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7日电 邵逸夫今天(7日)辞世,香港《大公报》刊出综合报道,揭秘其作为TVB教父的传奇人生。全文摘编如下:
下南洋的拓荒者
与李嘉诚白手起家的传奇不太相似,邵逸夫出身于商业世家,父亲邵玉轩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邵玉轩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等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志哀。
作为富二代的邵逸夫,少年时期就读于英文学校上海青年会中学,英文流利。邵逸夫的英文名字是Run Run Shaw,直译过来即是“邵跑跑”,虽然邵逸夫曾说Run Run是他的本名仁楞的音译,但是,这个英文名可以说恰恰是其早期创业的生动写真。
上世纪20年代,尚属中国电影业草创时期,当时的上海滩就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邵家众多的兄弟都对继承颜料家业没有兴趣,选择投身影业。
邵逸夫长兄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而邵家几个兄弟就凑成了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在天一时期,邵氏主要制作古装野史片等商业电影。
天一的崛起,让当时在上海滩电影业有霸主地位的明星影片公司深感威胁,于是就发生了颇具上海滩权谋斗争意味的“六合围剿”,明星影片公司老板周剑云联合其他五家电影公司,结成攻守同盟,限制已经购买这六家公司影片的发行商购买天一等公司的影片,从而垄断了约七成的国产新片。
邵氏兄弟果断决定避开锋芒,将电影事业从上海转到南洋。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南洋华人电影市场,在南洋期间,邵氏兄弟的业务开展颇为艰难,邵逸夫勤勉务实,邵氏兄弟带着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南洋乡村巡回放映,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像现在许多影院一样,邵氏兄弟采取以影院建设为中心的方式,在影院周围发展其他配套娱乐设施,从而产生良性互动。
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但艰苦惊险终有斩获。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据《邵逸夫大传》,《白金龙》在邵氏的南洋网络获利颇丰,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
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成就东方好莱坞的影城大亨
1937年后,南洋沦陷,邵氏兄弟的影业发展进程被打乱,后来被迫关门。抗战胜利后,时年50岁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从新加坡转战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Shaw Brothers),开始了香港电影的霸业。
邵逸夫以32万元买下当时还是一片贫瘠的清水湾地皮,修建了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采用片场制,流水线作业,由于拥有自己的发行机构和合作伙伴,邵氏兄弟公司从电影制作、发行到放映都非常流畅。每年产量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有“东方的好莱坞”之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影坛有三大势力,即邵氏、电懋(国泰)和左派的长城与凤凰公司。邵逸夫当时最大的对手是电懋。1963年,电懋掌门人陆运涛在台湾乘坐飞机时发生意外。从此, “邵氏”开始一统天下,称霸香港影坛。
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采用类型电影制片策略,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演员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导演李翰祥、邹玉怀、张彻等。邵氏所拍摄的《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倾倒无数观众。
邵氏影城当时采用工厂式大量生产模式,全盛时期拥有15个厂棚,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也一应俱全,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内,员工共1700余人。邵氏拍片的速度也惊人,几乎每年有40多部电影,截至1987年退出电影市场,共拍了1000多部;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虽然后来有影评家认为,邵氏影片是小市民路线的商业片,缺乏艺术价值,但是也正因为其通俗化,“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20年。邵逸夫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电影拓荒者,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大型古装到黄梅调,由黄梅调到武侠片,邵氏电影的每个尝试都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转战电视圈再造奇迹
上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仍如日中天,邵逸夫却悄然把精力转向电视。
1965年,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香港电视广播(行情,资讯,评论)有限公司(即TVB,简称无线电视),利孝和、邵逸夫、余经纬及英美资金投得香港的免费电视牌照,在1967年正式启播香港无线台TVB,利孝和任主席,邵逸夫任常务董事。
1980年,利孝和病逝,美英资金则不愿派人入主TVB,年过七旬的邵逸夫增持TVB股权,成为最大的私人股东,出任TVB董事局主席,又用其智慧带领TVB走入黄金时代。
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即使不熟悉TVB,也会熟知TVB产出的经典剧集,《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都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TVB旗下的顶尖巨星,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汪明荃[微博]、谭咏麟[微博]等,也都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教父级”人物或中坚力量。
道德标杆
如今,在内地大中小城市的校园内不乏名为“邵逸夫楼”的教学楼,很多人知道邵逸夫其人,正是由于这些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
在香港,邵逸夫并非最富有的人,但是在港岛富豪中,他绝对是大慈善家,港媒曾如此评价邵逸夫的义举:他是香港地区的道德标杆。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迄今邵逸夫累计向内地捐赠款物达25亿港元,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他大额捐赠于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总捐款额已超过32亿港元。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在香港捐资创立有“东方诺贝尔奖”美誉的“邵逸夫奖”,用以表彰杰出科学家,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2008年,邵逸夫得知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学生遇难、学校被毁,于是向灾区捐赠1亿港元(约9000万元人民币)。
TVB困局
邵逸夫的影视帝国按理早应该有接班人,但是邵逸夫的子女都无意接手影视家业,邵逸夫长子邵维铭和次子邵维钟,本在董事局任职,自邵逸夫现任夫人方逸华介入邵氏后二人退出董事局,现居新加坡,主营地产生意,与电影无关。
去年1月,邵逸夫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只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方逸华则正式接管TVB电视王国。而方逸华也已经年过七旬,似乎给TVB找到一个合适的买家,是邵逸夫对毕生心血的最大期望。
今年4月,TVB发布股权变动公告称,邵逸夫已出售所持26%的TVB股权,给了由台湾威盛董事长、《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1年“台湾首富”王雪红,德祥企业(行情,资讯,评论)主席陈国强以及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LLC三方组成的财团。投资集团以55港元/股购入1.138亿股TVB股份,涉资达62.6亿港元。
3月31日股权转移完成,TVB逾40年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报道称,邵氏基金已将公司2.59%的股权赠予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