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120帧技术,会是电影的未来吗?

2016年11月17日 22:28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我们为《比利林恩》这部电影专门举办了一场新浪潮论坛,邀请到了影评人、了解新技术的院线工作人员坐到一起聊一聊这部作品。

  本文来自“玩儿电影”公众号(id:wan2movie)

  前天小玩预告已经在微信上预告过,我们会做一场关于《比利林恩》“技艺之争”的新浪潮论坛。围绕着李安的的这部新作,以及他采用的4K\3D\120帧高规格技术,自电影首映以来就听到各种声音。有人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或者认为像这样的剧情片,并没有必要采用这样高规格的技术;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样的高帧率代表的是影院发展的未来,李安在做正确的事。(想了解新技术、电影各个不同版本的同学可以点此回顾小玩之前的科普稿)

  此外,在内容上,当电影在美国纽约电影节上首次公开亮相时,我们通过媒体看到的大多是,对于李安通过电影表达的对于战争表达的暧昧态度,不少海外影评人都是持一些疑虑的,因为《比利林恩》并不是一部立场明确的反战电影;而对于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些关于战场、或者是战争态度的场景,也不过是老生常谈。

  《比利林恩》在烂番茄上满意度仅仅只有48%

  回到国内,电影在北京上海两地首映后,小玩的朋友圈几乎是被好评刷屏了。在许多电影业内人士、媒体人和影评人看来,都认为李安没有失手,他的细腻,他对于电影中表现的事物谨慎怀疑的态度,依然还是大家熟悉的那个李安。

  豆瓣《比利林恩》评分高达8.5

  就好比在电影中,战争就是“盲人摸象”寓言故事中的那只大象,每个人都能对它发表观点,但很难说谁能真正理解它;而我们对待李安,看他的作品,也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评价。其实小玩之前也在微信上和大家聊过这部电影,从留言评论中看到了许多对于影片的不同简介,确实也是“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有争论当然不是一件坏事。这么多人从不同纬度在认真讨论一部电影,也正是说明这部电影在创造着不凡的价值。因此,我们也为《比利林恩》这部电影专门举办了一场新浪潮论坛,邀请到了影评人史航 、徐元、赛人 、Reald亚太区市场总监俞圣伦 、万达院线信息技术部总经理王琦,坐到一起聊一聊这部作品。

  现场几位影评人唇枪舌战,谈论到要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内容和艺术价值,两位技术大拿也分享了不少关于电影幕后技术的故事,可谓干货满满。(ps。对论坛议题特别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小玩也附上本场论坛的全部文字实录。)

  一票难求的120帧:技术喧宾夺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预售期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但这些需求几乎都是冲着3D、4K、120帧的超高规格,而3D、2K、60帧的也较受青睐,因为这些都比我们平常所看的24帧率要高出许多。2012年,《霍比特人2》采用了48帧,接下来,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阿凡达2》则将用60帧制作。

  博纳播放120帧规格的2号厅,《比利林恩》一票难求

  华人导演李安制作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率先将120帧带给了普通的中国观众,那么它带给人的感受到底如何呢?徐元表示他观看了该片供应的三个版本,“120帧、4K、3D所谓的顶配还是给大家感觉有点不像在看电影,像是在家电卖场看特别高级的、大的平板电视。”

  持续的高帧率观影,是否会分走观众的注意力?赛人坦承:“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会自我暗示,这个电影一定要注意画面,但后来我不当它是个高帧率的,那个注意力就会过去。”史航也颇有同感:“很快就会关注回故事本身,对我来说,技术手段只是保证我紧张的观影程度,但最后的还是人物和故事,李安还是李安。”

  徐元认为,传统的宽银幕、大景深、低照度、高对比,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已经看不到,“它的镜头很浅,构图也不是很宽。高帧率版本里面,史蒂夫·马丁的鼻子特别高,你会觉得人脸的立体感在银幕上非常吓人,这是之前各种3D电影没有感受到的。史航也认为,技术虽然提高了表演的真切率,但却没有真正地帮到演员,因为“真切率并不是我们看电影的第一诉求”。

  史蒂夫·马丁与他的大鼻子

  Reald在技术上走在时代前沿,俞圣伦分享了与徐克、彼得·杰克逊两位导演的合作经历。“合作《龙门飞甲》时,因为有深度景深的设计,所以演员走位、动作都必须要做得比较精确,原来李连杰要对着镜头去做一个往前刺的动作,可能一般来讲摄影师给你画一个大框,让你往这个方向刺就可以了,在3D拍摄的时候,可能就要刺的非常精准。所以我们其实在拍摄上面没有太多的涉入。”后来,她和团队做《霍比特人2》时,导演彼得·杰克逊也并没有要求所有技术百分之百优化,反而需要有一些噪点留着,“我们需要让这个艺术家有他的艺术评判的。也就是说技术永远是在那边,是需要创作者跟观众都愿意去接受,我们永远愿意在往这方面去配合。”

  在万达院线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王琦认为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技术其实是给艺术家更多手段,由导演去选择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拍摄展示他的电影;当然另外作为制片也要考虑经济预算,影院是一张票一张票卖的,一部艺术类的影片花4500万美金去做,投入相当大了,对我们影院也是考验。”从影院经营者的角度来看,王琦希望有更多的新技术带来新噱头,吸引更多观众。

  为了《比利·林恩》,“技术派”要做什么?

