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日记》宁灜:抛开成见腐蚀的大脑

2014年03月28日15:06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警察日记》海报 《警察日记》海报

  新浪娱乐讯 对《警察日记》最初的印象是,这样一部讲述警察故事的影片,并没有此类职业属性所特有的极能蛊惑感官的、具爆发性的视听元素。它与导演宁瀛另一部相当杰出的影片《民警故事》所带来的切入现实底部的探查、见微知著的奇效也不尽相同。无论你的观感如何,必须承认,这是一部极难定义、既去风格化又欲语还休的奇片。   

  《警察日记》是碎片式的,也可以说是一笔流水账。宁瀛的异人之处在于,她将一起灭门惨案贯穿至鄂尔多斯一公安局长从警十七载的似水流年之中。这起始终未能告破的案件,成了这位前化学老师、后穿上警服的郝万忠胸口中永远的痛,他应当是死不瞑目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导演宁灜说:“我从来不喜欢平凡的人,郝万忠也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我的影片关注的是那些最能反映当下社会内心波动的人物,我永远在找这些人物,这个人物能承载时代的信息。他不是个平凡的人,他内心也是波澜壮阔、充满激情的,这也是我对人物和人应该怎么活着的理解。他虽然是个公安局长,是一个刑警,但也是这个时代一个活生生的人。”   

  宁瀛表示,“有一些人希望树立英雄、典型,让大家去感动学习,另外又有一些人从心里抵触,不相信英雄存在。如果能把这个话题处理好,是向双向挑战,对于相信英雄的人,让他们客观一些,对于不相信的,看过电影能有一些感动,但不一定被说服,可以带着疑问,用你自己的脑子和眼去看这个英雄到底有没有。”   

  编剧、电影策划人梁思达盛赞道,“宁瀛老师的《警察日记》让我看到挑战‘中国人物传记’电影叙事的锐气,以记者采访视角介入故事,电影时空铺排严谨灵动,在浮躁又现实的社会氛围中,以什么抵抗冷漠与凉薄?该片做出了关于时代的提问。” 

  资深影片人谭飞[微博]评价《警察日记》 “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到导演对于他们想表达的东西的期许,比如公安局长要抓记者的事儿,反应了很多曲笔和暗示,这部电影要认真解读和细细去看,去了解镜头语言和情节选择独具匠心的地方。”

  对于王景春的表演,谭飞也给予了高度称赞,“王景春的表演很好,他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像职业演员,并做到了。有些演员是在角色之下,但王跟角色保持着合适距离。好玩的是很多人都把《警察日记》看成主旋律,但宁瀛想做的其实是用细节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呈现,表达对当下中国失序、亢进、紊乱的关注。”   

  另一位媒体人陈亮[微博]则称该片是 “对自我认知和传统经验的颠覆,现有语境下对个体风格的坚持和自我诉求的追求,是导演在《警察日记》中呈现出的。一直认为宁瀛导演是被低估的中国导演,宁瀛导演是不可以被低估的中国导演 ,比起现场某些导演的抱怨和不愤,宁导的探索显得那么珍贵。虽然可能不会有出色的市场表现,但至少有尝试的勇气和追求。”   

  日前在百老汇电影中心[微博]的映后见面会上,为了回应主持人的发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干脆上台抒发己见:“《警察日记》写了一个警察局长的故事,广泛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种种病症和黑暗:贫穷、暴发户、犯罪、保护伞、黑恶势力、杀人、官官相护,批判稳准狠,力度极大。电影语言很具现代性,多用主观、想象、写意、时空交错手法,宁瀛导演继续拓宽自己的电影美学。”  

  “宁瀛导演化身犀利姐,批判现实主义更加深入。反洗脑,各种洗脑,任重道远。”   

  片中所谓的讲述者——一位资深的记者,他在听到对郝万忠各式各样的赞誉之后,自己却始终没有对郝万忠的言行做出评价。这位记者指涉的就是我们这些观众,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宁瀛在这样一部执行起来险阻重重的影片里,仍有着太多耐人寻味的留白,这些留白既无损于英雄形象的树立,又保持着一个电影工作者独立的思考。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