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最美表演首映 导演直面影评人论坛

2015年12月09日 22:45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5年12月9日晚,新浪娱乐最美表演首映礼暨导演直面影评人新浪潮论坛在中国大饭店大宴会厅举行。

  主题:新浪娱乐—最美表演首映礼暨导演直面影评人新浪潮论坛

  时间:2015年12月9日(晚)

  地点:中国大饭店大宴会厅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晚上的新浪新浪潮论坛。这个论坛跟电影有关。中国电影近年来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每个月都有新的纪录产生,旧的纪录被打破。前两天刚刚发布的新闻,中国电影总票房已经达到400亿,预计年底将达到420亿-430亿。在今年打破的众多纪录当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新的票房冠军,这部冠军跟往年的票房冠军不一样,它是一部国产片,《捉妖记》。《捉妖记》的老板江志强先生在昨天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在5-8年,他预感中国电影的票房会达到3000亿。我粗粗计算了一下,复合增长率应该是超过现在的35-37%,估计应该在50%左右。

  中国电影一直在新闻中抢头条,能够关注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今年最热门的话题就是老板们都在追逐大IP,明星们都在追逐嫩模。在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中,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就是中国的影评人和电影人在不断地“撕逼”。今天我们不是争论电影人和影评人之间的“撕逼”,而是“最美表演”。新浪第二次把几位重量级的演员组合在一起拍摄了非常有意思的短片,拍摄这部短片的是中国电影的新生力量,可以说是刚刚涌现的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年轻电影人。

  下面有请新浪娱乐事业部总经理陈弋弋女士做开场发言。

  陈弋弋:谢谢周黎明[微博]老师。我叫陈弋弋。数年以前,我也是一个电影记者。那个时候,我采访过今天我们的义工方励[微博]老师。

  在去年的10月份,也是一个大雾霾天,新浪娱乐的同事们在我们的办公室讨论怎么做年终总结。你们知道所有媒体的年终总结一般都是今年的十大新闻事件是什么、十大红人是什么。做内容的人永远都有一个终极命题,就是问自己怎么样可以不一样。所以去年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跟所有媒体都不一样的年终总结。

  什么是不一样?首先是内容不一样。内容不一样,就是让我们跳出原来的非常纯客观的流量,或者点击率,而去做一些有内容、有态度的东西。

  二是媒介不一样。一般我们都是做图文新闻,或者是一段短视频。我们有没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从一个观察者、媒体变成参与者、制作者,拍摄一段短片。我的记者经历又帮助了我很多。我们一直在想什么样的短片是大家爱看的。最后我们想到能不能找到10个一年来最受好评的演员。不管这些演员有没有创造票房的奇迹,或者他们有没有在一些更大的颁奖礼上获得奖项。只要他们有好的表演,哪怕他们是新人,我们也非常愿意推荐他们。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年轻的导演,他们非常有才华,他们其实就是中国电影的未来。但是,当他们面对媒体资源的时候,他们可能抢不过那些更大牌的导演,或者是已经在票房上证明过自己的导演。我们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推荐最好的演员、鼓励最好的表演。同时,给年轻导演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是他们帮助我们做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

  其实这是特别理想主义的想法,好在理想主义的想法总能找到理想主义的同伴,比如非常著名的监制方励老师,他一直帮我们做义工。在所有的项目中,演员和导演都是免费帮我们做这件事。我们希望可以做出特别有意思的东西、特别美的东西。

  在我看来,没有艺术和商业的分歧。因为最好的艺术一定都是打动人心的。只要能够打动足够多的人心、有足够多的关注,它一定就应该获得商业认可。所以我们的“最美表演”既是一个媒体态度,也是一种和解,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和解。我也希望跟大家一起认真讨论这样一部作品。同时,我希望大家可以喜欢这样的作品。我也向所有为这样一个天真的想法付出努力的所有人表示感谢。

  谢谢大家!

  主持人:在我心目当中,方励老师是中国电影界的伯乐。我们知道千里马好找,伯乐不好找,必须有伯乐,新人才能不断涌现。方励老师是“最美表演”的监制,他发掘的新人都数不过来,很多优秀的影片、优秀的演员拍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时候就是得到方励老师的支持,有请方励老师。

  方励:大家晚上好!我站在这边是代表帮助“最美表演”的所有义工们,我是最大的义工,所以我是义工监制。

  当一年半以前,新浪找到我谈这个活动的时候,我特别支持。因为我们过去在做电影的过程中,演员们经常会说“我们是比较被动的,是被导演们、被制片人选择”。我今天站在这里,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新浪能够发起这样一个活动,我们都特别开心做志愿者。今天这个首映礼非常特别,它不是关于电影故事,它是关于演员和表演。在我的心目中,做电影这些年,我是特别羡慕演员的。因为我们都没有机会活第二次。可是今天的主题“遇见另一个我”,意味着演员朋友们不仅在有限的生命力获得了无限的人生阅历,在你的演绎生涯里,你走过了多少的人生旅途、获得了多少的人生感悟。我特别羡慕演员朋友们,今天这个朋友是为他们而来的。

