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磊:《一九四二》带来不同的声音

2012年11月30日15:59  三联生活周刊 微博
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 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

   摘要:“我们尽力实现《一九四二》,因为它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一种不同的声音,而这个声音才是民族电影存在的根本,也是我们面对更大竞争的能量蓄积、胆识储备。”

  王中磊[微博]犹记得11月4日那个紧张的晚上。按经验,“决定”都在晚上18点半到22点公布,他知道大家和他一样,都在安静地等着。但直到22点,冯小刚[微博]还是没有打电话过来,王中磊说他有些按捺不住,短信了“如何”两字过去。又大概过了10分钟,冯小刚电话打来,听上去语气挺沉重的,“可能要放一放”。

  “我半天没说话,但其实我已经有心理准备,缓了缓我就说,好吧,那就看看其他的方式。冯小刚突然在那边笑了,接着说,算了,不吓唬你了。”

  王中磊告诉本刊,一直以来,他自觉是经得住后果的,事后才承认心有余悸。钻牛角尖的时候,便觉得难以想象,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和最有名的导演竟一起面临这样的局面:“我们对这部电影的保护有两个层面的想法,一是它能不能存活,二是它能不能不受伤。这两个层面对我们来说一样重要,就像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皮肤一样。”

  王中磊和《一九四二》结缘在2000年。还是《一声叹息》的拍摄期间,当时先是结识了刘震云,后来《一声叹息》入围开罗电影节,那时去电影节对王中磊来说还是挺新鲜的事儿,而且那个电影节要在开罗待10天,冯小刚和他就张罗刘震云同行。

  “其实那时候我已经看了《一九四二》的剧本,那个剧本对我而言,只是觉得太厉害了。但回想起当初,我是真的没有对电影专业的判断力,完全不知道这样的电影应该怎么拍,甚至我猜那时候冯小刚可能也不一定知道应该怎么拍这样的题材。正好电影节要在开罗待10天,而当时的剧本里,开罗会议是比较重要的戏,1942年开罗会议要开了,国民党当局就开了个预备会议,讨论蒋介石要不要去开会,这是政府故事线索的开端。接着第三场戏是印度甘地正在绝食,可见那时剧本更侧重宏大的历史感。我们一起去开罗,便是去开罗会议的会址感受一下。”

  王中磊说,事实上,华谊电影和冯小刚之间的专属合作关系,正是《一声叹息》之后,由王中军跟冯小刚谈拢。当时中国电影市场在起步的最初阶段,鱼目混珠现象普遍,有些人一时兴起,有些人好说大话,即便如冯小刚这样已经建立起声望的导演,还是会在拍电影前面对选择资金、合作伙伴上的压力,而王中军对冯小刚的保证就是,专心搞创作,之外一切都可以交给他们完成。结果,果然这个组合成绩斐然。

  “这合作看似商业的建构,但当时中国的电影市场跟现在完全不同,我们却是做出了好成绩,但对票房的理念也没那么强,大家聊到电影,绝不会像现在,聊三句便奔向票房的话题。那时候还是一种创作的概念,大家奔到了一个有价值想法便要努力的感觉,所以这个案子是很快就拍板定下来了。”

  王中磊说,《一九四二》正式立项、建组,开始花钱去谈演员、看场地,这样的流程一共经历了三次,蹉跎也不是被大棒政策给轰下来,“先拍别的”和“不建议”的指导而已,不耐时光荏苒,“倒是当初到今天,从没有商业经济角度的犹豫”。

  因此,王中磊说,每看到2000年那次建组时的合影就感慨万千,尤其与2012年的照片两相对照,照片里的人彻底换了一轮,当初的执行导演现已经退休回家做了爷爷,而还有不少人自己早成了导演,正如是2012年《一九四二》第一次开机发布会的时候,刘震云写的那一段话,“小冯已经变成了老冯,小王已经变成了老王”。

  只不过刘震云的话在王中磊那里,表意的不是感伤,而是成长。“比如那时候才28岁的我,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还在教科书水平呢,到如今阅读量增加,涉世的深入,对历史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其实看过我们的营销团队如今都在提面对历史,还原历史,从我个人的角度感觉是不确切的。虽然我知道小刚和震云老师是认认真真做一部历史题材,但还原历史还是说得太大了。因为历史是没有办法还原的,最多是接近、去看的过程,是尽可能接近。意义也在于此,都说历史是镜子,接近它也是接近自己。”

