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范冰冰《钢3》打酱油:观众需适应

2013年04月20日20:58  新浪娱乐 微博

  周黎明:除了场景跟故事拍摄搬出去,还有大家能想到的演员,比如《环形使者》有许晴,《钢铁侠》有王学圻[微博]、范冰冰,《金陵十三钗》男一号是好莱坞演员,演员的走出去或者请进来对电影走出去有什么大的帮助?是一个画龙点睛的事情,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很多人觉得打酱油,许晴的戏非常少,《云图》里周迅的戏也非常少,中国演员的戏太多了会不会影响这些影片变成一个国际影片还是怎么样?

  丹-密茨:我觉得不会,这都是角色,中国人在那儿说几句话,多少什么什么,但是别的演员不会这么觉得,现在这是一个过程,已经习惯了之后,就不会觉得他出来怎么着,多少镜头有他,没有一个人谈过这个谁有多少多少镜头。包括合拍片的概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两个东西比别的地方重,一个是合拍的,什么是合拍?我们国外拍合拍没有那么多事儿,演员在里面也一样,合适就拍,没有一个导演会因为中国把其他的市场牺牲掉。所以,考虑合不合适的问题,不是说别的,我觉得看大的片子肯定是考虑全世界,不是光考虑某一个市场。

  马克-甘尼斯:我想说的第一点,中国很多的男演员和女演员们,他们真是很有天赋和才华的演员,这些演员、这些艺人他们本身就是艺术家,他们远远可以超越语言的界限或者国家的界限。因为有了这些天才演员,所以,他们才得到了国际合作的机会。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其实那些国外的电影,他们在拍摄的时候,要到中国选演员的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演员非常的出色。最近我们意识到中国的电影有很多地方可能还是需要提高的,比如我们现在跟中国的电影频道,还有M1905电影网我们有一些业务的合作,比如电影专业的培训,这个培训方面涉及到很多个专业的培训,比如导演、编剧,比如声音等等这些专业的部门,包括场记,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演员不需要培训,因为我们有那么多非常优秀的演员。

  周黎明:马克-甘尼斯先生非常懂得怎么说中国人喜欢听的话(笑)。我当然很认同中国有非常优秀的演员,但实际上在海外有很高知名度的演员是非常有限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一般我们的理解,好莱坞的电影里加入一点点的中国的元素,有一个走过场的,俗称打酱油的中国大明星在里面,对这个影片在中国的卖座是能起到比较好的推动作用。现在不是否认这些演员本身很优秀,他们因为在海外没有知名度的话,用他们在海外,用法国演员,用其他国家的演员,有的时候是可以替换的,因为这是一部好莱坞影片。我现在中国电影里用了一个好莱坞的,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演员,最近的案例就是《金陵十三钗》,这种做法对中国电影走出去有作用吗?

  马克-甘尼斯:首先,您刚才所的有您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不是新的道理,比如在好莱坞我们都知道大明星的名字本身就是票房的保障,比如说在好莱坞现在你要拍一个片子的话,如果投资到达,比如几千万美金,甚至不用几千万美金,比如上亿美金,几千万美金,甚至几百万美金你都需要一个大牌的明星绑定了我们才可以谈这个可能性。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里,领衔的演员永远是那几个,其中可以随便置换的是比他们更低一些的演员。这就是商业的一部分。

  丹-密茨:咱们都知道明星很重要,但是还是回到故事性,故事是不是合适,他们所有人能看得到,其实很多大的公司拍的片子越来越少,而不是多,可能几年前一年拍20部,现在就拍6部,投资越大,系列片是主要的。我们的故事,我们定位的POV(point of view,看事情的角度),我们用这个作为一个非常大的电影,一个非常大的系列片,也不喜欢用太大的明星,依靠他们就不好办了,但是同时他们也需要系列片。所以,为什么《变形金刚》、《钢铁侠》也是主要的,中国做一些故事性,全世界能认可,比某一个演员还重要。

  周黎明:故事比演员重要,这个我是相当认同的,我们一般讲到华语电影走出去,或者国际化制作,想到的最多的当然就是合拍电影,说起合拍电影最典型的一个故事怎么既用了中国的元素,又用了美国的元素,我们现在假设跟美国合拍,但实际上这样合拍出来的影片,有些赚了钱,但口碑平平,有些甚至连赚钱都赚不到,合拍片有哪些陷阱,我们先弄清楚陷阱以后,能够防止掉到陷阱里去,才能找出功指导。你刚才说的把成龙、李连杰整到一起的影片,商业上非常成功,但口碑是很一般的,我不知道美国那边怎么样,中国这边,因为我们看过李连杰和成龙更精彩的影片,在他们的作品里绝对是不能排到前面的,但是不能否认那个导演用美国的方式讲的故事美国人接受,不知道您当时看的时候您心里是怎么想的,从中国观众的角度讲很可能有很多不满足的地方,但是很可能我们过瘾以后,这个片子在美国就不好卖了。