  我跟演员朋友交流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做演员太有魅力了。不光是赚了多少条命、赚了多少次生活的阅历和感觉。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做多大规模的制作、投入多少钱,最后观众看的是你们,看的是演员。在我们的心目中,演员的精彩表演就是我们的面子,是电影的名片。我在这里特别开心地感谢义工朋友们,为这个短片花了很多心血的各位导演。为这样一个开心的活动,大家合作了一场。

  其实人生特别短,如果我们每一年都有机会看到这些优秀的演员们、年轻的导演们在一起欢聚一堂,做这样一个规模不大,但很精彩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谢谢你们大家,也谢谢新浪给我这个机会,我很荣幸给你们做义工。谢谢你们!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2015年的“最美表演”。

  主持人:让我们把掌声再次送给导演、演员、方励老师和所有的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

  接下来有请影评人奇爱博士、桃桃林林、顿河、徐元、梅雪风。

  接下来有请导演杨庆。杨庆导演有一部影片《夜店》。

  有请导演李霄峰、李睿珺。

  我是影评人周黎明。我第一次参加这样把导演排在影评人后面的论坛。

  邓:接到邀请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这样的阵势,也不知道是这样的主题,更不知道我是这样一个身份。在十年前,我和陈弋弋都是记者,这十年来,陈弋弋逐渐成为了主编。我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接触了营销、制创,现在在接触制片的工作。这十年时间,我一直和陈弋弋保留同样的爱好,我们会偶尔交流对电影的感受,也会动笔写一些东西。我自己有一个小的公众号,一个月写一篇。坚持下来,让我有一个独立的视角。做这件事情,让我对电影始终抱有最初的热情。

  主持人:新浪娱乐也为中国的电影界贡献了大量人才,很多人都是先在新浪做电影的报道,后来进入电影界。请三位导演各自介绍一下你们这回拍摄“最美表演”的想法。先从李睿珺导演开始。

  李睿珺:我拍了杨子姗[微博]和大鹏[微博]的一条。今年的主题是“遇见另一个我”。子姗的这一条,从银幕形象来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悬疑的形象,她杀了人以后,一直想逃离,但最终无处逃离的感觉。这也是源于我自己的恐惧。同时这个片子还叫《第三只眼睛》,这个空间恰巧像一只眼睛一样,无论你逃到任何地方,总感觉有一只眼睛在看着你。

  大鹏的这一条也是这样。我们熟知大鹏是因为他喜剧演员的形象。恰巧是我让他表演另外一个自己,结果另外一个自己是不存在的。其实是一种自我和解吧,这种和解是从自我开始,也是让外部更多的人去了解或者是认识大鹏的另外一面,有一点点忧伤喜剧的意思在里面。

  主持人:这两个创意的贡献就是一个演员在演两个角色。这跟你以往的长篇作品好像没有相通的地方。

  李睿珺:我们都是在讲人的另外一个可能性,或者说他跟这个环境的另外一个可能性发生了关系。这两个短片也是一样的。既然他们给了一个宽泛的主题,我就大胆地使用。其实内心里还是有实验的精神。

  主持人:霄峰是拍了其中的四条,堪称劳模。影评人转行做导演就比较勤劳。

  李霄峰:我是第二年参与“最美表演”的拍摄。去年只拍摄了两条,陈正道导演一个人拍了八条。我今年也是想多担一点分量,也是还还债。我今年拍了四条,姚晨[微博]、马思纯[微博]、陈瑾和冯小刚[微博]

  姚晨这一条的创意是人和影子,讲的是人和自己的影子相处过程中的感受。这一条是非常抽象的。我没有想到姚晨到了现场,到了我们给她的一棵枯树和土地的环境里,她自己非常兴奋,很快地调动起自己的表演本能。我们这个镜头是用航拍一口气完成的,我们现场做了很多工作,让机器和演员互相配合。其实也是捕捉演员自己的魅力。所以最后这个创意的名字就叫《她》。

  马思纯这一条是关于两个自我之间的博弈。大家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人,最终站了起来,并且要冲破原来所存在的两个空间的障碍。我们是搭建了两个完全对称的屋子,用替身演员来完成拍摄。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马思纯最后冲破水幕时的表情是那么的单纯和高兴,那个是她现场自己发挥出来的。所以最后这条创意的名字就叫《绽放》。

  陈瑾老师这一条的创意是最早定下来的。因为这条创意里的里尔克的诗歌,你也不知道她是跟自己对话,还是跟空气对话。我是觉得不要拍成诗朗诵。我们在地铁里会突然听到身边人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或者是哼起一首歌。我互相想到如果一个人在人群中自言自语地念一首诗,可能是有魅力的。所以最后就拍成了现在的这个状态。

  冯小刚导演的这一条,实际上就是他自己。

  主持人:是有本子吗?还是现场发挥?他事先知道你会问这个问题吗?

