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安新片的120帧 你还需要了解这些↓

2016年11月15日 10:22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从传统电影默认的24帧,到清楚到头发丝的120帧,李安不敢说自己正掀起一场视觉革命,但至少会给观众带来一场奇观。

  每一项事业,都会有“变革”,电影也不例外。自120年前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将电影带给人类以来,这门艺术一直在经历着改变。从《火车进站》到《火车大劫案》,电影开始学会讲故事;从黑白默片到彩色有声片,电影开始缤纷灿烂。

  从2D平面到3D立体,电影离我们越来越近。

  从传统电影默认的24帧,到清楚到头发丝的120帧,李安不敢说自己正掀起一场视觉革命,但至少会给观众带来一场奇观。

  变革总伴随着争议与动荡。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许多默片年代的演员“走投无路”,卓别林甚至公开反对电影“有声化”。如今,无论3D电影如何泛滥,依然有一大批诸如克里斯托弗·诺兰、昆汀·塔伦蒂诺的大导坚持用胶片叙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北美媒体场试映后,评论呈两极分化,批评者更多地将矛头指向120帧的技术(图为《比利·林恩》片场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北美媒体场试映后,评论呈两极分化,批评者更多地将矛头指向120帧的技术(图为《比利·林恩》片场照)

  “人人都爱李安”,是李安的功勋章,但也是他的枷锁。他每一部新作的诞生,总会迎来一片虎视眈眈。就像太极的两侧,黑与白界线分明,却又安然共处。

  他的电影也是如此,黑与粉泾渭分明,却都会共处于同一暗室,反复观摩,细致品味。

  2012年9月29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纽约举行全球媒体点映。

  在华丽的技术面前,不少媒体却提出了质疑:“当我们谈论李安的电影时只谈技术,那只能说明这部电影是失败的。”但李安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我希望整个电影生涯能保持一种学习状态……”这是李安拍完《少年Pi》后接受采访时所说。

  李安从小便展露出艺术天赋,尽管当时的台湾重视数理,轻视文艺,但报高考志愿时,李安毅然坚持走上艺术之路,他对父亲说,“我想当导演。”时间往后拨至2003年,彼时的李安早已经历“父亲三部曲”、经典名著、南北战争、武侠各色题材的洗礼,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李安将目光锁定在技术之上。而手握一座小金人的他,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直接面对好莱坞的商业与制作机制。特效大片的兴起让他萌生挑战电脑动画的念头。但那一次,李安遭受到10年电影生涯中最大的“滑铁卢”。

有很人将原因归结于,他试图用文艺的笔触、亲情的框架去包裹超级英雄电影,有些不伦不类(图为《绿巨人》剧照)有很人将原因归结于,他试图用文艺的笔触、亲情的框架去包裹超级英雄电影,有些不伦不类(图为《绿巨人》剧照)

  但其实,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才是背后的真凶。李安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好莱坞这头“猛虎”的凶悍,如果要想在电影海洋的孤舟上,与之和平相处,必须懂得驯服之术,即必须按下它高昂的“虎头”。

在技术这条路上,因为“心有余悸”,李安开始走得更加小心翼翼(图为《绿巨人》幕后)在技术这条路上,因为“心有余悸”,李安开始走得更加小心翼翼(图为《绿巨人》幕后)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成为一场新的机遇,这一次,李安想尝试3D。“《少年Pi》原著小说的画面感非常好,我想是时候试试3D了,一个专业的电影人总是要接触一些他之前未接触的领域。”李安说。出于对猛虎的忌惮,李安开始潜心专研技术。而关于3D的一切,他都要从头学起。“真正开始深入了解(3D技术),我开始有些犹豫和退缩了,对这方面真的一窍不通。“对普通(胶片)的电影手法我都心中很有数,影像投射到银幕多大多宽,我甚至可以‘摸’。但3D就比较麻烦,我完全就是个新手,比如3D摄像机的推近拉远,剪辑上的调整,X轴Y轴和Z轴,还以为在上国中数学。”

2013年的第85届奥斯卡上,李安凭借《少年Pi》第二次擒下最佳导演奖。一时间,世人对3D技术的未来无限憧憬,同时也对这位敢于挑战新技术的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充满期待2013年的第85届奥斯卡上,李安凭借《少年Pi》第二次擒下最佳导演奖。一时间,世人对3D技术的未来无限憧憬,同时也对这位敢于挑战新技术的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充满期待

  当年年底便传出李安的下一部新片,将与环球影业携手将阿里和乔·弗雷泽的世纪之战搬上银幕,并使用全新的3D技术。

  然而,本想在2015年9月30日“马尼拉之战”40周年纪念日全球同步公映的此片,却跳了票。

不知是技术的不够完善,还是剧本仍需打磨,李安的《马尼拉之战》迟迟未开机,成为了一个传说(图为历史上的“马尼拉之战”)不知是技术的不够完善,还是剧本仍需打磨,李安的《马尼拉之战》迟迟未开机,成为了一个传说(图为历史上的“马尼拉之战”)