  王中磊:对,其实这是很难做平衡的,因为差距非常非常多。从宏观的到细节都有很多的不同,包括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中国的票房并不好,但是在全球拿到非常高的票房的成绩,甚至是口碑、影响,还拿了奥斯卡。就连这样的一个操盘者,导演李安,他融汇东西方文化,他对西方观众的诉求,包括他对东方文化,东方的一些传统,肯定是他血液里的,都很难达到,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只有一些简单,把一些比较简单一点的类型片有机会可以让全世界看懂,但是需要的中国的文化,或者中国概念会比较简单。比如他可能需要一个明星的符号,或者一个场景的符号,或者一个事件的符号,跟中国有关系。比如《变形金刚4》,我跟朋友聊天,他们说《变形金刚4》的合拍片怎么可以在中国比以前的成绩还要大卖?一根水晶柱一直放在故宫的龙椅下面,所有人都在故宫里打我们就大卖了,但是会碰到一些审查,把老祖宗的墙都给拆了……但是它到埃及,到很多地方,那是一个梦,那是一个故事,可是可能哪一个镜头就让埃及的金字塔又让多少游客想去,多少年轻人会觉得那是一个很古老很有趣的地方,如果我们场景真的有在故宫里打的,故宫的国外游客会增加的多。

  周黎明:故宫肯定不允许。

  王中磊:但我们真的不会在故宫里拍。所以找这个点,如果上来就想那边有奥斯卡,这边也是华表奖、金鸡、百花什么什么,我觉得很困难,然后这边观众卖十几个亿,比如一个例子虽然没有那么的明显,但我觉得是不错的,就是功夫,周星驰的《功夫》,他用了非常简单的概念,就是喜剧加动作,整个发行是按照那边一个比较主流的电影进行发行,因为里面所有的东西对西方观众的接受度不是很困难,又用了Studio这个机器占领各个地方的发行,他一直到今年,他自己打破的《功夫》全球的票房记录就是《西游》,以前一直是《功夫》。

  我很同意《环形使者》这些经验,他们可能先不能一下都全面,一点点渗入,一点点把场景,把故事,把传说,把某一个事儿放在合拍电影里,先让人看到,先让那些熟悉看英语的观众去看了,当中有一个东方的故事或者一个文化。

  周黎明:Studio是六大制片厂,不是工作室。

  马克-甘尼斯:我想首先问王先生的是你读过我们的剧本了吗?尤其是你讲到故宫里打斗的那个戏的时候,我是开玩笑的啦(笑)。

  周黎明:设在故宫的话真的很难通过,我们比较缺乏幽默。这个陷阱更多是文化方面的。

  姜伟:刚才您说的中美合拍,如果两个本土市场同样大的时候,但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的体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到底你这个电影,拍的时候你的剧本是以美国的角度出发,还是以中国的角度出发?其实本身这就是一个很难的。

  周黎明:这是相当相当难的,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

  姜伟:还有一个,实际上我觉得好莱坞能够通行全世界,除了大家有比较容易接受的类型电影以外,最重要的我觉得六大公司发行的体系,其实我们有时候看他们的通稿,比如我举例索尼公司或者环球电影公司,他们永远在最后通稿的最后一句,索尼公司在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有它的发行机构,这个才是好莱坞最大最大的他们在我这个市场掌握的财富,是他发行的网络,马克-甘尼斯从刚开始阐述就很强调发行的问题,我非常同意,他是靠庞大的宣传合法性推动它的电影。

  我们是类型电影才容易推出去,不管是美国演员来中国演电影还是中国演员去美国演电影,比如像《十三钗》,回到国外它是一个小众电影,变成艺术片了,所以,我们要走出去探讨,应该从类型的角度,你首先要知道拍的是类型电影,什么样的类型片,什么样的片子能够接受。刚才中磊讲的《功夫》为什么能成功,很清楚,动作加上一些戏剧,这很容易接受。

  周黎明:我听说《功夫》,还是《少林足球》我忘了,美国做了很多后期的动作,把音乐改了,把画面里一些背景的内容都改了。

  我听到一种说法,因为电影本身,别说考虑到全球市场,在自己的市场上影片要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要做到非常非常难。所以,与其你去想我在美国市场要赢得美国的观众,在欧洲市场赢得欧洲观众,我不如不去考虑这个问题,我就把自己的市场想极致了,我把这个故事做的很极致,我把自己的市场先拿下来,如果碰巧刚好能够赢得海外市场那更好,不能赢得海外市场也没问题,有两个案例能够证明电影,不能完全去预测市场。比如说《卧虎藏龙》,实际上李安导演拍的时候是为大中华市场拍的,他以为这个片会在中国口碑很好,卖的很好,结果反而在西方口碑很好,在中国口碑一般般,后来反馈回来人家才认识这个片不错,还有一个案例就是《功夫熊猫》,我相信第一集起码是没有中国人参与,讲了一个中国故事,很大的可能就是美国人会喜欢,中国人看了这是什么玩意,结果出来中国人很喜欢,不是他精打细算算出来的。会不会表示电影方面,有的时候你要去计算,还不如你就不要去计算,因为你去计算的话。王总的几部是算出来的,至少商业上很成功,但是跟《功夫熊猫》,跟《卧虎藏龙》比,那两部口碑也赚了,票房也赚了。