  李霄峰:他事先知道。因为这个创意原来的名字叫“失语”,冯导的语言天赋是特别厉害的。我们想如果让这样一个人失去语言能力,或许是有意思的。我们跟他讨论创意的过程中,他提到自己的一个感受,他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您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可能前三次、前五次,他还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拍。但是被问到一百多遍的时候,他会突然之间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所以我想把这个问题变成“你为什么要拍电影”,并且在冷不丁的情况下问出这个问题,无论是年轻的,还是有经验的电影人,这是大家每天醒过来都要问自己的问题。我自己就会问这样的问题。所以这条片子就是现在的状态。我觉得他的表演也非常放松。

  主持人:冯导的表演,估计看过《老炮》的朋友们都知道,或者关注过台湾金马奖的朋友们也知道,他得了金马奖的影帝,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非常出色。

  我可以看出这一条跟你的长篇《少女哪吒》之间的相似之处。杨庆导演的《夜店》是一个故事片,是讲故事的。你也是一样的理念吗?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冲动?

  杨庆:在接到创作任务的时候,有两个演员是我熟悉的,一个是陈坤[微博]。我刚跟陈坤合作完一部电影,现在在后期当中,明年4月1号上映。另外一个是胡歌[微博]。这两个人是我比较熟悉的,我就挑选了他们两个来拍摄这个短片。

  接到任务以后,首先是要完成短片的拍摄,我要了解它的主题。新浪这个短片的名字就叫“最美表演”。所以我想尽量把它当做一个重点去做。“最美表演”的副标题是“遇见另一个自己”。我就从自己熟悉的演员来考虑。我刚跟陈坤合作过,说实话,我刚跟他拍完一部电影。在电影当中,我们两个好像已经在表演上突破了很多。我实在不知道再怎么拍一个我已经熟悉的,并且我们已经尝试过突破的演员。后来我想起来有一次跟他在现场聊天,聊到了关于喜剧。因为陈坤他觉得自己拍过喜剧,我们两个探讨喜剧。陈坤自己好像有这种想尝试喜剧的愿望。然后我说不如就放到这个短片里来尝试一下。然后就想到了喜剧宗师卓别林,想让他扮演卓别林。一开始的创意是这样的。

  在拍摄现场的时候,陈坤做好卓别林的造型以后,其实挺有感觉的,他自己也很有感觉。但是,拍了几条之后,我觉得他把帽子戴上就是卓别林,帽子取下来又很像希特勒。

  主持人:可以重拍《大独裁者》。

  杨庆:我们本来是想致敬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因为我觉得卓别林拍《城市之光》的年龄和状态跟陈坤现在特别接近。后来拍的过程中,我们就想看一看《大独裁者》。现在看到的这个短片不是陈坤在拍摄现场表演最好的。但是,因为时间长度的原因,我只能挑选现在的这一条。他那天在现场的表演,每一条的表演水准都不低于现在呈现出来的这一条。那天的拍摄,既愉快,也挺辛苦的。

  说到辛苦,我拍的第二条短片是拍胡歌,胡歌的辛苦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我当时跟胡歌聊拳击手的创意,我本来以为像胡歌这样的演员,平常的身材保持得非常好,扮演拳击手的问题不大。结果我给他打电话,胡歌吓了一跳,他说自己最近特别瘦,拳击手的人才可能达不到。他问还有多久才拍。我说大概还有一个多月,他说把健身教练找过来,自己试一下。我听他这么说,我也比较有信心。我说可以试一下,尽量让你拍这个短片在交稿之前。

  当时我知道胡歌在电视剧的拍片现场,真的不知道他有多长时间可以训练身材,能够达到拳击手的要求。直到他来到短片拍摄现场,我才第一次见到他。他在前面接受新浪的采访、拍照片的时候,也没有脱衣服。我看到他的样子,我就担心,怎么办?场景搭好了,一切都准备好了。直到他在化妆间脱衣服的时候,我真的被吓了一跳。这个身材在一个多月练成这个样子是极其恐怖的。

  在拍片现场,我带来了一个拳击教练。胡歌自己带来了一个健身教练。因为我看到他的身材,我知道他很辛苦。但是,辛苦到什么程度呢?胡歌的表演也是一镜到底,一共拍了13条。每一条上场之前,先是他自己的健身教练训练他几分钟,接着是我的拳击教练再训练他2分钟。其实我要的是他那种真实的疲惫的拳击手在中场休息的状态。拍了13条以后,说实话,我还有一点不满足,但我不忍心再拍了。因为胡歌第二天早上6点还要坐飞机离开北京,那天晚上拍到很晚。最后13条拍完,我喊Ok的时候,胡歌跑到我的监视器旁边,桌上放着一个不知道是谁的茶杯。茶杯里的茶水已经喝完了,只有一些茶叶的渣子。胡歌就拿起杯子问了一句是谁的杯子。我说你不要喝,我让剧组重新帮你泡茶。他说不用。我的桌子上放着半瓶啤酒,他就把半瓶啤酒倒进了不知道是谁的茶叶杯了,然后搅了一下说“我最喜欢这样喝了”,然后一口就喝了进去。

