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峰演打戏不用替身 蔡尚君批从业者智力不够

冯绍峰演打戏不用替身 蔡尚君批从业者智力不够
2017年06月19日 19:16 新浪娱乐

在以类型片为主题的这场论坛上,冯绍峰表达了“打戏能上应当尽量上”的观点,以演员身份回答了导演们的寄望。

  本场直播回顾>>>>>>

  新浪娱乐讯 6月19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新浪娱乐主办的“中国类型电影思考和探索”新浪潮论坛在上海举行,主持人为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本场论坛由三大部分组成,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潘海天与导演张小北共议科幻片;导演宁浩、路阳,著名作家张大春,演员冯绍峰[微博]则在武侠片部分相谈甚欢;导演蔡尚君[微博]、崔斯韦,悬疑小说作家雷米与和力辰光董事长李力讨论悬疑片的现状与未来。

  当天上午,打头阵的“关于演员,导演有话说”引起热议,冯小刚[微博]、宁浩、徐峥[微博]、陆川[微博]四位导演直戳演员的本位问题,认为年轻演员应当有行业底线,担起演员的责任。在以类型片为主题的这场论坛上,冯绍峰表达了“打戏能上应当尽量上”的观点,以演员身份回答了导演们的寄望。

  民族类型:武侠片

  冯绍峰演打戏不用替身 门派宗师想收王家卫为徒

  武侠片是中国独有的类型片种,对很多国人都有深刻影响。

  演员冯绍峰也不例外,他透露从初中开始就会上课偷看武侠小说,“说实话,那些数理化还不如武侠对我现在的工作影响大”。成为演员后,徐克、李仁港那种把酒当歌的性情也令他感受颇深,“有时候去他们的会所,都能感受他们对武侠的仪式感和浪漫情怀”。

  宁浩也是从小看武侠文学和武侠电影,但他认为,近年来的武侠电影已经显疲态,“满世界都是威亚,舞蹈化,神仙化了”,直到看到新导演路阳执导的《绣春刀》,才看到了不同,“我看到了路阳个人的体验。拍《无人区》的时候,我看到伊斯特伍德对西部片赋予了现实意义,我就想没有基础的类型片的时候怎么办呢?所以一定是要赋予现实意义的。”

  张大春现场梳理了武侠片的历史沿革,也提到了前不久的太极拳争议,他总结道,武侠片的疲态主要是展示肉体喧宾夺主,却忘了武术背后的价值观。

  冯绍峰笑称,其实徐克导演并没有让他展示身体,而总是鼓励他多做表演上的思考。拍摄《狄仁杰》第一部时,冯绍峰自认是懵的状态,而老爷徐克总是说“more energy”。电影上映后,冯绍峰在电影院,也会握拳问自己,为什么没有释放更多能量。

  说起武侠片的拍摄,冯绍峰还透露十年前吊威亚时,空翻三周后威亚绳断了。他还讲起几年前与黄秋生[微博]合作《鸿门宴》,有一场戏,黄秋生被吊着,整个头发都披了下来,遮住了脸,导演眼见黄秋生不用露脸,便建议这段用替身,但黄秋生说:“我这段本来就没想过用脸演出。”

  “虽然演员的身体素质可能不及替身,但替身不一定比你打得漂亮,打戏的时候能自己上就尽量自己上,因为形体也是一种表演。电视剧更多是靠台词与表情来表演,但大银幕是要靠整体去表演。”

  路阳认为,其实徐克导演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对武侠片赋予现实意义,“没有过多去展示怎么练就功夫,而是从江湖到庙堂”。所以他在创作《绣春刀》时,有意加入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在创作第二部的时候,他想到第四个故事才被宁浩认可,因为宁浩认为,第二部无需与前作有时间关系,可以打乱逻辑线来做。

  怎么解决武侠片的疲软问题?宁浩笑说,可能需要电影总局下一个指标,要求每个导演都拍一部武侠片,肯定会有新故事。张大春认为,武侠片要从俗烂中走出来,需要新的思索,他透露王家卫为《一代宗师》做了长达六七年的田野调查,遍访各大门派,“王家卫身高一米九,很多宗师都想收他为徒。”

