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引纷争不断:阴谋or市场?

2013年08月12日03:37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导演高群书 导演高群书
导演郭敬明 导演郭敬明

  点击为《小时代2》打分>>

  今年暑期档最张扬的事情,莫过于郭敬明[微博]《小时代》、《小时代2》的上映,并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骂战。在《小时代2》公映前,电影局高层甚至“召见”高群书[微博]、郭敬明、李少红[微博]、周黎明[微博]等,不乏有“说和”之意。但昨日凌晨,高群书不仅发长微博公布“骂战”始末,还怀疑《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排场少与“阴谋”有关。本报记者昨日调查,现在电影市场的确欠规范,甚至还有自己掏腰包包场的行为,不过所有的阴谋,最终都敌不过市场的选择。

  一场骂战惊动电影局

  都在8月8日上映,截至8月10日,《小时代2》票房达到1.36亿,《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票房1210万。从影院的排场来看,《小时代2》占到30%,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不到10%。

  两部电影的Pk,有深层次原因。高群书开始遭遇“小时代”粉丝谩骂,是周黎明与郭敬明微博对骂的时候,“我发微博评论了一下(注:原微博内容为:多少年来,我始终对郭敬明先生心存敬意,但昨天他对周黎明批评他的态度令我生厌……),就被卷入。”之后,《小时代2》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宣传期间,有两件事引得烽烟又起:“我就说了句‘我的电影需要用脑子用心去看,如果脑残就不要看这部电影’。还有,我在微博上说了一句‘这年头流行为了挣钱不要脸了么?’结果媒体就把这句话和‘小时代’联系上,但这就是我一时的想法,都没指谁没点名。后来这事就闹大了,我觉得有营销公司在操作,把事情做大。”

  而围绕“小时代”的骂战,也一度惊动了电影主管部门高层。日前,电影局出面邀请了包括高群书、黄建新[微博]、李少红等几位导演以及影评人周黎明等,与郭敬明及“小时代”片方、发行方等,坐在一起开会恳谈。高群书在微博中说,“众人一会面,郭敬明就替粉丝道歉,大家都和解了,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嘛”,关于会议的内容则“主要是让老导演们给提一提意见,让《小时代3》拍得更好”。

  昨日凌晨,高群书的长微博详述了经过,并说《小时代2》更改上映时间,是直接冲《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而来,“《小时代2》宣布提档到8月8日,没关系,这还是商业竞争……更可笑的是,第二天,我还参加了一场恳谈会。”高群书不满地表示,“电影的成功应该是电影的综合指标成功,而不是,仅仅是营销。”

  电影人纷纷站队发言

  高群书的微博一发,就被许多“小时代”的粉丝围攻,他在微博上直指这种局面是“现代电影网络营销战的几招”造成。

  而电影人也纷纷站队,导演李少红说:“我参加了电影局组织的恳谈会,完全理解高导的感受。呼吁维护良性的市场竞争,和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导演王晶[微博]则力挺郭敬明,他说,“《小时代》系列,票房好,剧本不错,对白有时代感,美术摄影精美,第二部的黑色与背叛,与香港叶念琛[微博]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我50多岁都认为好看,为啥还有不少人攻击?要电影业大火就要这种片火,自60年代至今都如是,没这种小孩爱的片,市场会全被好莱坞占走。我不认识郭敬明,跟柴智屏[微博]也不熟!心里话!”而王中磊[微博]、管虎则采取中立态度,王中磊说,“电影创作就是百花齐放各取所需,进入市场后则需要专业和技巧,导演负责创作发行公司负责推广,双方互信互持,只要努力就坦然面对结果,电影应该是开心的事!”

  上座率有操作空间

  高群书被激怒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内幕呢?圈内人“一朵浅笑”说:“一个正常的市场,起码得让观众来选择有选择。”

  本报记者昨日也采访到电影资深发行人士朱女士,她说高群书的情绪可以理解。对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排场很少,她说原因也很多:“有的发行公司干得出来自己买票做高票房这种事。影院的逻辑就是场次开了,票出得多就多开场。现在就有这么个规律,第一天的上座率特别重要,有的公司直接和网络票务合作,当然这中间也有猫腻。今年一部票房很高的电影,第一天还发生了明星自己掏钱包场,请亲朋好友捧场的事。”她认为,现在确实有很多影院仍然这么简单粗暴的排片,很落后,严格来说都属于商业欺诈。”朱女士说,“据我了解,法国的规定是,任何片不能超过30%的排片,要给其他电影放映空间,这很值得借鉴。”

  阴谋论敌不过市场

  影评人“麻绳织围脖”称,“影院跟钱没仇,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将一部上座率高的电影的排片,在上映第二天就将其排片砍掉一半。”

  西安一负责影院排片的经理蔡先生说,“现在影院排片,都是市场说话。《小时代2》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同日上映,但的确前者的关注度更高,因此场次也就多排。对于影院来说是无可非议的。也许有的片子上座率、排片量会有猫腻,但随后及长期还是看市场。”

  不管怎么说,从长远来看,还是市场说了算。影评人罗杰说:“电影批评可以百花齐放,但不能人身攻击。健康的电影批评有利于行业进步,牵扯到人身攻击,只会令这个圈子变得乌烟瘴气。市场不买账,我们也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作品。阴谋论或许有,但不可能天天有。”

  本报记者唐爱明

(责编: 颜芥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