  他为什么要这样喝呢?因为为了短片的拍摄,他的形体教练告诉他要达到最好的肌肉线条,必须处于脱水的状态。胡歌在拍摄短片之前2天的时间,每天喝水必须达到正常饮水量的20%。他从拍摄地到北京来,拍摄短片的当天还有两个通告,等于2天没有怎么喝过水。他拿着茶叶杯加啤酒一口喝下去的时候,其实他当时已经醉了。他就是想喝水。

  我觉得“最美表演”,一切东西都那么得真,真太可贵了。

  主持人:你知道新浪网友里面有多少琅琊榜的粉丝吗?我估计今天晚上有很多人要追杀你,你这么折磨胡歌。我听了都觉得不人心。

  杨庆:我当时在新浪提出让胡歌赤膊上阵扮演拳击手的时候,我好像听到新浪办公室的女孩发出尖叫,她们好像很希望看到。

  主持人:当时给你的名单一闪,你以为看到的是黄晓明[微博],其实真正的名字是胡歌。

  我们的评审们来评价一下。

  齐艾:非常感谢可以邀请我参加这个活动。这几个片子里,有几个都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我自己对中国电影比较了解。过去看中国电影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电影中很少有大量的推近镜头表现人物特写。表现人物特写经常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深处。中国电影过去很少这样表现人物的内心戏,我们似乎比较缺少弗雷德的精神分析的支撑。当我们在电影院当中看到《哈尔滨之夜》这样的早期电影中看到推近的时候,内心是非常震撼的。如果有大量的扮演经验,你就会觉得好像发现了新的天体一样。

  看了今天的片子,由于这几个影片都非常短,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表现出最美的表演状态,就一定要用电影摄影机的技巧来进入到演员的灵魂深处,要使用大量的近景、特写的调度。我真的很喜欢胡歌的作品。我看到那一段的时候也非常感动。

  杨庆:今年是《愤怒的公牛》上映35周年。

  齐艾:陈坤的电影中是模仿卓别林的表演,但我也有一点小小的质疑。我刚刚听杨庆导演说完之后,我觉得当然是复合性的。从《城市之光》到《大独裁者》,表现的是两种状态。在《大独裁者》当中,本身就是饰演两个角色。卓别林在表演的时候,从来很少会用这么极端的戏剧性冲突。即便《城市之光》表现非常悲惨的感觉,他都是用淡淡的喜剧表演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悲剧性。最著名的就是卓别林最后的镜头,看到卖花姑娘的眼睛终于能看见他了,对他反而有些误解,不知道这个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大恩人。表演当中的复杂性、微妙感,还是不需要那么强的戏剧性来表现的。我觉得陈坤的短片跟卓别林反而有一些距离。

  主持人:有没有哪一条伤到桃桃林林的?

  桃桃林林:我之前看过《纽约时报》每年都会拍类似的东西,也会请一些知名的演员。这种短片只有1分钟,没有办法更多的叙事,真的只是让你关注演员的表演本身。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胡歌和冯小刚的短片。胡歌的设定非常符合本身的要求,时间比较短,正好是中场休息,时间也符合1分钟的要求。它本身是带着叙事的,你就感觉可以跟前后的主题联系上,看起来就比较好玩。

  其他突出表演的都是舞台感比较强的。因为你要用很短的时间把他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大家想的可能都是舞台。我觉得这更多的是设定和关注,大家以此来关注表演本身。我们不要关注其他的剧情,只要关注表演本身就够了。

  我就不批评了,以前总是批评,在这儿就不批评了。

  主持人:我自己也看过《纽约时报》的系列。刚刚我请教过新浪的主创,的确是受此启发。我觉得是很好的形式。任何一种形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种形式的短处就是因为时长的限制,不可能展开讲一个很完整、很复杂的故事,更多的只是捕捉一个小的细节。既然新浪给的题目是“最美表演”,很多的演员也是想借此机会证明自己的另一面。他表演的角色往往都是跟电影、电视剧的角色相反的,更多的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几个人都是一个镜头下来,里面有多重的表情,是有层次的。作为观众,我自己会脑补很多上下文进去。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表情,尤其是前面八条是一个台词都没有,你自己会加入进去,这就比较好玩。纯粹从看故事的角度来讲,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你要想到它是一个完整故事中比较精彩的一个小部分。姚晨的那个是很抒情的,有一点抽象的。解读的话,一百个人有一百个解读。胡歌的情景规定稍微具体一点。

  邓:“最美表演”肯定是很考验演员的。可以看得出来10个短片的每个演员都挺拼的,必须通过1分钟的极致展现才能不输阵。由于我的工作原因,跟一些演员比较熟悉。在这次的大屏幕上看到会比较有新鲜感。胡歌就不用说了,比如陈坤,他出来的一刹那,我是没有马上对上号的。当然,这有化装的原因。如果说是1分钟的表演,没有办法让你体验完整个故事。他只能是通过1分钟的表演上你期待上面或者是下面发生了什么。就此表演,我的心里会有冲动,想知道之前、之后的原因,它不会让我觉得过了,反而让我好奇还有什么事情接着发生。我会觉得陈坤给我的印象比较深。