  王中磊觉得这十几年一路,刘震云是最有意思的一个人,每次前期被撤下来,大家都难免沮丧,只有刘震云是淡然说,好的。等旧话重提,他又无一例外要跟大家说,得再给他几个月时间,得再重写一稿。“按理说,作为编剧是最希望这部作品早点呈现在银幕上的人之一,但刘老师坚持他的原则,他说中国这20年来发展很快,每一次再琢磨就跟上一次的感觉都不一样了,这必须反映在作品里。”

  因此王中磊觉得,这部电影最可贵在于,它是呼吸的,当下的。如今的《一九四二》不一定是最宏大壮丽的《一九四二》,但却是最符合当下的《一九四二》。这勃勃生命力甚至影响了每一个投身进这个剧组的人。“从来没有一个人讨论过这部戏究竟能不能拍成,包括陈国富在内,本来他在华谊电影团队里的存在代表的是产业化稳健保险的大制片厂制度,可是他给《一九四二》做监制到影片完成,也从没有讨论能不能拍成。后来我去问他,他笑说不做这个假设,因为他也没有觉得这部戏是可拍的,但只一线希望,也要放手一搏的事情不多,遇上了就去做了。”

  王中磊对“坚持”之类的大词是敬谢不敏的,他说,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而言,他和王中军的角度毕竟与冯小刚、刘震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立场和应对更简单许多。尤其是军人子弟,常常是没办法感觉到一件事是否是很坚持过,甚至一路走来自己也从没有感到如何一定要坚持的一个事情。“人生对于我们来说,目标可以有很多个,没了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毁灭性的打击,但对一件事情而言,只要是愿意去做,就是怎么把它做成功的问题,这是很直接的应对,就一步步来。”

  甚至反而觉得,增加的资金支持、制片技术的发展,这些带给这部电影的帮助,要比其他的电影小得多。“这真是每一个人都备受煎熬的一部作品,演员、导演、编剧,每个人都付出了最大限度的体力。比如说1500个群众演员,一天真正拍摄的时间有8到10个小时。但是这1000多人要化成冯小刚要的那个样子,牙齿到手心都要完美,就要好多个小时。我去探班,人生头一次看到这么多化妆师在一起工作,演员们跟小时候排队理发似的,等待他们的流水线作业。这边管把头发做旧,这边画牙齿的黑色,这边往脸上打阴影。妆完了,开始分配道具,这是你的包袱,是A30号不能是A31号,这条流水线在小刚开拍前就要准备几小时,然后要开始走戏,走完了才真正开始拍。按理说这些东西说起来可以做也可以不用做,来100个群众演员,把镜头缩小拍一个大场面也相当寻常,我还经常能在银幕上看到有的群众演员在打仗的时候还傻笑着跑来跑去的,但冯小刚每场戏至少有五个大的监视器,还要几个观察环境的监视器,重新来可能就是一个极其角落里的群众演员的问题。如果说尽量地接近历史,他一点捷径都没有走。”

  王中磊说:“华谊从一个四人组建的影视部或者说是广告公司发展成为一个电影公司,再到传媒公司,原来的广告公司已经变成了事业部中广告公司,最感激的是一起走过的伙伴。身为IPO上市的专业电影公司,我们当然知道高速产业发展中工业化的重要性,商业化的分量,我们也至今相信它们是行业的支柱,而且依然还会是主流。但我们也知道这不是全部,我们尽力实现《一九四二》,因为它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一种不同的声音,而这个声音才是民族电影存在的根本,也是我们面对更大竞争的能量蓄积、胆识储备。”

  王中磊希望与《一九四二》的观众一道,感到自己的心和过往岁月有个碰撞。他说:“就像人的心脏形状它不是一个正方体,每个人会撞出自己的痕迹,或者忧伤,或者失落,或者重新懂得珍惜珍重,2012年岁末有这样一个机会沉淀一下自己的心情也是好的。”

  (实习生卢冉对本文亦有帮助)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