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惊喜一半是工伤 威尼斯VR电影质检报告

2017年09月07日 11:19 新浪娱乐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已经74岁的国际电影节老大哥这次赶了回时髦,首次开辟VR电影竞赛单元,小岛成为观看VR影片的独特场地。

  新浪娱乐讯 9月5日22:20,最后一班搭载观众的小船从Lazzaretto Vecchio岛驶回丽都,小岛又将迎来一年的宁静。

  1423年,小岛上建立了一座医院,麻风病人在这里被隔离。

  曾经,这里是死亡和恐惧的象征,而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的一个决定,让这座和幽灵闹鬼联系着的小岛,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已经74岁的国际电影节老大哥这次赶了回时髦,首次开辟VR电影竞赛单元,小岛成为观看VR影片的独特场地。

  无论是精心选取的地点,还是拥抱新潮流的姿态,都值得点赞。然而本届入围的22部VR影片质量如何呢?请看新浪娱乐带来的威尼斯VR质检报告:《一半是惊喜一半是工伤》。

  想看最热门VR电影?先和150人打一架吧!

  VR竞赛单元的影片分为Stand ups(站着看)、Installations(装置艺术)、VR Theatre(VR剧场)三种类别。

  前两个类别的影片由游戏引擎制作完成,需要用Vive或者Oculus等较高端头显设备观看,每台电脑控制一台头显设备,所以每次只能有一名观众在线观影。

  VR剧场的影片则由CG制作或者实拍完成,可以使用手机配合Gear头显的方式观看,一台平板就能操控多台手机,所以同时能允许多人在线观影。

  不论是单人观看还是多人观看的方式,都需要提前预约。对于一部时长20分钟的影片而言,每小时只放映两次。VR岛从上午十点开放到晚间十点,再扣除吃饭时间,一天理论上仅能放映20场。

  这么算来,预约VR电影应该很难吧?一开始并不是。

  VR小岛8月31日正式开放,我8月30日预约时,几乎所有场次都无人问津,于是顺利约了12部影片。更加幸运的是,我随手预约的第二部影片《爱丽丝:VR剧》竟然是本届VR影展最大热门。第一天仅有40人关心这部影片,而口碑传出去后,《爱丽丝》就再也预约不上了。想观影的观众只能每天早早上岛,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等待名单”,如果预约的观众没到,就有可能获得观影机会。

  9月4日,《爱丽丝》的“等待名单”上的名字高达107人;9月5日,人数飙升到150人。在小岛即将关闭的最后两小时,仍有大批观众守在《爱丽丝》的门口,期待着最后一丝观影的机会,其中就包括带着作品《窗》来参赛的中国导演邵晴。

  当天我也把自己的名字写上了“等待名单”,甚至排在前五的位置,但仍然是等了一天也没有空位。想看《爱丽丝》?和150人打一架也没有机会呀。

  除了最热门的《爱丽丝》,其他口碑佳作也都出现了预约爆满,“等待名单”上人数超过60人的火爆。等待装置作品《La Camera Insabbiata》时,尽管预约的观众没到,但遭遇了电影节领导插队;等待一部口碑一般的电影《Melita》时,我从上午十点开始,每到半点都去询问前台小姐姐有没有空位,最初还对话两句,之后就发展成默契的眼神交流,最终在下午四点半才看到一个肯定的眼神。

  尽管VR观影如此难约如此难等,我还是成功看完了本届VR影展的所有影片。也见证了VR影展从第一天的乏人问津,到最后一天的痴心等待。

  恭喜威尼斯电影节,这第一届的VR影展可谓打响头炮了。

  能吃能闻能对话 大热VR到底好在哪?

  所以,本届VR影展究竟有什么亮点,吸引大家特意上岛排队观影?

  作为为数不多欣赏过《爱丽丝》的观众,先为大家剧透这部本届影展最热门的参赛作品。

  整件装置是一个小屋,一个小哥一边领我进门一边不停催促着:“快点快点,我们迟到了!”我内心OS:我明明早到了,一点没晚呀,其他VR影片的工作人员都不催我呢!

  进入小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狭窄的通道,矮桌上有王后的雕像,在这里把随身物品放下后,掀开帘子进入旁边的另一个通道,地上有散落的扑克牌,在这里带上VR头显后,再掀开帘子,我就被刚才那个小哥推入了爱丽丝漫游的仙境。

  带上VR头显,我在这个完全虚拟的空间里依然能看到自己的手,可以用手打开盒子,把盒子里的虚拟扑克牌扔在地上。然后,那只兔子出现了!