  胡歌不仅让导演吓一跳,我知道之前他的微博浏览量让所有人吓一跳,这可能是一个证明。

  主持人:这些演员通过短短的1分钟证明了自己是好演员,都是很认真的在做,并不是因为只是很短的片子,又没有报酬,他们就只是应付一下。

  徐元:如果“最美表演”的要一直做下去,不同的导演和不通的题材要再推敲一下,不要再重复主题。

  主持人:实际上是命题作业,拿着这个命题,每个人做不同的解读。这个题目是新浪给的,就跟我们写作文一样,题目不是自己选的。你是觉得创意有重复的地方?

  徐元:对,比如说可以遇到另外的我、年长的我、年少的我,这样的思路会不会更开阔一些。

  主持人:如果是刘晓庆[微博],肯定是80岁的刘晓庆碰到18岁的刘晓庆,演员自己可能会提要求。

  徐元: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陈瑾老师、胡歌、杨子姗的,其他的就太舞台剧了,你不知道怎么解读,看不太懂。

  主持人:看不太懂是批评的话,只是说得委婉一点。

  梅雪风:我是这么大规模地密集地看到中国的演员这么认真地表演。有时候我们看剧情片,你可能觉得表演不是那么重要,可能就只是耍酷,很微妙的东西不是那么重要。这些短片的演员都是试图在细节方面微妙地过渡。我们很少看到摄影机这么爱演员的表演。我们平常看到的都是很外在的东西。这一系列作品的立意起码是试图窥探到这个人,而不是明星的形象。通过他的表情,看到他内心。首先这种形式是挺好的。

  我感觉有几个作品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是杨子姗的,一个是大鹏的。这几个作品都是非常细致的视觉化表现,又让你的内心有一点触动,让你看到了他内心的某种选择,他的犹豫,又是视觉化的心理变化,是很完整的。

  主持人:关于“最美表演”的作品先讨论到这儿。接下来要讨论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问题,就是影评人和电影人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因为今年影评人挑起的事情还不少。我个人比较自豪的一点就是有好几部影片是因为影评人的力推才使很多人注意到。年轻导演,资源毕竟有限。如果用不了大牌明星,就很需要影评人的眼光。有一些作品的票房虽然非常高,但它的质量是乏善可陈的。

  我现在先把问题抛给李霄峰,你以前是影评人,现在转行成为导演。很多人都说影评人和导演之间是有一条鸿沟的,你进入导演行列以后,是不是不能公开评论别人的作品了?

  李霄峰:我可以公开地夸奖别人的作品。

  主持人:是必须夸奖,还是?

  李霄峰:当我自己真正喜欢的时候,我还是会说的。无论是电影从业者,还是媒体工作者,在电影面前都是观众。当我真的喜欢一个电影的时候,还是会夸奖它,这是我能够做得到的。我觉得影评和电影创作是两个方向,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从我的个人体验来说,进入导演行列以后就停下了之前的影评写作。这是我个人的体验,不见得放之四海而皆准。

  主持人:当影评人批评一部作品的时候,有些网友会说“有本事你来拍”。影评人转行拍电影的现象在某些国家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法国。法国新浪潮电影人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从影评人转行过去的。而美国基本上没有影评人跨界拍电影的。在中国,你们觉得会怎么样?我相信很多影评人是有电影梦的。

  齐艾:我了解非常多的影评人都有自己拍摄的梦想。现在拍摄电影已经成为名目化的时代,大家手里都有手机,手机的分辨率完全可以拍一部电影。

  主持人:影评人拍电影的时候,有没有优势?因为电影人需要的素质和影评人的素质不完全一样,影评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可能是没有用的。

  齐艾:我也不知道郭敬明[微博]、韩寒[微博]的水平比影评人高多少。拍电影的时候是体系性的搭建,不一定非得会摄影,也不一定非得会打光,整部电影是非常多的专业工种共同搭建实现的。写影评可以产生对电影的热爱,你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是比较好的。我跟桃姐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李云波”,最近也把自己的电影拍出来了。我个人看了以后非常喜欢,绝对秒杀现在80%的中国电影。我对影评人转行拍片,像李霄峰成为导演,我是非常看好的。李霄峰的电影上映的时候就是在电影资料馆做的首映。这样小众的电影,而且是落日的下午,是满场的。影评人做的电影真的很不错,他对于电影语言的把控是有自己想法的。现在很多人拍电影,每个镜头很漂亮,但就像明信片一样,没有什么内涵。

