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问,有多少记者在期待着能单挑姜文?

2017年01月18日 23:58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姜文习惯性怼记者,而记者则帮他搞了个大新闻。

  本文来自公众号“玩儿电影”(id:wan2movie)

  姜文最近搞了个大新闻。

  不对,准确地说,是姜文习惯性怼记者,记者帮他搞了个大新闻。

  看这标题起得:[姜文:美国电影拍得很烂也有人爱,因为美国有航母]

  网友看到这言论能乐意么? 群起而攻之大概说的就是接下来发生的场景。 同时,该媒体还把采访中的一些对话单独拎出来做了展示↓

  先替大家还原事实,结合上下文来看,就会发现姜文说的话为什么没毛病。

  其实这只是最常见的姜文式答题思路。

  他拒绝记者的引导,会一上来就先反驳问题,听着特别反叛特别让人咋舌,因为姜文跳脱出了某种媒体和受访者之间心照不宣的规则,他执着于“怎么说舒服”,而不是“怎么说合适”。

姜文和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姜文和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咱们暂且不评价媒体断章取义、掐头去尾,赚取点击的做法,重点来看这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怼”的气息。

  “怼”字特别好,它不是恼羞成怒、不是暴跳如雷、更不是老辣带着狠劲儿的拐弯抹角;而是气定神闲中三言两语的机灵,或是嬉笑之余太极推手般的反击。

  姜文就像是记者的大考。

  他通告极少,才华横溢,气场逼人,一流导演的光环耀眼刺目。围追堵截式的问答他惜字如金,一板一眼地专访他又不按常理出牌。

  无数电影记者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着职业生涯能单挑一次姜导,却在他极具“意识流”的答复里语塞心塞,一个个思前想后才敲定的问题可能最终又莫名其妙助攻了他的群嘲。

  今天,就来聊聊姜文这个不怼记者不舒服星人。

  2002年,由姜文和赵薇主演的电影《绿茶》举行开机新闻发布会,期间有位女记者提问摄影师杜可风——

  “作为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请您谈谈与几位华语电影圈里大导演合作的感受。”

  杜可风没有正面接茬,反倒是姜文主动替他回应,姜文说——

  “我觉得你的用词很不当,如果你真的了解这个工作,你就知道在这行根本不存在“谁是谁的什么”的说法。没有杜可风的参与,根本就不可能有你说的那个人。杜可风是一个出色的摄影师,也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你这样问很可笑,也很弱智。他不想说你什么,所以把问题抛给了其他人。你让一个中国话说得这么好的外国人有这样可笑的感受,真是不太应该。”

  第二天不少新闻里都描述该名女记者被姜文气哭,到底哭没哭如今已无从查证,但从此姜文被扣上了“难搞”的帽子却是毋庸置疑。

  甚至在不久之后的另一场发布会上,姜文与记者说说笑笑,都被当做新闻出了报道——《姜文一反常态笑对记者》↓

  2007年,姜文执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举办从开机以来的首场发布会,仍然是女记者,仍然是姜文特有的“回敬”方式,唇枪舌剑之间火星四射↓

  记者:“导演,听说你的剧本在现场改过,周韵(姜文妻子)扮演的角色本来是没有怀孕的,怎么后来改成怀孕了。”

  姜文:“两年前的剧本原计划就是要让周韵的角色怀孕的。”

  记者:电影里面的角色怀孕,女演员在生活中就真的要怀孕吗?

  姜文:“女主角不是因为电影怀孕的。”

  记者:“那她为什么怀孕?”

  姜文:“这个问题没有意思,换下一个问题。”

  说完姜文对着话筒自言自语说道:“这居然是个女孩儿问的问题”

  和“弱智”一样,姜文再一次无所谓性别的表达了不屑,这时,另一名女记者起身继续问↓

  记者:“影片里面出现的那个小孩是您的儿子吗?这么早就让他触电,是出于什么目的?”

  姜文:“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上面有两条铁轨伸向远方,而这是冬天。铁轨上面要放一个小孩。找谁家孩子合适?我觉得都不太合适。上帝在这个时候把这个孩子给了我,我只好对他说‘劳您驾,拍几个镜头。’也没怎么跟他商量,就把他放进去了。”

  此番回答获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不待对方有所反应,姜文继续怼过去——

  “您也是女孩,今后您也会经历这样怀孕、生子的时刻,我只能说,我祝福您。”

  顺着时间轴继续走,到了2011年,姜文有了一次飞跃式地“突破”,他面对媒体直接动手了。

  11年7月左右,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一群人——香港媒体,原本堵在湾仔法院等候TVB涉嫌贪污的高层,谁知道却撞见姜文一家,记者们呼啦一下就追了上去。

  姜文抱着儿子就跑,哦不,准确些,用当时新闻的形容来说是抱着儿子就狂奔,中途两边发生了一些肢体冲突,事后姜文的回应则充满了莫名地孩童趣味——“我没有打记者,我就轻拍了两下。”

  后来,2014年拍了《一步之遥》的姜文带着新电影赶赴香港电影节,在接受媒体采访期间,姜文甚至给记者上起了课,一堂课二十五分钟。

  刚开始过招姜文就对记者来了个下马威↓

  “如果大家都愿意你作为代表提问,那么我愿意继续和你探讨。你聊的话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中学的孩子们。”

  近半小时的采访,几乎变成姜文自己的脱口秀,身边工作人员曾试图打断姜文结束访问,却被他直接呛声:“我没聊够。”

姜文姜文

  其实是还没“教育”够↓

  “傻孩子,别被资本家骗了,电影从来都不是养活人的东西。我主张你们应该去鼓动那种不赔钱,又好看的电影。那些巧立名目,穷尽各种方法赚钱的电影,还没发行就收回成本的电影,是我,我都不去看。”