  兔子小哥噼里啪啦说了一大段英文,最后还带了一句“How are you?(你好吗)”我没有回答,兔子小哥吐槽:“爱丽丝,你今天好安静啊。”我心想,你一个NPC,现在播放的是录好的台词吧,我如果回答你的问题多傻啊,必须高冷,矜持!

  刚下定决心继续不说话,我的裙子就被撩了一下,兔子小哥说:“爱丽丝,你今天穿的什么呀,你为什么穿成这个样子!”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一个真人交互的作品,突然想起带我进屋的那个小哥也嘱咐过我:“要把自己当做四岁的孩子保持好奇心,要听要问。”只是因为第一次看这样的VR,刚开始难免懵了。

  接着,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对付这个兔子小哥了,不仅要抵抗他的毒舌,而且每一句台词都要用心听。兔子小哥曾让我跟着他念了四句菜谱,我像模像样地模仿了他的口音,然而内容却完全没有过脑子!读完一遍才知道这四句要背下来,于是兔子哥只能崩溃地又教了我一遍。

  再然后,那颗著名的鸡蛋来了,被他一顿吐槽后,他就摔在了碗里,我摸了摸,一块橡胶做的碎蛋,手感很不错。抽水烟的毛毛虫也出现了,空气中有很好闻的味道,毛毛虫要求我唱歌,唱了两句嫌短,唱完整了又被吐槽“又臭又长”。

  在毛毛虫面前背完那四句菜谱后,他让我吃掉碗里的东西,就能把王冠给我。我在黑暗中摸到一个东西,假装吃掉,毛毛虫命令我:“要真的吃啊!”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怎么能乱吃呢?我一边想着一边用手捏碎了那个东西,透过头显的缝隙偷偷看,原来是糖做的蘑菇,放心地吃掉了,非常美味!

  王冠出现了,跑来跑去也抓不到,最后一次抓王冠时,整个世界消失了。最初领我进屋的小哥一边拿掉我的头显一边说:“爱丽丝,快醒醒!”我问他,刚刚的味道很好闻呀,是什么呢?小哥不答:“你的梦,我怎么知道。我们快走。”

  这时我意识到这个小哥其实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人员,从进屋的一刻被他催促,其实也是故事的一部分。这个小屋就是爱丽丝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技术,没有VR,就是你的梦。

  装置作品受欢迎 VR电影是什么值得思考

  除了《爱丽丝》,另一部装置作品《Draw Me Close:A Memoir》同样主打真人交互,在一个黑白简笔画的世界里,我和演员一起画画,躺在床上听她讲故事。对于这两个封闭的装置小屋,我进入前完全不知道里面是怎样的场景,有几个演员,所以有一种未知的奇妙感,但也被突然出现的演员而吓到,一度逗乐了她。

  本届影展共有三部需要演员参与的装置作品,除了以上两部,还有一部丹麦的作品《Separate Silence》,讲述姐弟两人躺在病床上,被黑色魔鬼附体,弟弟为姐姐牺牲的故事。因为采取了开放的空间,观众能在影片开始前看到病床这个元素,也看到演员,这使得表演开始后的摸手、摸脸、捂胸口等触碰显得没有那么可怕。

  此片最大的亮点是能让两个观众同时观影,分别扮演弟弟和姐姐的角色,所以两段影片的人称完全相反,最后的结局也略有不同。导演David介绍,他的创作理念是希望观众体验后,还能继续互动,聊一聊对方的故事。我预约了两次,分别体验了姐弟俩的故事,有一场戏是姐姐喝咖啡弟弟喝啤酒,睡在姐姐的床上时我闻到淡淡的咖啡味,而睡在弟弟的床上时又有浓浓的啤酒味。

  这个作品非常注重嗅觉和触觉的使用。除了咖啡味啤酒味之外,还用蜡烛的焦味模拟魔鬼逼近的气味。场景移到户外时,演员会用枕头扇风。故事说到病床上的人深度昏迷喘不过气时,演员就隔着一个硬枕头捂我的胸口。体验姐姐的时候我觉得尚能喘气,而体验弟弟的时候演员捂得那个用力啊!我真觉得自己像戏里的人快要死了。