  主持人:我知道你指谁了。

  齐艾:我没有指谁啊。

  但是,李霄峰片子的很多场景是有差异性的,包括“少女哪吒”四个字,怎么用视觉的方法表现出来。最后电影的那一幕,少女骑着车,有一个追光过来,就是对少女哪吒图像化的阐释。当然,里面的内涵需要大家解读。这种电影化的思维方法是电影批评者比作家转行做导演更有优势的。

  主持人:上个礼拜,桃姐看完了《从天儿降》,发了7条微博,他拼命地向黄晓明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何以生消磨》说成第一烂片,你应该是第二名,因为第一名当之无愧的被《从天儿降》取代了”。所以我还想向郭敬明道歉。所以道歉的事情还是要小心。你接下来拍电影,晓明哥也用不了了。反正郭敬明旗下的艺人,绝对不会支持你的。

  桃桃林林:我觉得不一定。我觉得电影创作和电影评论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方向。我甚至认为电影评论和电影创作是一点关系没有的,也没有必要指导电影创作。影评人也没有必要跟导演对话。你没必要把你的想法强加给他,他也没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你。因为这完全是两个东西。电影评论面对的用户是普通观众,而导演只要面对自己的作品就好。如果他被评论绑架,或者是过多的听影评人的意见,反而会影响创作本身。我觉得在中国看电影是很幸运的,你能看到很多特别好的烂片,真的是非常有创造能力的。我总觉得我已经遇到了中国电影最坏的时候、最还的影片。但是,忽然会有一个新的特别烂的烂片告诉你“你错了,其实还有更烂的片子等着你”,他们还会有更烂的桥段、更烂的想法,这是很厉害的。很多都是我想不到的。因为我觉得我已经看了很多电影了,但还有很多是想不到的。他们在不断帮助你来刷新你的电影观、世界观。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见到那么多经典诞生,但我们见识到这么多反经典的诞生,其实也是一个幸福吧。包括看《何以生消磨》和《从天儿降》是特别开心的。他们总觉得我发微博发伤了,其实我特别兴奋,我特别兴奋可以遇到这样的烂片,它让你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意向把你的情绪传达给大家。好多人看完了那种平庸的电影,也没什么好说的,“啊,那就这样吧”。但是,你看到真正的烂片,才会让你有一种强烈的兴奋,“哎呀,太烂了,我必须跟别人分享这种情绪”。这才是幸福的。我看杨文昌的《一一》,看完以后睡不着觉,给各种人打电话,这是一样的,特别有分享欲。

  主持人:我觉得烂片的确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首先是它的主创,把自己放得很低,让观众觉得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超越他。他是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我觉得最不能忍受的是平庸的片。用百分制的话,差不多50分-65分的片,烂又不够烂,好又不够好,看得让你睡着了。美国最有名的烂片就是艾德伍德的,电影广告就是“史上最大烂片”,晚上12点放,场场爆满,连放好几年。拍烂片的人是喜欢电影的,拍平庸片的人是不喜欢电影,可能是某种别的原因,不得不做这件事情。

  我通过邓哥采访过一个导演,那个导演被大家认为非常牛,还不能说他坏话。但是,我觉得跟他对话的时候,你如果很真诚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但你一定要做好功课,你不能说什么都不知道,问一些很粗浅的问题。你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积累的。我发现我很少碰到那些导演是只想听好话的。你讲的好像是批评的声音和不同意见,只要讲得有道理,大部分的电影人还是很有包容心的,我不知道姜文导演是不是属于特例,姜文导演一向被人家认为是特牛,反正他有这样一个公众形象。

  邓:我在这之前跟姜文导演工作过,你问他是不是特例,我说他当然是特例。你说得没错,我尤其欣赏桃姐。他说得很对。导演应该把所有的沟通、所有的想法更多地放在作品当中。我也觉得跟影评人的充分沟通会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作品已经放在那里了。这可能是大家之前有一些误解的原因。

  作为创作者,不排斥与有充分准备和有交流欲望的影评人交流,这个也不矛盾。导演最大的才华和魅力应该是放在他的作品里。这是我对你的意见回复。

  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主要打理的是姜文导演的对外宣传工作。我个人真的觉得他把他99%的精力都放在了作品当中。他作为非常伟大的导演,最强大的一点是别人的看法、观众的意志并不能更多地影响到他本身作品的坚定,这也是他的作品有一股不寻常力量的原因。

  我是桃姐的粉丝,你说的那条桃姐著名的推送,虽然七条都一样,但我竟然都点开了。你刚刚说影评人转型导演是不是有优势,我觉得有优势,但是不是一定要转型导演,这取决于个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你喜欢做什么,你享受到乐趣才去做这件事情。我个人觉得读桃姐的影评和看好的电影给我带来的愉悦是一样的。这是他文字的力量,而不是他对电影的观点。观点上,我可能跟他有所异同。但是,他文字给我带来的阅读快感和电影给我带来的观感是一样的。

  李霄峰导演会成为很优秀的导演,那是因为我觉得导演这件事情给他带来的乐趣和享受会大于影评带给他的乐趣和享受。也许那个阶段是他为今后的绽放和爆发做准备。

  我接触过电影的不同方面,在每一个工作中得到乐趣,并为之享受。因为你也乐趣和享受,才会为它努力。这是最重要的。至于影评人转行做导演有没有优势,这是因人而异的。

  主持人:我一直觉得影评人要有一个底线,就是不能人身攻击。你可以攻击作品,但不能攻击这个人。今年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位影评人在南方报系写了《夏洛特烦恼》的影评,说它是抄袭了美国的一部影片,列举了很多证据。这件事情后来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说有抄袭嫌疑的是一个香港的影评人,他是资历比我们老很多的影评人,是他先提出质疑的。文白因为这篇文章被告了。这是文白的错,还是《夏洛特烦恼》的错?

