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两部引发社会普遍反响的《盲井》、《盲山》之后,此次李杨携新片《盲·道》归来。
新浪娱乐讯 日前,由旗帜(上海)数字传媒、北京鲲鹏星云文化及北京小马奔腾联合出品,由著名导演李杨执导的电影《盲·道》爆出首款海报,并宣布定档2月2日国内上映。继前两部引发社会普遍反响的《盲井》、《盲山》之后,此次李杨携新片《盲·道》归来,已是砥砺十年,才有此收官“盲系列”的力作。
电影《盲·道》聚焦底层乞讨儿童,讲述了一个落魄摇滚大叔与流浪失明女童的冒险与救赎的故事。本片中,李杨导演首次尝试自导自演,并成功塑造了片中的“落魄大叔”赵亮一角。从官方发布的海报看,作为主人公的盲女晶晶双膝跪倒,面前是乞讨用的破旧瓷缸和盲杖。画面有意只保留了晶晶的下半张脸,反而让主人公有了一种更广义的流浪儿童群像的代表意义。
下井翻山再上道 剑客李杨的三次亮剑
打开李杨导演的微博,赫然在目的是“剑客李杨”这个导演自选的称谓。所谓剑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面对强大对手,即使不敌,也要毅然亮剑”。李杨的对手,是社会底层群体的现实困境。譬如前作《盲井》、《盲山》两部影片,都是聚焦底层的现实主义作品:《盲井》根据真实的黑煤窑伪造矿难、杀人诈保案改编,并写实地记录了煤矿业底层工人的生存现状;而《盲山》依旧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女大学生被贩卖至山区、惨遭强暴的故事,这在当时一度引爆社会舆论。时至今日,买卖妇女的案件在中国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仍时有发生。
因为真实,所以震撼。《盲井》最终收获了5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并助力当时年仅19岁的王宝强一举夺得当年金马奖最佳新人奖,后因种种原因无缘内地。而四年后的《盲山》则入围了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成功为主演黄璐开启了文艺女王之路。此次李杨导演睽违十年,终携《盲·道》回归“盲系列”。其间辛酸不言自明,《盲·道》因题材原因,只剧本审查阶段就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修改。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李杨关注底层的初心,继矿工生存与拐卖妇女之后,《盲·道》将镜头转向因人口拐卖与民工潮而产生的百万流浪乞讨儿童。电影人要不忘初心,李杨坦言:“接下来可能会拍商业片,但我拍摄的电影永远都会关注底层,关注小人物,关注弱势群体。”
失明被卖又乞讨 流浪儿童的首次发声
如果说《盲井》讲述了底层男性的悲歌;《盲山》描摹了弱势妇女的困境,那么《盲·道》所要讲的就是“弱者中的更弱者”——社会流浪儿童。
据民政部估计,全国流浪乞讨儿童数量在100万-150万左右。在一些乡村地区,买卖儿童几近市场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黑色利益链。《盲·道》的女主晶晶即是这百万孩童中的一员。从概念海报中可以看到:衣衫褴褛的晶晶跪地乞讨,正如我们上下班经常会在地铁站里遇到的那个群体。可是她为什么会流浪?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暂时不得而知。流浪儿童的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是如此遥远,而李杨有感于此,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关于留守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的报道,并亲自走访救助站和福利院寻找第一手的资料,最终完成了电影《盲·道》的剧本。
小片子有大能量 关注引发更强行动力
“不要因为电影小,就轻视了它的力量。”这句李杨导演对《盲山》的评价,也同样适用于其它电影。在他看来,一部电影成就的大小,不仅仅看它的票房,还要看它是否引发大众的思考。李杨14年间只拍了三部电影作品,但“盲”字一脉相承,是讲人心灵中的盲点,李杨自己曾言“视而不见即为盲”。而能将这些“视而不见的现实”搬上大银幕,则是李杨拍盲系列电影最大的意义。
李杨导演的“盲”系列电影脱胎于现实并反哺于现实,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盲井》成为了伪造矿难杀人诈保案的代名词,推动了社会对矿工生存现状的关注;《盲山》则是女大学生毕业后必看的电影,提醒她们时刻注意个人安全;而到了电影《盲·道》,导演李杨与出品方旗帜传媒将会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弱势群体。据悉,他们将会联合华扬联众公益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发起一系列公益活动,推动社会对盲人儿童、流浪儿童的更多关注。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