  51岁的姜文整场采访以“老人家”自居,一直以“孩子啊”称呼记者。

  “你家是哪的?”、“你学什么专业的?”、“你多大啦?”,突变话唠的姜文对采访认真起来,恐怕更让人难以招架。

  有时,听到记者提问的问题后,他不先作答,反而“调侃”记者:“我看你的样子挺善良的,但是你的问题却是个糊涂问题。”

  可能你也发现了,在姜文眼里,记者从没问过“好问题”,要么是弱智的,要么是糊涂的。

  姜文并非长袖善舞,也从不琢磨如何说话能让报刊封面的用词看起来更为顺眼恰当。

  年少成名的意气风发让他始终带着孩子般的傲娇,他插科打诨的调侃你可以归结为真性情,但事实上,也许真的只是不屑而已。

  对于提问者来说,尖锐的问题设置越是能刺激被采访者,越是成功。假若能逼得被问人面红耳赤,指着鼻子反驳,暗地里就要偷笑了。

  但这一切到了姜文面前就相形见绌起来,因为姜文的拒答或游离,都察觉不到怒气或敌意,而是骨子里深深的睥睨。

  其实《一步之遥》在参加戛纳电影节时姜导还有一段怼记者的趣事,一问一答之间全然展示出他随性不羁,无畏也是无谓的坦率个性↓

  记者:您这是3D片,这次来戛纳主竞赛的戈达尔也是3D片,您打算看吗?

  姜文:戈达尔还活着吗?

  记者:活着。

  姜文:还活着呐!嘿,你刚才问什么来着?

  记者:您会不会看。

  姜文:他来吗?

  记者:不来。

  姜文:那就不看了,他自己的片儿都不来,我还看什么。

  记者:那有部3D影片叫《雨果》,是这部电影……

  姜文:我们的片子是他们团队做的。

  记者:嗯,能聊一下跟他们合作的情况吗?

  姜文:去问摄影师,他明白什么叫3D,他是学地理的。

  在坎城的机场,被媒体围堵的姜文用主动提问对付记者↓

  记者:您今天来戛纳有什么计划?

  姜文:宣传。

  记者:除了宣传之外还有什么计划?(笑而不语)

  姜文:会见一些老朋友吗(再次笑而不语)

  对新浪娱乐发问:“这么多人怎么就你一个人在说话,是他们委托你的吗?”

  对所有记者发问:“困不困啊你们?”

  姜文可能有一百种和媒体打太极的方式,但他正经怼人的思路只有一种:不会就着问题说顺遂的场面话,而是借着机会群嘲行业乱象。

  《星战》期间,姜文还接受过一次采访,同样说了不少“姜式语录”↓

  记者:您现在除了自己的电影,很少再演别的电影了,怎么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

  姜文:这么说吧,我是演员出身,他们不找我我有什么办法?那我就自导自演,自导自演别人就更不找我了,这事儿可不赖我,

  记者:继续说说合作的感触。

  姜文:我跟这波人合作之后,有一点让我感触很深,他们很快乐,所有人都很快乐,(指着旁边迪斯尼的一位工作人员)瞧她,多快乐,她老公是一个不抽烟不喝酒不吃米饭的日本人,也很快乐,你说这能量有多大。

  这是一点,另外就是他们能花很多钱让导演去造,去拍他认为好的,这叫有钱,你说有钱不让花这他妈叫什么有钱?我操赔点钱还在那哭,这成什么了,这叫穷鬼。

  记者:看样子您对当下中国电影资本的状态挺了解的。

  姜文:有帮人拿钱玩对赌,这更叫没钱,我请你吃顿饭你给我对赌,这太搞笑了,多穷啊该是,有钱就是要造,造完可能拍出好电影,请朋友吃饭就是吃,不能说这顿挺贵的啊,螃蟹八块钱一只,这他妈叫什么啊。哎呀,这个太挫了。

  快乐单纯的这种气氛会散发在你的电影里,如果你是个鸡贼,是个有杂念的人,在那巧言令色,别在那吹牛逼一看就知道你们要干嘛,你们就是要挣钱,但挣钱也没什么,但不能说这好听的话还挣钱,那是杂念太多了。

  话很糙很直白,言外之意表露无遗,怼人的火药味儿还是那么浓烈,但媒体新闻稿发出来,标题一水儿的“姜文再次真诚地怼了记者”↓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媒体面对姜文,自嘲般地使用了“再一次”,却赠给了姜导“真诚”二字。

  他自然不是以“与人作对”为乐,相反,他的真诚,一方面体现在电影,另一方面体现在感情。

  2015年是姜文导演生涯20周年,姜文在某五星酒店席开33桌宴请朋友,餐单都是特别定制,《一步之遥》、《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这20年来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变成了一道道菜名。

  席间,姜文回忆起自己拍电影时曾遇到的各种不堪和挫折——

  “拍摄《太阳照常升起》拍到一半,钱就花没了,不是我全花了,而是只到了1/3钱,还有2/3压根没来。当时到处都找不到钱……”

  说到这,对于曾经雪中送炭的朋友,姜文弯下腰,鞠了一个标准90度的躬。

  “人一定要记得别人的好。”  

  这是姜文总结的在20周年时呼朋唤友聚一聚的原因。

  和媒体斗嘴的戏码未来肯定会继续上演,也会有无数记者仍然憧憬着能够单挑姜文。

  导演,敬你一杯酒,下部电影上映时,再战。

扫码关注公众号“玩儿电影”(id:wan2movie)扫码关注公众号“玩儿电影”(id:wan2movie)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