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哥》:以南派电影美学风格塑造全新英模形象

《南哥》:以南派电影美学风格塑造全新英模形象
2017年10月19日 17:41 新浪娱乐
《南哥》 《南哥》

  以南派电影美学风格塑造全新的英模形象

  ——评电影《南哥》的宏观创新思路

  祁海

  《中国电影报》2017年10月18日发表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各方水土孕育的文艺作品也各呈异彩。

  广东人生活在开放地区,敢为人先,乐观,务实,精细,善谋。广东电影人也具有这种个性,他们拍电影敢于创新,讲究谋略,不求虚名,力求观众爱看。因此,真正的南派风格电影,并不是只看故事、人物、环境有无贴广东标签,而要看影片内容能否体现广东人特有的个性,或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否体现广东电影人特有的创作个性。

  广东籍导演郑华拉我去看他刚拍竣的电影《南哥》,描写广州一位下乡扶贫干部郭建南倒在扶贫岗位上的先进事迹。这类题材还能跳得出电影《焦裕禄》的老模式?我有疑惑。谁知一看,大为惊喜!

  这部由广东电影制作团队拍摄的广东英模题材电影,和北方风格的《焦裕禄》果然大不一样!《南哥》的思想观念、艺术观念都大胆破格,体现了广东人和广东电影人特有的个性,该片没有生硬的政治色彩,创造出一种特别清新的南派风格美,因而更深刻,更感人。

  写扶贫肯定要写艰苦奋斗,《南哥》没有回避矛盾,描写主人公郭建南来到粤西穷乡僻壤,此地台风过后满目疮痍,许多村民还住在泥砖危房,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留守的是老人和半失学儿童,孤寡五保户哑姑实在太穷,设路障强迫过路人留下“买路钱”。郑村长和村民们都不相信勤劳能致富,只会等政府发救济款……

  但是,反映艰苦生活又容易枯燥乏味。那末,描写下乡扶贫的电影如何吸引广大观众?广东电影人通过《南哥》进行一次勇敢的探索,再展“南派电影美学”的优势。

  法宝一:体现一种“接地气”的内在美

  该片的片名就独具一格,不是英模题材电影常用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而叫《南哥》,给人一种很平和亲切的感觉,弱化政治宣教色彩,缩短了英模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近年来,贪婪、冷漠、消极、懒惰等社会病毒有蔓延之势,人们呼唤善良,呼唤友爱,呼唤进取!影片描写南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办实事,不是展览一般的好人好事,而是经过提炼,上升到人生和人性的高度,顺应了当下观众的社会心理。

  当今社会问题很多,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观众都很关注,想学几招。广东人善于巧干,南哥是老广,他与许多英模的区别,是不沉重,很开朗。南哥也不怕吃苦,他住在雨水漏得像水帘洞的破屋里铺开壮丽蓝图,他为了开一张可帮助村民卖家禽的证明,在防疫站不吃不睡等了一天一夜……但是,影片更多的篇幅,是突出他的热情乐观,足智多谋。如他施妙计让养蚝大户刘老板与郑村长放下昔日仇怨联手经营;他教哑姑让鹅群多听优美音乐长得快,筹集自来水工程款也自有办法……这类智取巧干思路,对从事任何职业的观众都有启迪,有实用价值。智慧美也成为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模电影中不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描写下乡扶贫的电影,还描写南哥帮助一位城市失足青年再就业开书报摊,这是否离题?不,这是编剧的画龙点睛之笔,体现出南哥帮助农民,不是为了完成下乡扶贫任务好交差,而是出于人的善良本性,他关爱所有的人,是一种超越城乡界限的人间大爱,因而增加了影片的深度。这位书报贩在新出的报纸上得知南哥病逝,立即给市民免费送报纸,哭着喊着“今天的报纸不收钱!今天的报纸不收钱!”城市观众也被深深打动。谁不希望自己的身边也有一位这样热心肠的邻家大哥!

  先进人物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南哥是“暖男”,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这也是一种人性美。在遥远的山乡,他约好每天晚上10点与妻子、女儿通电话,对着手机吹口琴直播,他在电话里就可以听出女儿感冒了。宁静的夜,他思念远方的亲人,仿佛看见妻子和女儿都来了,美丽的月夜碧潭畔,一家人温馨团聚……

  许多英模电影描写英模只能为别人的幸福去牺牲奉献,英模自身并不幸福,只有苦,没有乐。老是这么拍,就有副作用,许多观众望而生畏,不敢学英雄。《南哥》突破了这种旧观念。

  南哥扶贫肯定要吃苦,除了劳累,还无法照顾病退的妻子和参加高考的女儿,因没有时间参加职称考试难以晋升,他还要受许多气,如他如实指出上级要建大厂房的扶贫计划不切实际,为此得罪许多人;他代收公益赞助款,竟被人举报受贿,要接受调查……