  丹-密茨:我觉得每一个电影人必须有他自己的角度。所以,为什么老谈角度,你不能想别人会怎么样,如果你这个,不是你真是的看法,你永远没办法。所以,想这些事情不能想的太多,但是你要了解一下,刚才你讲的定位,到底是怎么定位,拍什么样的片子,这个片子是不是你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角度,自己喜欢。有的时候说实话我们谈的事情是为什么我们谈这个事情,因为在全世界从来没有发生这么一个市场涨的那么快,它又那么有一些特殊情况。因为这个也是一个,你看很多世界的市场,美国友,英国有,都是讲英文,但是中国的市场非常大,它又涨的非常快,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有自己的角度。所以,这个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要抓住这一点,然后好的片子肯定会走,这个我相信。

  马克-甘尼斯:有一种类型的影片是很容易超越语言的障碍的,这种类型周老师刚才提到了,比如《功夫熊猫》这样的影片,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拍一个动画片,它有着中国的故事,有着中国的美术师,中国的艺术家来参与的影片,最后做完以后我们把它配上各种不同语言的,那样我们很容易就超越了语言的障碍。

  我想举的一个比如说我们公司的主席,也是纽约中国电影节的主席,他的一个经验,实际上我们需要把更多的中国的演员推给全世界的电影业的决策者们看,让他们认识才行,而这些决策者有很多是在好莱坞的。我想那一部电影的名字叫做《飞越老人院》,纽约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当时整个纽约的观众对这个片子很投入的。所以,希德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从此以后,每一部纽约电影节上开幕的中国影片,他都拿到好莱坞去放映,并且是放给好莱坞的决策者们看的,就是为了让这些电影业的巨头们看到中国的面孔,看到中国的电影,这样说不定就可以促进中国电影的销售,以及中国演员的知名度。

  所以,周老师提的那个问题,其实他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他涉及到方方面面共同的努力,比如说他可能需要我们考虑电影的类型,可能需要我们考虑这个故事怎么来讲述,他可能要考虑我们怎样超越语言的界限,甚至我们可能要反思语言真的是一个障碍吗?这样的问题。就像丹-密茨刚才说的,有时候我们要去想中国所谓的大片到底要怎么做,我们是不是要忠于我们自己的感情来讲一个故事,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还有我们应该充分的运用中国电影票房的经济实力这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很微妙的来运用这个元素,不是很高调的,但是很微妙的来使用。

  周黎明:谢谢马克-甘尼斯,你刚才说的让我想起两个事情,王总刚才也提到过,中英文两个版本,如果一部影片能够做成中英文两个版本,会不会对华语影片走出中国,走到世界市场是有帮助的,因为这个做法曾经在60年代欧洲是非常普遍的,60年代欧洲有很多的合拍片,跟意大利、法国合拍,同时做好几个语言的版本,在每个地方放映的时候就被当成自己国家的,因为里面有意大利的明星,法国的明星,法国的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法语版,到意大利的时候变成一个意大利的影片,这种做法对我们来说有没有借鉴作用,还是仅限于某一些影片?少量的影片?因为说实在的,现在电影演员里能讲英文的是非常多的。

  丹-密茨:今后你会看到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那时候我觉得现在可能过不去那时候的,这还是有一个过程,刚才我们谈的东西,你要做一些更大的事情,但是不能你自己很特色的个性,这是一个慢慢怎么做的,不能一两天的事儿。刚才你讲很多东西,我们慢慢会实施。刚才拍的美国演员在这儿,中国演员在这儿,故事性,元素,我们现在不要考虑太多量,一定要考虑质量。

  周黎明:刚才马克-甘尼斯讲到电影展,说实在的,电影展在中国给人的印象,电影展只是为小众的艺术片创造一个展映欣赏的平台,它对类型片,对影片真正的票房说实在的,在中国不光没有促进作用,好像还有反作用,因为有些影片在欧洲拿了奖以后,在国内很多人是不敢看的,觉得这个片肯定是我看不懂的,反过来很多票房非常好的影片是跟影展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影展会不会只是某一种中国影片,某一种华语影片走出去的,而不是大部分中国影片走出去的平台。

  马克-甘尼斯:如果一个影展是由一些电影业的决策者组织的,那我的回答是,对所有的电影都有帮助。所以,非常简单,也就是说你拍了一个电影,你要给业内的决策者看到才行。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