  张大春说,他对中国武侠电影还是很有信心的:“当故事没有真正剪出来,永远不知道下一部伟大或糟糕的武侠片在哪里。但很多导演从想拍到拍,在我们抱着‘武侠电影还能怎样拍’的想法时,武侠电影是不会没落的。”

  塔尖类型:科幻片

  张小北谈科幻题材审查困境 国产科幻还靠大制作

  在很多人看来,科幻片是类型片金字塔的塔尖。

  而在中国,这一类型方兴未艾。在张小北看来,当下中国科幻片的现状与好莱坞1985年-1990年间的科幻片状况很相似,正是从实体模型到科技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带给国产科幻片两大难题,第一个是技术的不自信,另一个则是文化的不自信。

  “技术自信是可以被解决的,可以战略性放弃,或者做全球采购,现状是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中国观众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反应。”张小北说,这种不自信不仅是中西文化壁垒,更多的是中国的现代化水平。

  科幻作家王晋康发现,美国科幻改编自小说的近半。其实,中国科幻文学从90年代开始,已经留下了大量可供改编的文本,但他曾与《科幻世界》主编讨论过科幻小说影视化的问题,对方担忧,国产科幻电影可能会“似模似样,却没有灵魂”。

  如何解决科幻片目前面临的尴尬?潘海天认为,很多人太关注好莱坞的成功大片,但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成功之前死掉的那些小型科幻片,这也是目前的国产片可以借鉴的地方。

  但张小北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科幻片从B级片升级为主流类型,是从《星球大战》的成功开始的,在中国很难有这样的路径,“应当从大制作开始,这样可以带动基础制作,像《寻龙诀》就留下了几家重要的公司、团队,我们的新片也有受益。”

  除了硬件问题,科幻片面临着世界观、电影制度的差异。张小北透露,他执笔的《球状闪电》第一版剧本交上去后,就收到了全文审查的要求,这在电影审查过程中,就是一种黄灯信号。此外,潘海天指出,科幻电影的世界观多为悲观主义,这与国产片的情感要求和倾向都不符合。

  几位业内专家都认为,中国科幻电影从源头不缺创意,缺的是一步步完成和走向市场的原始累积,建立科幻电影市场契约。张小北总结道:“科幻电影是电影工业的塔尖,这个类型要发展起来,首先要建成中国电影工业的金字塔。”

  大师类型:悬疑片

  蔡尚君批从业者智力不够 公安题材面临审查准线

  悬疑片领域出产过希区柯克、大卫林奇、达拉邦特等多位大师级导演,作为商业片的一个分支,它的可看性和艺术性结合程度相当高。

  在崔斯韦看来,国产悬疑片很难出现重大作品,是因为犯罪的根源怎么去思索就是根本的命题,“而很多电影还是在娱乐,没有刺痛感,这还有什么意义?”他还以在中国大卖的《摔跤吧!爸爸》为例,指出国产悬疑片最缺乏的就是对现实的观照。

  但雷米也指出,涉及公安题材的电影,创作者面临着某些无法逾越的准线:“观众都对犯罪题材有好奇心,但创作者却要把握刑事侦查部分的内容尺度,思索怎样取舍,来实现逻辑的圆满。”主持人尹鸿十分认同:“涉及公安的作品确实是比较难过审查,其实我们是敬爱公安职业的,但电影艺术内容需要这些展现,确实是很难取舍。”

  和力辰光董事长李力则对崔斯韦的观点表示赞同,他曾参与出品《小时代》系列,但接下来会注重创新:“难道我要继续拍《小时代5》吗?肯定不会!”

  而导演蔡尚君认为,行业整体的问题,在于“从业人员的智力不够,不够纯粹”,他表示很多创作者在资本面前都不知所措,失态地跟资本媾和。“你在资本面前先垮了,那你被他们控制太容易了。电影人不提升自己靠什么都没戏。”雷米也对“创作者智力不够”的观点表示认同,他直言现在大多数打着悬疑类型作品的网络作品,其实都是披着悬疑外衣的爱情故事。

  论坛的最后,主持人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总结道,很多人总想着叠加不同的类型,猜测观众们爱看什么,实际上把每个类型做到极致,才是当前类型片创作者最应当去思索的。(阿辉/文 王远宏/摄影 陈植/摄影)

(责编:小万)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