  导演David每天都在现场,他介绍,丹麦的VR产业投资环境并不算好,团队里面的很多人都是免费工作,此片是在手机上用Gear播放的,因为制作成本更低。这也是本届影展除了VR剧场部分,唯一一部用手机播放的作品。但凭借多感官的优质体验,仍然大受欢迎。

  除了三部真人交互作品,还有三部作品需要使用手柄。《Rebel Queen》需要观众用手柄扫除影片里的沙子,挖出埃及的Rebel Queen和她的古埃及王国,甚至还要和剧中人一起跳舞。《La Camera Insabbiata》是使用手柄在导演创作的十个小屋中自由飞行和玩耍,比如在“云之屋”中可以用手柄控制云的流动,在“画画小屋”中可以用手柄任意绘画,在“音之屋”中可以说话唱歌获得好看的声音图形。《Snatch》则是用手柄开密码箱。

  有真人表演的三件作品更像私人小剧场,而使用手柄的三个作品又更像游戏。这六件作品进入VR竞赛单元,体现了威尼斯电影节对各种VR影片形式的包容,也是一种对VR电影边界的探索。

  如果用传统电影的定义和范畴来看,这六部作品或许都不能称之为“电影”。然而VR电影究竟是什么呢?显然业界也在寻找答案。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观点或许也是一种参考,他认为VR电影并不是电影的一个类别,而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平行的门类发展。

  VR影片突破性创意匮乏 实拍VR技术瓶颈导致“工伤”

  在高互动的VR作品之外,本届影展也有很多更像“电影”的VR电影,四部入围的华语片都是此类型。此范畴内最令人惊艳的影片是《Dear Angelica》,这也是圈内公认的经典之作,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世界从我身边生长出来的感觉。

《Dear Angelica》剧照《Dear Angelica》剧照

  VR导演黄七阳曾为此片写下了题为《如果这是我的作品,我会死而无憾》的影评,他认为此片以VR形式借鉴、扩充,并致敬了电影艺术。主人公头脑中的四场梦境,恰恰对应着四种大众熟知的电影类型:奇幻、公路、超级英雄、科幻。

  这部由Oculus的顶级团队打造的影片,甚至开发出了一种绘图工具Quill。《拾梦老人》的导演米粒说,就像《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促成了photoshop的诞生,《Dear Angelica》的创举就在于开发了VR领域的绘图工具。

  然而可惜的是,《Dear Angelica》是一部仅来威尼斯展映的旧作了。因为团队顶级,作品烧钱,后期也没有变现方式,Oculus的这个创作团队已经解散。

  本届VR影展的新作品,并没有如《Dear Angelica》一般完全打开想象力、有开创性意义的新作品。参赛的内地VR团队的小伙伴也表示,在威尼斯并没有看到足够惊艳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大家都夸奖有新意的是《Dispatch》,一部使用点线塑造人物的警匪片。

  很多人在讨论中国VR时,会不自觉地认为中国VR发展不如国外,但从本届影展的作品看来,我认为中国的几部作品从故事到制作,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参赛影片逊色。

  参赛的22部作品中,有11部选择了全动画的方式制作,有几部选用了真人实拍+动画的方式,而纯真人实拍的作品极少。VR剧场里的绝大部分影片都有真人实拍元素,连续在VR剧场里观看一个小时后,我受到了极大的生理伤害:头疼,休息几个小时仍不见好转。这也是不少小伙伴共有的感觉。而观看一部内容是高速运动的5分钟短片后,一位小伙伴甚至吐了。

  在VR世界里,当观众跟随角色高速或者长时间移动时,很容易出现头疼的感觉,在传统电影里能让观众看嗨的追车场面,放在VR里就是灾难。《窗》的导演邵晴介绍,用CG做移动镜头,可以反复调试速度和稳定性,以获得舒服的观影体验,但在真人实拍中,这两点都很难实现。

  此外,真人实拍VR目前还有许多技术不成熟之处,都造成了影片质感下降,观影体验不佳。包括画面极度不清晰,以及拼缝问题。如今的VR全景画面是靠多个镜头拍摄加后期缝合而成,在不少实拍影片中都出现了拼缝明显、墙壁扭曲、地面凹陷等一眼就能发现的技术bug。

  CG制作的VR需要继续突破想象力极限,真人实拍的VR要解决技术瓶颈。

  VR任重而道远,但这艘小船已经起航。

  (杨晋亚/文)

(责编:隐)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