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十城点映 家长倡议拒绝暴力

2017年05月16日 15:25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电影《放学后》堪称反映现实热点问题的又一力作,作为一部小制作的影片,反映了令无数人揪心的校园暴力这一现实问题。

《放学后》剧照 《放学后》剧照
《放学后》剧照 《放学后》剧照
《放学后》新闻剧照 《放学后》新闻剧照
电影《放学后》海报 电影《放学后》海报

  国内首部儿童心灵启迪电影《放学后》于5月20日全国上映,5月13日在全国十城点映后反响热烈。

  《人民的名义》切中反腐,《放学后》聚焦校园暴力……现实热点题材影视好戏连台。刚刚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下了近年来少有的收视率。很多人守着电视机等待更新,很多人见面就在讨论剧情,很多人在网上彻夜“补课”……数十亿点击量和如潮评论,让这部电视剧成为现象级作品。高关注度的背后,不只是该剧的尺度之大和对现实的折射,更是中国民众对十八大以来高压反腐态势的关切和认同。《人民的名义》一炮打响,充分说明:影视作品只要紧密贴紧现实,关注社会热点,表达民众诉求,就能受到观众的追捧。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精彩,除了老戏骨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得到集中呈现以外,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剧情取材于现实。主创人员曾指出,其中一些贪官案例都是有依据的,如小官巨贪的某部委处长受贿数亿元,堆满一个房间,烧坏几台点钞机,再如最终涉及的腐败官员官至副国级,这些案例都能让观众联想到一些被公开查处的贪腐案例。据报道,主创人员曾经担心这部作品不能播出,实际情况是,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并没有经历太大的周折,该剧就同观众见面了。

  “好大的尺度!”这是很多网友评论和专业评论中提到较多的一句话。影视作品只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有生命力。如果真正做到了“三贴近”,尺度大一些又何妨?天不会塌下来。相反,《人民的名义》顺利通过审查,体现了政治自信,回应了民意关切,增强了广大民众对反腐败战争必胜的信心,极大地发挥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事实上,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之前,央视播出的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已经推出三年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忏悔与剖析》,反响也十分热烈,揭示了一批典型案例,既教育了党员干部,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腐败问题的正视,对热点问题不回避、不隐讳。

  最近刚刚上映的电影《放学后》,堪称反映现实热点问题的又一力作。和《人民的名义》一样,《放学后》作为一部小制作的影片,没有小鲜肉,也没有老戏骨,却同样打动人心,原因就在于她反映了令无数人揪心的校园暴力这一现实问题。一群小学生围殴同学,狂扇耳光,被打的孩子嘴角流血,呼喊凌厉,眼神绝望……相信很多人从网站和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这样的视频。通过这部影片,观众第一次从大荧幕上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更具震撼力。影片中的报社记者对这段校园暴力视频逆行深入调查,留守孩子、组合家庭、沉迷于打麻将的爸爸,一系列家庭教育的问题,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校园暴力的场景、危害、成因,在短短的90分钟里得到深刻揭示。

  一段时期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刺痛国人之心。从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到四川泸州事件,充分说明校园霸凌绝非小事,往往容易引发恶劣后果,成为舆论热点。尽管国务院九部门也及时出台了一道道文件,要求重视此类问题,防止再次发生,然而,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哪一方力所能及的,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一起重视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防控。面对这样的热点问题,影视工作者们参与其中,创作出紧贴现实的电影作品,有助于唤起全社会的重视,有助于热点问题的解决。这部电影顺利通过审查,走进全国院线,同样是正视社会问题、勇于直击热点、回应民众关切的表现。

  从《人民的名义》到《放学后》,这些直击现实热点问题题材作品近期接连同观众见面,形成好戏连台的态势,受到了上下一致好评,增强了主流媒体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发挥了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应有的作用,形成了2017年一道道越来越好的文艺风景线。

(责编:Koyo)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