  但是,南哥扶贫不是只有苦,他个人也大有收获。当他见到一个个扶贫难关被自己攻克,顿生自豪感,平日的忧烦和心理不平衡霎时消散,一身轻松。他悟出追求人生快乐的途径其实很多,就再也不会为职称之类的名利而纠结。他在扶贫工作中打了胜仗,会得意洋洋大吹口琴。这就是成就感,一种很难得的快感。我本人对此深有体会,我从事电影营销策划工作,若求名利远不如导演和明星,但我看到自己推介的许多国产小片的票房收入竟超过美国大片,颇有成就感,身心愉快健康,年近七旬也没几根白头发。许多人很有钱很悠闲,但一辈子未有一件可让自己引以为荣的成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南哥》告诉人们:为大众造福与获取个人幸福并不矛盾,帮别人也是帮自己。这一人生哲理既深刻又合情理,该片就超越了一般扶贫题材电影。

  法宝二:创造一种具有电影特质的形式美

  电影是综合艺术,应善于借助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为我所用。许多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的英模题材电影,混同于新闻报道,平铺直叙,以“追求纪实风格”为借口,为艺术手段贫乏单调开脱。

  《南哥》也取材于真人真事,但导演郑华、潘钧、王俊翔很注重影片的艺术性和可看性。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前提下,该片导演总体构思充分展开艺术想象力,博采纪实、影戏、影像(造型)三大电影美学流派之长熔于一炉、其综合艺术表现手段之丰富,在英模题材电影中极为罕见。

  首先,该片重视戏剧性,情节和细节很有戏,悬念、谐趣、抒情等手段交替使用,演员的表演更有创造性。

  著名演员孙洪涛是话剧演员出身,但他扮演南哥,动作、眼神、表情、对白毫无夸张的舞台腔,创造了一种不带表演痕迹的表演,总体风格是朴实、平和、自然,很生活化,他也有一段激情澎湃的台词——向哑姑倾吐心里话,但不显夸张,因为与聋哑人说话就得用大嗓门。独白可与哑剧互相配合交融,表演之创新!可以说,无论外形、气质、演技,南哥的扮演者非孙洪涛莫属。在“可亲”方面,孙洪涛的表演超越了多数英模题材电影。

  这部描写英模不幸逝世的电影,竟大胆设计了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二号人物——哑姑。这一角色若不是聋哑人,就很一般化。哑姑的扮演者是多次获表演大奖的艾丽娅,这次表演无对白,主要靠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十分准确生动。就连英模逝世的悲情大波澜,也由喜剧表演带出来。南哥在睡梦中平静地去世,哑姑如常来送早餐,以为南哥没睡醒,就搞笑地逗他,帮他接手机,后来发现不对头,立即惊恐大呼,发疯似的冲出去敲锣喊人!有的影片也拍过英模在睡梦中去世,但一般化。俗语说:要想甜加点盐,《南哥》用大喜变大悲的表演,使英模逝世的戏别具一格,悲剧效果反而更强烈!

  《南哥》在艺术上的另一个创新亮点,是声画造型的设计。

  视听冲击力,是电影的强项。一部电影如没有声画造型的形式美,等于资源闲置,岂不可惜?《南哥》既要真实反映贫困的乡村生活,声画造型又力求富有美感,这是一对矛盾,能两全其美吗?能!

  《南哥》展现的山乡最初很落后,农民的生活环境当然不漂亮。但创作人员设法挖掘出可展现画面美的元素。如: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美丽的。农民脱贫致富之后,生活环境也变得很美。南哥的家在广州,可带出富有现代美的大都市壮丽风光。

  于是,观众可饱览一个个美如MV的画面:空中航拍的苍翠山林清净山涧,彩霞初现的宁静村庄,丰收稻田如铺开金黄色地毯,萤火虫在月夜碧潭漫天飞舞,落日辉映的巍峨大厦建筑群流光溢彩,广州居民在西关清雅庭园吟唱粤曲……

  该片的人物摄影也颇有特色。南哥的许多镜头借鉴了肖像摄影和雕塑艺术,利用光效、焦距景深的变化,把人物拍得很美,富有雕塑感。影片用逆光拍摄哑姑欣赏毛茸茸的小鹅群,人的喜悦之情和小动物的可爱,十分逼真漂亮,体现一种劳动美。

  该片的“声”,也精心设计,巧用吟唱、朗诵,增强诗情画意。主题歌是男声独唱,旋律优美,构思别致,先用一把口琴引出低吟开唱:“晚风吹,青山睡……”,伴随雄壮交响乐齐起逐渐高亢:“往前飞呀勇敢地飞,有你陪伴不会累……,最后一句“无怨无悔”又是轻声。这种大落大起再大落的高低音起伏变化,颇有“倾诉心声”之亲切感,与剧中人物的心理节奏很吻合,是真正为影片服务的电影歌曲,而非晚会的演唱。乡村学童齐声朗诵:“白发的婆婆叫你南哥,牙牙学语的孩子叫你南哥……”,朗朗之声格外清纯,比大人的语言更有震撼力!

  以上艺术构思,如诗如画,生动活泼,使这部主旋律电影跳出生硬说教的俗套,艺术含量极高。

  许多电影的艺术创新,都是某些局部细节的微观创新,而《南哥》则敢于在风格样式方面独树一帜,这是宏观创新。如果说电影《焦裕禄》是白描式的报告文学风格,《南哥》则是既真实又优美浪漫的诗化散文风格,在纪实性英模题材电影中是一大突破!

(责编:YY)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