  徐元:我觉得应该各打五十大板。我个人最早看见文白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这也不是他发现的,而是香港影评人发现的。他的那种标题和行文有点过于“标题党”嫌疑了。当然,这也是传统媒体式微,所有人都在提自己的公众号,都在抢夺眼球,没有“标题党”这样耸动的东西,大家都不爱看。我觉得可以类似于文化上的探讨,现在变成了非黑即白的东西。《夏洛特烦恼》剧组的反应也似乎过激了一点。通过法律诉讼这种形式来解决问题,我也觉得有点过了。影评人的圈子里有一种说法“写一篇文章,输一套房子”,显得有点过分了吧。文白的姿态不够大度,剧组的姿态也不够大度。对于哪边,我觉得都不是愉快的事情。

  主持人:跟影评人相关的事情都不是非常愉快的。雪峰是什么态度?

  梅雪风:因为现在已经进行到法律程序了。

  主持人:你不是当事人,你可以评论。

  梅雪风:因为我不知道到底抄没抄袭,我还没看过影片。影评人是绝对有权利说它抄袭的,如果他真是这么认为的话。如果他确实认为它抄袭了,绝对可以这样讲。作为评论者,如果连这一点权利都没有的话,那这个评论有什么意义?

  但是,另外一点,我们在写评论的时候,会不会超出原来的程度,把它夸大?这是另外的问题。从纯粹道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支持文白的。片方对影评人的批评进行这样的穷追猛打,确实有点仗势欺人的意思。特别是提出200万的索赔。必须要承认文白的文章给影片贡献了一定的票房。有些电影片方会直接做丑闻炒作。文白的文章不至于到这个数额。更何况我们现在无法判断这个事情。当它进入到法律程序,我们就让法律来说话。我也确实希望法律能够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说法,什么样是抄袭、什么样是属于评论、评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对这样的片子做出这样的评判,不至于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程度。

  主持人:如果各位导演看到批评里面有负面的,说你的作品不好,你心里会怎么想?再进一步假设,有影评人说你的电影是抄袭大家都没听过的一部外国影片。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因为创作人的立场是不一样的。现在就是假定,跟《夏洛特烦恼》无关。

  李睿珺:我在学生时代看别的导演被骂得特别狠。等我自己拍电影的时候,拍完第一部电影之后,你会变得宽容。你知道每一个导演都想努力做好。但是,因为电影是一个群体性的工作,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电影永远都是只看结果,不问经过的,导演永远没有机会说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当电影完成了,至于外界影评人说什么,那是观众和影评人的事情。

  主持人:你会关注吗?像徐峥[微博]导演,会把别人对他的评论全部看一遍,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有些导演就完全不想看。

  李睿珺:在微博、微信上,有朋友转发的时候,我恰好看见,就会看一下。有些可能是另外的解读,作为导演或者是创作者,往另外一个方向去拍,也许是另外一个电影。我觉得这都是启发,会有另外一个可能。有些问题可能是我没有注意到的。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可能会有忽略或者是没有处理到的问题。你可能觉得旁观者清的角度,下一部要注意。从我自己的角度,别人说什么是别人的事情。作为导演,如果无法容忍别人评论你的作品,就不要把它拿出来。

  主持人:如果是抄袭的指控,跟人家说电影拍得不好,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李睿珺:如果有这种情况,我会先找那个片子来看一看,也许我根本就没有看过那个电影。也许恰巧就是大家在创意上会有碰撞。好比我们做“最美表演”,会给小片子定一个副标题。我在国外参加电影节,大鹏的那一条我就是想做一个忧伤,结果发现有一个电影叫《喜剧的忧伤》,后来就改成了《和解》。我们从来没有沟通过,恰恰就碰到了这种情况。大家对某一个事物的理解会有相似性,但也并不完全一样。

  主持人:什么样的评论会让导演觉得找到了真正的知音,什么样的评论会伤到你?你们三位的作品都是赞美比较多,但我相信你也会遇到完全不在意你作品的评论。

  李睿珺:也不是说伤害,就是它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上升到人身攻击。刚开始看到的时候,你心里会觉得有一点不愉快。但是,很快就没有什么了。那是他看到这个电影时的直观感受,他跟电影产生的化学反应就是这样的,我觉得没什么。既然把电影拿出来,就要做好准备。

