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等影视作品成公众考古幕后推手

2013年08月28日16:20  新民晚报

  光怪陆离的“盗墓虚构”作品除了培养读者对考古题材的兴趣外,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多多少少地误导到公众。“考古”这则“故事”,应该由谁来讲述给公众听?又该以何种方式讲述?这成为“世界考古·上海论坛”盛会过后留给我们的思考题。

  刚刚在上海落幕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将专业的考古学术成果与普通市民共享,引导这个相对冷门的学科走出象牙塔、亲近民众。记者发现,有几场报告会上出现了不少非专业听众,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普通市民何以对“考古”兴致盎然?记者在采访中得之,一些热门盗墓小说和影视,无形成为提升公众考古兴趣的幕后推手。考古界的学术大腕可能乏人知晓,《鬼吹灯》《盗墓笔记》的名气却是人人皆知。

  公众考古热情难能可贵

  上周末,记者旁听了在上海博物馆同期举办的公众考古学讲座,每场上座率在九成以上。在网络上,全国各地的考古爱好者热情高涨地发起讨论,与论坛相关的网页竟多达83万个。

  记者采访发现,对普通百姓来说,引起对考古兴趣的是《鬼吹灯》、《盗墓笔记》的盗墓小说,好莱坞电影《木乃伊》系列、《夺宝奇兵》系列、电子游戏《古墓丽影》等被艺术虚构后的文娱产品。

  面对中国的公众考古学发展得如此之快,让包括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查尔斯·海曼在内的海外学者惊讶,海曼上世纪60年代在东南亚地区进行考古,那时的中国考古才刚刚起步。他认为,公众对考古的热情参与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天下霸唱和专家意见相左

  对艺术加工,学术界有相左的意见,一方面肯定这些小说对于激发公众考古兴趣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则担忧小说对于考古过于夸大的加工,使得公众对考古产生了错误的印象。由于小说电影游戏的强大传播力,反在公众心目中,艺术创作者更容易替代“学术权威”。

  昨天,《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就此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他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即自己写的是小说,读者需要获得满足感的。“没必要多想,如果光写学术上的考古,那就没有读者了。”天下霸唱家中有亲属在地质队工作,而他自己也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和煤矿打交道,并热衷于和老乡聊天,看老乡从地下挖出的文物,从民间学习到了关于风水、玄学的知识,在写作前,也会阅读有关考古发现的书籍。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告诉本报记者,盗墓小说仅仅是推动了公众对考古学的热情,但对传播正确的考古知识和学术成果,作用还是有限的。他说道,这些小说往往以盗墓的方式出现,使用一些考古术语来“混搭”,会让不了解考古的大众,误以为这就是考古的原生态。在他看来,具备考古素养的读者,能识破出盗墓小说的虚构成分,会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就像阅读《哈利·波特》一样。

  学者如何科普“考古学”

  高蒙河谈到,考古发现和研究毕竟都是科学活动,原本属于小众行为,考古学家对公共考古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较少,导致公众方面对考古不是很了解,研究与观众有很大的隔膜,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长期束之库房,鲜为社会大众所知。不少考古学家忙于科研,没时间也不善于把专业成果转换为社会文化知识,甚至业界还曾形成过做考古普及是不务正业的看法。

  今天,考古这门象牙塔里求真的学问,正在努力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作为考古学者,应当树立普及考古学的意识,将使考古通俗化、大众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卢家希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