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评人预测金像奖:阿Sa影后呼声高

2015年04月19日13:58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两位香港影评人认为,《亲爱的》容易被忽视 两位香港影评人认为,《亲爱的》容易被忽视

  胡小楠/文

  今晚(19日),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获奖名单即将揭晓。虽然今年是金像奖的“小年”,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去年《一代宗师》般“霸气”的影片,想必今年也不会变成某一部影片的表彰大会,反而也让比赛结果多了些悬念 。新浪娱乐独家专访了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郑政恒和会员家明,两位知名的香港影评人如何预测今年的获奖名单?他们又如何看待北上的香港导演和港片的未来?金像奖又是由哪些人用哪种方式投票选出的?小浪带你独家解读,为金像奖预热。

  来自金像奖评委的预测——

  最佳影片《红VAN》获奖机会大 《亲爱的》容易被忽视

  虽然陈果去年推出的新片《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在内地的口碑和他之前的作品相差甚远,两极分化也非常严重。一边引起了部分影迷的Cult片情结,一边也被很多人视为大烂片。不过在两位香港影评人眼中,《红VAN》获得最佳影片的几率其实相当大 。

  郑政恒评论说:“《红VAN》想象力丰富,对于香港内部的冲突,他用一个比较黑色幽默又带寓言的形式,将我们带到一个不平常的香港,它是一个很超现实的电影,将我们带得远一点,去看一个陌生的香港,看我们面对的危机,看一帮香港人怎么重建自己的生活,所以我觉得他那个预示性比较强一点,所以比较带感。”更何况早前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已将最佳影片和最佳电影两项大奖都颁给了《红VAN》。家明认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对于金像奖已经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最佳影片很有可能就是《红VAN》。

  另一边,被很多内地媒体看好和欣赏的陈可辛的《亲爱的》,在香港反而比较容易被忽视。家明透露,《亲爱的》在香港的反响比较一般,而且金像奖的评委在投票时还是会倾向本土元素,《亲爱的》“定位尴尬”,大量的内地元素也会让港味流失,显然不如《红VAN》能引起香港观众和评委们的共鸣。至于其他的几部,《窃听风云3》并非系列中最好的一部,应该没啥机会。许鞍华的《黄金时代》,看上去则更有可能与陈果竞争最佳导演奖。

  影帝看好刘青云 影后阿Sa呼声高

阿Sa在《雏妓》里的表演被赞有突破阿Sa在《雏妓》里的表演被赞有突破

  影帝之争,两位影评人都比较看好凭借《窃听风云3》和《暴疯语》获得两项提名的刘青云。至于黄渤能否凭借《亲爱的》获得第一个金像奖影帝,家明个人认为“机会不大”。影后方面阿Sa的获奖几率很大,两位影评人都表示“最近阿Sa呼声很高”。和奥斯卡投票方式类似,金像奖也一场公关战,评委未必看过所有影片,家明说:“很多人都知道阿Sa演这部戏背后的一些故事,就算没看过也会投给她”。虽然赵薇和汤唯演得也很不错,但郑政恒觉得赵薇和汤唯都不够蔡卓妍有突破性。

  宝强能拿男配吗?有点难

  男配提名,只有王宝强一个内地身影,剩下的都是港产片的“本地老姜”,够辣够劲。至于单枪匹马闯入男配提名的宝强能否一击即中,郑政恒坦言:“有点难”,并透露呼声比较高的其实是吴孟达。“吴孟达我们特别希望他拿奖,他那个角色比较有深度,很多内心戏,跟他以前演周星弛的那种很不一样,所以呼声很高。”

  金像奖怎么选?评委关注本土和工业

  金像奖的定位也一直在变,《电影双周刊》主办时,评委都是影评人,后来则逐渐演变成电影工业的大“Party”,评委大多是不同的工会里面的代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2009年,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等四项大奖,最佳影片却是《叶问》。家明分析说,那时候港片已经开始变差,《叶问》是工业方面成功的代表,所以能够得票最多。

  每年,这些评委会根据抽签结果被划分成两批,每批50人左右。第一批负责初选的评委会收到一份一年内所有影片的相关资料,最后投票的结果就是所谓的提名名单,第二批再根据提名做最终的投票。虽然投票前也会安排评委看片或者发放DVD,但并没有评审团制度的金马奖要求得那么严格,金马奖会把评委们“关”一段时间集中看片,就算看过主办方也得确保评委在大屏幕再看一遍。虽然金像奖对于“香港电影”的定义一直在变,但本土元素始终是评委评选时非常关注的一个评选标准。当年姜文的《让子弹飞》虽然获得了13项提名,但是因为“不够Local”,只获得了一个安慰奖。而从姜大爷肯在台下为了这么一个小奖坐一晚上也大可看出,评审结果直到颁奖都是严格保密的。

  港片的变与不变——

  演员青黄不接和电视衰落有关

王菀之一个人占了新人奖60%的提名王菀之一个人占了新人奖60%的提名

  今年金像奖演员奖的提名也是槽点满满,王菀之一个人就占了新人奖60%的提名,拿奖已是一步之遥。青黄不接一直是香港电影演员方面存在的问题,老人依旧在,新人起不来。两位影评人都觉得,造成香港演员断代局面的原因其实是电视工业的衰落。

  郑政恒说:“以前电视的演员好多都会去演电影,这是一个阶梯,那个阶梯现在已经不太明显了,所以对于一个新人的提拔越来越困难。其实将来电影这样发展也是不太健康。”

  变才是港片永恒的主题 北上的香港导演其实没变

  CEPA协议的签订促进了香港导演大举北上,留守本土的导演越来越少,市场也日渐萎缩,港片一直被唱衰。但两位香港本土影评人却看的很开,北上的香港导演都在合拍片中延续了各自的港味,香港电影不会死,因为所谓的香港特色并非一成不变。

  从一个香港影评人的角度去看北上导演最近的作品,郑政恒觉得他们的手艺都没丢,好的东西都还在。陈可辛的《武侠》中延续了《甜蜜蜜》对于身份的探讨,《亲爱的》虽然是中国拐卖儿童的题材,但拍一个内地城市的感觉,还是跟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的那种不一样,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在香港生活过导演,对深圳这座城市不同层次的多元解读;《黄金时代》中一个东北女子游离在大时代中寻找自我,映射出人文和女性层面的思考,依旧是许鞍华的味道;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更不必说,表面上是红色题材新拍,但“一看就还是以前的徐克,没变”。

  在郑政恒看来,回归后的港片已经逐渐走出了三条路:一条是完全的本土制作,比如《红VAN》和《雏妓》;另一条是也能稍微看出些港味的内地题材合拍片,比如《亲爱的》;站在中间的则是两边皆可的合拍片,比如《黄金时代》。而逐渐走向多元,未必只是港味的消失过程,反而也是一种更加健康的发展状态。更何况,一直用八九十年代的港片特色来定义香港电影未必合适,香港特色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变才是港片永恒的主题。

  郑政恒说:“香港最好的文化就是变化才是永恒的,要跟时代呼应,跟观众预期呼应,跟自己的艺术手法也呼应,所以很多不同的元素加在里头让他不断变化下去。我觉得我期待的不是香港的文化或者是特色是不是永远保留,就好象博物馆的那种文物一样,而是怎么在一个新的时代,走向一个新的香港文化。当然新的香港文化保持最重要的就是香港文化的活力在里头,那个创意还在里头,这才是我觉得香港人的文化特色,应该是不断创新的。”

(责编: 小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金像奖影评人蔡卓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