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韩三平卸任掌门 中影将迎新时代?

2014年03月18日11:18  东方早报 收藏本文     
韩三平 韩三平

  东方早报记者 李云灵

  一位美国电影制作人曾将中影比作“集环球影业、索尼影视娱乐、美国电影协会和帝王娱乐集团于一体,同时拥有政府扶持”的帝国。如今,韩三平的卸任,是否意味着这一电影帝国将迎来新时代?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在国外电影人眼中,就是大片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渠道。

  “它在中国就像是一个集环球影业、索尼影视娱乐公司、美国电影协会和帝王娱乐集团于一体的机构。”一位曾涉足中国市场的美国电影制作人将中影集团描述成为一个兼具电影制作公司、电影工业协会和电影院线功能,还受政策扶持的存在。

  而在过去的15年中,一个来自四川旺苍的人,一直担任着这个渠道的掌门人,他就是韩三平,有人喊他“韩三爷”、“三爷”,也有人把他当成“中国电影工业教父”。当然,新画面董事长张伟平用样板戏中的一个角色定义他:座山雕。

  不管他人如何定位,韩三平无疑是个强势人物。“我总说我有两个情怀,一个是国企情怀,另一个是中国电影情怀。”这名生于1953年10月的国企老总,年届六旬确定退休。

  昨日,中影对外发言人蒋德福向早报记者表示:“目前还不能公开,领导替任工作确认后才会对外公布。”而另一位中影内部人士向早报记者证实:“内部已经公示,韩三平已经卸任。”焦红奋接任中影集团董事长,喇培康则接任中影股份董事长。

  峨眉北影试手:先拍片再谈改革

  韩三平出自干部之家,父亲韩正夫是老红军,“文革”期间担任四川林业厅厅长,“文革”后担任四川省科委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常委。

  1975年,韩三平进入峨眉电影制片厂,从此走入中国电影圈内。从照明、文学编辑、场记干了几年后,他开始不满:去电影学院进修:“电影里面照明不是最好的选择,导演是最好的选择,人往高处走。”

  1983年,韩三平还在读书时收到电影厂通知,让他立刻回来当峨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副厅级干部。副厂长兼导演的韩三平拍了个电影《毛泽东的故事》,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1993年冬,韩三平的人生又变化。当时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生病,副厂长代替前往原国家广电部参加座谈会。时任广电部副部长田聪明邀请各大电影厂厂长和知名导演、编剧,寻方觅药,解救国产电影。

  会上多是抱怨和牢骚,来自峨影厂的韩三平像马路边一个搞装修的农民工一样,并没有什么牢骚。

  “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除去这两句话出自毛选的话之外,他又补充了三句:“猪往前拱找食,鸡往后刨它也是找食。找食是什么?生存。光是怨妇有什么用。”

  半年后,41岁的他前往北京,接任北影厂副厂长。朋友为其送行时曾劝说:北京水太深,北影很多人可以通天,那个厂长不好做。韩三平想都没想,非常高兴去了北京。

  但是,摆在韩三平面前的,并非坦途。韩厂长一天到晚算账,看账上有多少钱,工资需要多少,报销了医药费还剩多少。最困难时账上只有27万,厂里一个月报销职工的医药费就要40万。

  尽管财务如此吃紧,韩三平没有忘记电影,“首先抓好电影”,这是立身之本。“一个企业领导人停下来不抓好电影去搞体制机制改革,那叫本末倒置。”

  上世纪90中期,国产电影体制改革,统购统分发行放映模式,改由制片厂自办发行,按质论价,自负盈亏。另外,美国大片疯长、电视普及、网络技术刚刚展开,中国电影被人不理解甚至唾弃,但那时北影拍了一批好电影。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韩三平带领的北影厂一年拍摄近30部,占去全国影片总数的25%左右。敲定了陆川[微博]的《寻枪》,与冯小刚合作的《甲方乙方》让他成为贺岁档的创始人之一。这就不难理解,当他离开峨眉长后,峨眉长的职工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是韩三平在就好啰。

  “韩三平当时受命于危难之际,帮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传统的老制片厂度过难关,起初只能说是维持。之后市场化发展后让他赶上了好的时代。同时电影大发展背景,又将他推到风口浪尖。”上海电影协会副主席石川说。

  中影突破:主旋律+商业大片

  1999年5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立,韩三平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主抓集团制片环节,任务是让中影按照企业制度发展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