  2000年,中国各大影院引入的放映设备都已经开始陆陆续续支持60帧以上的帧率了,但此前《霍比特人2》推出48K版本时,并没有引入。在王琦看来,这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很多影院都是机会,因此,为了支持该片的60帧及120帧版本,许多影院都作出了不少尝试。

  《霍比特人2》曾创新突出48K版本

  “尽管设备本身从硬件上都是支持的,但我们前期也做了很多准备。”王琦透露,影城需要先从索尼影业拿到测试片,对每一个影厅进行测试,“测试之后发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只有图像,没有声音,例如没有达到效果。我们当时都是跟设备上去联系,该升级的升级,整个准备工作一个星期。”甚至是映前的广告都是问题“广告是24帧的,怎么和60帧的对接,毕竟你会损失一部分广告资源。”

  此次与李安合作,RealD提供的后期制作技术支持主要是两方面:“后期制作方面,大概有两个技术帮助到这个片子。这个片子是用120帧去拍的,全球只有5家影院放120帧4K的能力,大部分影院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应该是说设备还没有到一个普及的地步,所以当它从120帧转成24帧或者60帧,这个情况的时候,大家可以想像,一秒钟原来有120个画面,我们现在剪到24个画面,也就是剪了96个画面,原来动作是很顺畅的,很自然会有一个一格一格的像我们说的“车轮效应”,所以我们有一个演算的技术real motion,帮你演算数字计算到最优化的,最简单的来讲,最精华的24帧,这样能确保即使剪了96帧动作还是非常平顺。这个演算技术是制作模板的时候,帮助高帧低帧版本差异不要很大,车轮的感觉不要很大。”

  “第二个技术是real image,一般来讲帮助影像去除噪点,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说,我们用任何一个相机,用手机也好,高清的相机也好,在不同的摄影灯光的环境下,我们都会拍照有一些噪点,如果在一个比较低的亮度的情况下,就会看到一些小斑纹的噪点。在任何摄影情况下我们都会有一些噪点,这个技术帮助消除噪点。我们一般清除噪点或者优化影像的时候,这个影像的清晰度会受到一些妥协。因为你优化了影像,分辨率做一些妥协,或者是档案尺寸也变小了。因为这个技术是最高级的演算技术,选择最精华的格数,不会影响到影像的分辨率。其实简单来说,这个片子拍3D的,120帧拍的,左右眼的噪点是不一样的,其实很明显我们眼睛就会不舒服,我感受到影像的瑕疵不一样的程度,这个技术能消除左右眼的噪点让它能平均,这一点帮助很大。”

  120帧是否是电影未来:或成为不同流派

  李安和他的120帧是否代表了电影的未来?徐元认为,高帧率与现有帧率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但可能会成为新流派,“而且从《阿凡达》所谓的革命性3D以来,这个技术也并没有真正成为压倒性的东西”。赛人也认为“3D也没淘汰2D,彩色也没淘汰黑白,电影也没淘汰戏剧,油画也没淘汰水墨。”

  《阿凡达》带领影迷领略“3D”魅力,而裸眼3D现在也已成功研发

  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更适合拍成高帧率的呢?李安自己认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既有炮火纷飞的战场,又有人物内心细致的描写,很适合高帧率。但在徐元看来,李安强调的是脸部,“肯定和卡梅隆的认知不一样,但卡梅隆的《阿凡达》以来,所谓革命性的3D好像也没有成为压倒性的东西。新技术的东西,很难真正去评判它。”

  赛人还提到了李安“以后人们看电影可以任意选择”的说法:“绝对不可能,一定是导演控制你,不然要导演干什么呢?让观众自己找自己的注意力,艺术就不存在了,李安这话我觉得是个谬论。”

  不能否认的是,技术进步的确提供了更多可能,在俞圣伦看来,“4K比2K多了四倍的信息量,120帧比24帧多了五倍,我们永远是在追求更好,但需要有人来用。要有先见的导演引领风潮,还牵扯到电影语言和美学,以及观众能不能接受。技术公司当然是希望技术往前走,就像科学不断要追求最真。”

  最后,本场主持人何小沁的靓照一张,她也是我们玩儿电影的主力作者↓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