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学术研讨会:突破了主旋律宣教片框架

《十八洞村》学术研讨会:突破了主旋律宣教片框架
2017年10月11日 00:22 新浪娱乐

研讨会上,学者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该片在类型框架内的突破,以及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十八洞村》海报 《十八洞村》海报

  新浪娱乐讯 10月10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承办的电影《十八洞村》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主持,路海波、钟进文、胡智锋、索亚斌、左衡等电影学者分别进行了发言。

  《十八洞村》是一部农村题材主旋律电影,研讨会上,学者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该片在类型框架内的突破,以及艺术手法上的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并非只存在于学术讨论范畴,接下来还将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华夏电影作为发行营销方向全国院线发出倡议书,倡议每天每家影院排映2场,并保持长线放映,并结合校园院线、全国艺术影院联盟等拓展发行渠道,这对于艺术片发行来说将是一次新的尝试。

  《十八洞村》由王学圻[微博]、陈瑾主演,定于10月13日公映。

  会上,李国奇副局长首先介绍了《十八洞村》这部影片的创作背景:精准扶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重点关注的一项任务,作为迎接十九大的重点作品,《十八洞村》以“扶贫”为题材是较为合适的。而十八洞村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影片也将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编剧兼导演苗月三易其稿,最后才确定了故事框架,开机后的四个月时间里,整个剧组全部进驻到十八洞村这个山村里,拍完之后又进行过多次修改完善。10月9日,该片在政协礼堂举行了首映式,获得了广电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13日起将在全国上映。

  接下来,众学者依次发言,表达了对该片的一些看法和评价。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发言道,《十八洞村》是一部用很高的艺术标准、艺术要求和组织了最强的艺术主创的阵容的影片,完全打破了为某项现行政策进行宣传的一类主旋律电影的框架。路海波认为该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这是一部完全摈弃了政治说教的个性化的影片;二,没有回避现实的矛盾与困境;三,用心原创。

  《文艺报》艺术版副主编高小立认为,我们国家的电影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有将近20年的时间,电影的中心是在农村,比如从《黄土地》到《红高粱》、《天狗》、《喜临门》等,但新世纪以后,农村电影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衰落了,从质量到数量都弱下来,而且电影中心已经从农村转向都市。但是农村,包括城市里的农民工仍然有观看农村题材影片的需求,而且农村题材影片应当不仅是拍给农村观众看的。“我们在表现农民、表现三农,表现农村的题材中,现在很少能写出有尊严、有人格精神的形象。但是我们能够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农民的尊严和高尚,看到农民的坚韧和进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表示,《十八洞村》是一部宣教片,但宣教片不见得一定是枯燥的、乏味的、概念化的,而是也可以产生审美的艺术价值。《十八洞村》是中国电影史在宣教片艺术化处理、艺术化创新、艺术化探索方面创造新经验的一个重量创作收获。它为我们提供的经验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接地气,第二正能量,第三艺术化。

  王海洲教授也谈了自己的三点想法:第一,这部影片承继了中国农村的传统,面对着新的时代、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理念;第二,影片在塑造人物方面也有新的特点,将扶贫干部还原为普通人;第三,影片风格饱含诗意,他比喻道:“看了很多好莱坞的片子以后,特别愿意看一些农村的片子,它自然清新,就像吃完大鱼大肉一样特别想喝一碗小米粥,特别舒服。”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指出,片中的表现对象是一个丰衣足食的“贫困户”,与以往扶贫题材影片中的都不一样,带出了中国农村发展一些新的变化。影片以地名为片名,相比以人名为片名的作品在创作上要更自由一些。索亚斌还认为,片中的农村作为一个心灵依托的世外桃源和精神退路,是带着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辨去探讨的,整个电影的情节展开过程、回归田园的过程是一种观念的开拓和心灵的回归相互交织的过程,对传统的东西既有继承,同时也有反思和批判。

  最后,孙向辉馆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在她看来,电影还是要服务于大时代,像今年的《红海行动》《战狼2》《空天猎》《建军大业》等片都反映了时代精神。“我们要促进电影在现实主义题材上要大胆的开拓,因为现实题材还是有非常丰富的素材可以挖掘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且要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孙向辉表示。

  (何小沁/文)

(责编:罗罗)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