  中影独大,但是大也有大的难处。事实上,中影是8家单位共同组成,行业跨度大,8家单位长期处于“整而不合”状态,产业链条并未彻底打通。2003年,中影被确定为制片分公司改制单位,旗下五大制片公司各自吸纳股东,资金来源五花八门,制片业务并不理想,合资公司尝试后纷纷解散。

  面对这样的局面,韩三平的强势没有变化。“他是你能遇见的那种决断力和执行力极强的制片人。”宁浩曾如此评价。韩三平还找到了打破局面的第一个抓手。从1999年中影集团组建,就推出了一部主旋律电影--《横空出世》,2004年,影片《张思德》上映,第一轮的城市票房大概是2000万元,进行了新的尝试,而真正将主旋律影片推入一个崭新模式的影片。此后,中影集团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将主旋律题材进行大片式运作和营销。直到《建国大业》的成功,将这种“实验模式”带向了一种最好的商业结果。

  韩三平非常得意,“从峨眉厂到现在,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中国近15年来,《焦裕禄》、《横空出世》、《1919》、《孔繁森》、《赢家》、《云水谣》、《张思德》再到《建国大业》……说谦虚点60%是我一个公司做的;1亿以上的商业大片,也有50%是我做的,这是铁板钉钉的事。”

  除了主旋律电影之外,韩三平同样也在探索商业片模式。“集中华语或者集中大陆、香港、台湾的优秀电影人,制作大型商业电影或者大型艺术电影,向全世界销售发行,这是我们制片业的第一个努力方向,我们正在做这种努力。”2007年11月,站在北大百年讲堂,韩三平对台下的学子讲起了自己的“大片战略”,这也是他上任后兴趣最大的工作。

  韩三平随后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大片,包括《无极》、《投名状》、《赤壁》、《梅兰芳》等,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也使之在影视制作方面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韩三平对于大片不仅有情结,还有野心,“我就是借鉴美国的经验。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搬过来就能用”,“这种模式我从未失手”。

  2007年初,中影集团成立制片分公司、营销策划分公司和影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韩三平提出在制片、制作、营销宣传、影院投资、发行放映和电影后产品开发六个环节提高中影的竞争力,电影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思路更加明朗。

  “中影主要是2个方面的成绩。其一是中影公司对引进大片发行权的垄断,所有进口片的利润都是中影的。另外就是院线制改革中,组建了多条电影院线,签约加盟影院几百家。这两点是中影的经济利益保障。”石川说。

  在院线方面,中影通过参股的方式,组建了七条电影院线,签约加盟影院达400多家,票房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左右,其中星美集团和新影联都是中影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除了院线,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CCTV-6)还是中影的成员单位,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

  争议性格:义气强势的“三爷”

  正如多数评论者指出的那样,中影的独大,来自于垄断。中影和华夏是全国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两家公司。之所以只让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拥有影片进口权,是因为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电影产业不会受到国外,特别是美国大片的冲击。而正是由于中影这项重要的政治功能,使之有了别的公司无法企及的垄断资源。正是这种垄断资源使得中影在发行自己影片的时候依然有着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位圈内人士介绍,院线在为影片安排放映时间段的时候,会考虑是否是中影的片子,“因为中影手里有大片的发行权呢,如果不给中影几分薄面,等到有好的大片上映的时候,中影可能会在拷贝数量上进行限制。少给几个拷贝,就会少好多次的放映,院线会少赚很多钱。”

  垄断引发了业内人士的不满。据《羊城晚报》报道,2009年,新画面公司董事长张伟平曾炮轰韩三平是“座山雕”。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韩三平曾面对两次被调查的传言,有次正好赶上当年的新年音乐会,有人建议他出面辟谣,“他摇摇头,不去”。

  在石川看来,韩三平算得上是有一定魄力的人,性格比较豪爽。帮助过冯小刚,也扶持过包括陆川、宁浩在内的第六代导演,给予他们进入主流视野的机会。

  一手由韩三平提拔的陆川昨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他回忆道:“当初在电影学院,我的老师也是韩总,然后韩总把我带进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了让新导演有戏拍,我记得他经常会出去募集资金,筹钱来做青年导演计划,每年给10到15个新导演拍戏的机会。他对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戏拍好。”陆川执导处女作《寻枪》。为了鼎力支持,韩三平决定出演一个角色。“我拍第一部电影《寻枪》的时候,他经常不放心来探班,结果就被我们逮住演了这个角色,让我和姜文都没想到,他演技这么好。”