  看到好的评论,当然会很开心,你的每一个细节设置,他都能读解到。

  主持人:李霄峰,如果说有一个人看了你的影片,他很喜欢,也讲出了他的理由。实际上他的理由跟你的创作意图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很不一样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李霄峰:我会非常高兴。在影片公映的时候,我跟现场观众说过这件事。我说你们不要听我说什么,你们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心目中的电影已经出来了,你看电影的时候不是用我的脑子在思考,也不是用影评人的脑子在思考,你应该有自己的感受。有的时候,我自己会忽然被喜欢的言论所打动,恰恰是因为那一刻的感受是相通的,他能够感受到电影里的情感,也能够感受到人物的走向。所有导演都是这样判断的。知音可能就是见面的时候都不用多说什么,那种感受就对了。

  主持人:杨庆导演,会不会给一个官方说法?当你的作品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对作品有不同的解读。你想出来说我的解读是这样的,我的创作意图是这样的。还是你就不想参与,不想出来给一个官方的说法。因为我知道不同的导演、不同的编剧有不同的想法,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

  杨庆:好像他们两个人的电影得到的赞美都比较多,我想说一个伤害的故事,也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2009年,《夜店》上映以后。当时网上有一个影评真的是伤害到我了。那个影评说我拍的《夜店》,90%都是抄袭了韩国电影《火烧加油站》。那个影评出来以后,我真是气炸了。当时是第一次拍电影,以前都是骂别人,现在是被别人骂。你骂我没关系,关键是说我抄袭,这是太不客观了。我的电影跟《火烧加油站》的创意有所相似,但桥段完全不一样。我当时在家里特别生气。

  我的一个重庆哥们,他是做媒体来北京参加活动,他来找我。他看我这么生气,就问我怎么了。我就跟他讲了这个事。他说写文章的人,我认识。晚上我们把他约出来,假装说约他吃烤串,然后我们把他揍一顿。我家里还有一个老乡,脾气特别爆。大概是约在了电影学院附近。我们三个就在家里策划了一顿。当时是夏天,我们三个人穿了拖鞋,气势汹汹地打车过去了。那个时候我住在甜水园,打车到了农展馆的时候,约着的那个哥们突然发现手机忘拿了,怕他找不到。我们三个又折返回去找手机。在找手机的时候,我当时喝了一罐可乐,我冷静了一下说“算了,可能他跟我一样是韩国电影的影迷,可能他也喜欢那部电影。我的电影可能拍得没那么好,人家才说一说。既然你在这个江湖上混,就要承担责任,要被别人骂,甚至别人骂你的分量。可能是超出你的预期的,或者是超出客观的,但你必须要承受。你不能把它变成人身攻击,这个就不对了”。

  幸好我们回去找了手机,我们三个又冷静了一下,想了想就算了。当天晚上我们三个人自己喝啤酒、吃烤串的时候,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拍电影说起来很高尚,但它真的是一个江湖。拍电影的圈子都是一帮有理想、有热爱,但真的是一帮不务正业的人,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分。你要想让别人闭嘴,你就把电影拍好。

  主持人:拍得再好也是有人骂。

  杨庆:最后就看修养,没有别的招。

  主持人:如果我是你当时的宣传总监,就希望你打一架。打完以后,片子就红了,免费提供头条,所有网站全部说杨庆打了影评人,大家都去看你的电影。

  事实上导演打架的事情真的发生过。我就想象你们三个人冲到那边,举起啤酒瓶的时候,门一打开,原来是个美女,谁都下不了手。当然,这比较俗套。

  我说的真实的事件是一个很大牌的导演,跟我们今天的主题表演有关。他在90年代末的时候,带着一帮人冲到报馆,差点打起来。好多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后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现在再有人骂他,他还是会回嘴。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年轻导演的新作品。很明显今年电影的势头就是老的导演快退休了,新的导演出来,新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就像大家说的一样,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在当下有一个好处,谁都可以发声。要做好的影评人,最重要的是你的阐述过程,你喜欢这个电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电影,为什么。前几年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有大量的“红包影评”,拿着宣传费,不分青红皂白说一堆不痛不痒的好话。实际上作为观众和读者,得学会识别哪些是发自内心的好话。我看了这个电影,我真的很喜欢,即便别人不喜欢,我也可以说它的好话。桃姐的表达非常有趣,是言之有物的。这样的影评是我非常喜欢的。你不需要跟他的观点完全一样,你觉得他的观点能启发到你。台上的影评人的阅读量比较大,看的作品比较多,看的类型也比较杂。如果你看10部爱情片,夸一部爱情片或者是骂一部爱情片的底气是不足的。但是,如果你看了一千部爱情片,分量就是不一样的。希望未来得到好票房的影片多半是优秀的影片。

  谢谢大家!

  (结束)

(责编:YY)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深爱“霍胡CP”?

你永远无法驱赶对他们同框的渴望,就像孩子忘不了新年的糖。[详细]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深爱“霍胡CP”?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