  2015年年底,索尼影业取代了环球,接手了李安的新项目,并由Studio 8制片公司承担影片的制作。而在此片开机之前,李安与Studio 8先拍了部《比利·林恩》。

无论是李安与Studio 8之间的热身,还是李安与技术之间的磨合,这部《比利·林恩》终究带着一些实验性质(图为《比利·林恩》剧照)无论是李安与Studio 8之间的热身,还是李安与技术之间的磨合,这部《比利·林恩》终究带着一些实验性质(图为《比利·林恩》剧照)

  不管是“中场休息”一下的《比利·林恩》,还是未来重拳出击的《马尼拉之战》,120帧的技术是一项技术难题。李安说:“60帧到120帧之间,大概思索了将近一年,到60帧还是在拍电影,超过60帧是什么东西,我说不上来。”

 《比利·林恩》的3D、4K、120帧,是普通2D、2K、24帧电影视觉清晰度的40倍(图为《比利·林恩》海报) 《比利·林恩》的3D、4K、120帧,是普通2D、2K、24帧电影视觉清晰度的40倍(图为《比利·林恩》海报)

  所以在拍摄的时候,由于李安只能做到用60帧去拍,无法及时回放120帧,所以连变换焦距这样基本的决定,也是他每天都必须考虑的难题。“所有的电影招数都是2D,我知道得也有限,拍出来以后,心里也没准头。我不晓得观众怎么反应,这样的观影习惯,我们还没有。所以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我来讲重新学走路的过程。”李安说。至于为什么选择用120帧去拍《比利·林恩》,理由应该与《少年Pi》一样,那就是小说原著适合使用这项技术。《比利·林恩》讲述了年轻的战地英雄比利受邀,为一场橄榄球赛的中场秀进行演讲,但球场的现场状况一下子将比利拉回了战场……

  李安谈及自己的创作灵感时说:“一个军人面对观众有中场秀,但真正做的事是求生存,那种质感和对感官上开放,跟我们生活上不太一样。”

而谈起120帧的选择,他说:“我觉得如果不是适用新的这样一个媒体的话,我可能不会拍这部小说,因为它是非常主观,思绪性的小说。”(图为《比利·林恩》剧照)而谈起120帧的选择,他说:“我觉得如果不是适用新的这样一个媒体的话,我可能不会拍这部小说,因为它是非常主观,思绪性的小说。”(图为《比利·林恩》剧照)

  球场与战场的切换,现实与回忆的重叠,主观的视角以及闪回的虚幻相交织,这一切的确很适合用高分辨率的画质拍摄,呈现出细致入微的场景。“看电影不止第三人称全直观,开始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在里面,主观就是有一个参与感,电影是不是参与进去,这是很大问题。”李安说。其次,擅长以情动人的李安坚持认为,人物细腻的面部表情所表现的情感,更能够打动观众。“这些东西合起来还有另外一个层次出来,好像能看出来他的气色,跟我们彼此讲话阅读和体察对方,不光是台词还有潜台词,对人的心态、脉搏、气质各方面,还有他的用心体会。”李安说。

  而这些细微的表情在平面上,很难更细致地呈现出来,它需要演员更用力地去表演。但120帧不同,在高清到变态的画面里,哪怕一丝做作的表演,都会在观众的眼底暴露无遗。

人眼可以看到900帧的画面,清晰度远比120帧要大(图为《比利·林恩》剧照)人眼可以看到900帧的画面,清晰度远比120帧要大(图为《比利·林恩》剧照)

  至于这部电影是否能成为一场颠覆视听方式的革命,众说纷纭。在2016年4月的拉斯维加斯,李安在未来电影艺术协会举办的活动上,放了《比利·林恩》11分钟的片段后,包括迪士尼前电影电视工程师主管霍华德·卢克在内的很多人都大加赞赏。卢克在接受《综艺》采访时称:“我万分震惊,电影威力惊人,画面十分清晰。这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棒的3D电影。”当然,站在这场视觉革命前沿的我们,在经历一种全新的观影模式时,自然会感到不适。2012年,《霍比特人》曾采用48帧、3D、4K的规格放映,但观众普遍反映观感非常糟糕。如Indie Wire有位影评人就评价《比利·林恩》,他看到的规格是24帧的正常规格,依然感受得到电影有专门为120帧规格预留的“痕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詹姆斯·卡梅隆似乎对未来的前景不甚看好:“我认为这很好,我也很欣赏他去做先锋。但我们都知道他很会讲故事,没必要依仗技术……”

  但李安自己却认为:“电影已经很久没有改革了……作为电影人,我一方面觉得很冒险,拿了好几千万美金在里面试验。另外一方面觉得很幸运,有机会学习,跟新兵送去打仗的感觉很相象……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吧。”《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李安的中场战事,下半场我们将在电影的“未来”彼岸观望。(本文来源于:《看电影》杂志)

(责编: 荔枝)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