。两人也都是按编年体的结构来叙述,从小说到剧本的二次创作都不多。都是小说里大事件的罗列。人物的选择两人也基本一样。朱先生、白灵(微博)以及魔幻的部分(白鹿的出现)等等都被舍弃了。从特点上来说,芦苇的版本更乡土一些,白嘉轩也经常需要下地干活,田小娥和黑娃的部分有点像《红高粱》;王全安的剧本里,白嘉轩和田小娥都像乡村贵族,不大从事体力劳动,田小娥和黑娃就是富家姨太太和长工的露水情缘。”
王全安的结尾更好
“也并没有觉得芦苇的剧本更大气恢弘。一个个事件按时间串联起来,并没有核心的事件。除了白嘉轩之外,其他人物来去匆匆,都很脸谱化。没什么大的亮点,都是先出字幕,接着出事件。两人的剧本都不商业,严格来说,我觉得都不是合格的电影剧本。芦苇的剧情性更强,情感更炽烈;王全安的更冷,人物命运处理得更好。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结尾王全安的甚至更好些。”
国内电影行业整体落后下的正常争议
“导演和编剧对作品有争论很正常,他们是合作的关系,又不是剽窃。国内电影创作都是导演中心制的,这跟国内导演的地位高有关。王全安觉得自己有能力写剧本,加上投资方也认可,那就自己写,无可厚非。”
“讨论导演和编剧的关系没什么意义。在实践中,常常是导演自己不行,写不了剧本才找编剧。如果他自己写也行,那编剧就不是不可或缺的。怎么没见过导演要把灯光、录音这些工作也都干了的呀?不能片面地说谁不尊重谁。伍迪·艾伦的电影大都是自己写自己导,照样能成为大师啊。反过来说,如果编剧觉得导演能力不行,你自己导也可以啊。香港的麦兆辉(微博)庄文强(微博)不就是吗?姜文也是,为什么姜文又写又导又演就没人争论什么啊?库布里克还非得自己当制片人呢。都得看个人能力。没什么一定之规,还是得靠作品说话。”
“换句话说,怎么电视剧行业就不会出现导演把编剧的活儿也都干了的事啊?而且,电视剧行业越来越重视编剧的作用,很多好剧编剧的名气比导演是谁更重要。你要有好本子,谁会不愿意用啊,现在市场压力那么大。”
“现在国内的电影行业是整体落后,不是导演或编剧等某一个工种。连海报、预告片、特效……都落后。也没必要为这一件事而引起两个阵营的争论,这个阶段不合适。”(范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