  很多人眼里,韩三平是商人,但是陆川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电影人,“他除了电影没有其他别的爱好,生活中也很朴实,你能看到他就经常穿一布鞋。但是他对别人却很豁达,尤其是对年轻导演的培养和对电影人的保护支持,从来不讲利益。前几天我们送别吴天明的时候,说第五代导演都是他提携的,可以说新一代中很多都是韩三平帮忙才走到今天,包括宁浩、徐静蕾、赵薇[微博],还有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据我所知剧本就是韩总给他的。我后来拍《南京!南京!》的时候当时投资方临时撤资,他还组织看样片,游说他们继续投,让我特别感激。我现在的新片,也是他一手确定,当时美国导演变卦了,他就找我过来聊了三次,最后决定由我来拍。他像我一个师长一路扶植着我。他还扶持很多私营的电影企业,博纳、华谊、小马奔腾……造成现在这种百花齐放的市场。”

  在这些受恩于他的后辈眼里,韩三平是个讲义气,重情义的人,有点江湖气,“所以我们私下都三爷三哥乱叫,他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很讲究人情味。”很多中影员工眼里的韩三平是另一副面貌:性格暴躁,容易发火,喜欢骂人,而且难听。

  评价两极,但韩三平身上确实的电影情怀不容忽视,爱好毛泽东的他,也承认:电影不可能兴邦,更不可能亡国,它就是一个消费品。

  卸任之后:干回导演老本行

  中影集团整体上市一直被业界描绘为韩三平的“谢幕之作”。事实上,中影对上市的谋划布局已近十年。早在2004年,中影就一度酝酿携旗下资产赴港上市,但最终因当时国家政策对外资进入内地影视业的限制而搁浅。2012年至2013年,正值国产影片票房高歌猛进之时,对中影集团来说,原本这是上市的“天赐良机”,然而,国内资本市场现状导致的IPO暂停却又给中影集团上市之路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困难。

  此次因为年龄原因, 60岁的韩三平还没有来得及等来中影上市卸任中影董事长,但这位长久以来在在中国电影市场叱咤风云人物不会就此退出电影行业。中影知情人透露,“韩总卸任董事长一职,但是他还是我们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的签约导演,他下一步计划就是做他的老本行--拍电影。”陆川透露,“他已经开始筹备新片了,这次他将继《建国大业》之后再次执导影片,他的生活中除了电影没有其他的爱好。”

  有消息称,喇培康将接任韩三平,担任中影股份董事长。在石川看来,“中影这样的大型国有集团掌门人自身素质,既要有企业管理的能力,也要有电影艺术方面的修养。之前韩三平投资不在行,乱中取胜的。”

  喇培康现任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作为曾经在巴黎居住多年,能说法语的中国电影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喇培康此前还曾担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出口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他在国际电影市场运作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经验丰富,并曾参与制定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的相关流程和规定。此外,他还致力于构建中外制片人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合作平台,在电影产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也有诸多经验。美国媒体也看好喇培康作为中影集团的继任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他还顺利平息了中影之前与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增值税纠纷。

  此外,随着中影集团内部整合的工作完成,在喇培康任内,中影有望不久后完成上市。在中影上市的话题中,最受关注的一项是其究竟会打包哪些资产放到上市的盘子中。根据已曝光的中影股份环保核查材料,中影集团置入公司的子公司、控股和参股公司共有47家,经营业务包括器材租赁、制片、洗印、发行和院线卫星电视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影产业链。之前业界猜测的具有垄断特权的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以及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CCTV-6却并未出现在名单上。这一资产结构也印证了此前韩三平曾多次强调的,中影的核心资产还是制片等电影业内的传统资源。虽然华谊兄弟[微博]、光线传媒、博纳影业等民营影视企业之前已经率先成功上市,但作为内地电影业中举足轻重的国有巨头,中影的性质、量级都不同以往。

  石川分析,“文化企业核心是创意,内容为王,中影恰恰这点是最弱的。继任者需要在这点上加大力度,需要有像样的作品才能驻守市场。中影上市后,要比国有体制时候的压力更大,要对股民负责。不能再有大而全的模式,并将面临新的运营机制和市场方向。”

  (本文感谢南方人物周刊记者余楠)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