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五元风暴”热门人物赵国庆透露降价始末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19日10:49 中国青年报
去年首先在成都掀起电影票降价“完美风暴”的赵国庆,在全国电影市场成了名人。近段时间,美国《时代》周刊又在2001年第一期上刊登了介绍他的文章,这更使得赵国庆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
2月17日,本报记者好不容易“堵住”了这个以市政协常委身份参加成都政协会议的光头大胡子。
“没想到我两年前提交的政协议案实施后,竟会在全国刮起电影市场的价格风暴。这场价格风暴终将证明,电影是大众的艺术,电影还是有魅力的!”赵国庆深有感触地说。
大胆敢干是赵国庆的特点。1988年,就在全国电影票价普遍在0.25元时,赵国庆却装修影院,把票价提高到2.50元,并设置了小厅。赵国庆这一举动招来许多非议,但结果却表明,一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观众对此非常欢迎。
此后,各家影院竞相攀比装修,电影票价也一个劲地往上蹿。为了看一场电影,月均收入仅600元的成都市民要花去收入的1/20。成都电影票价居高不下,把大部分想看电影的人拦在了门外,许多影院因此出现“个人专场”、“无人专场”,以致倒闭。
看到这种情景,赵国庆心里十分着急。他在1998年的成都市政协会上提出了在成都电影市场实行低价位消费的方案,并提交到全国政协会上,广电总局迅速做了答复。可由于种种原因,电影票降价方案一直未能实施。据说,要想降价,影业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的影院、片源,还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于是,1998年峨眉影业公司刚组建时,赵国庆就出任负责人,开始酝酿“降价风暴”。
2000年10月18日,赵国庆像上次决定电影票涨价时一样,又一次剃了个光头———这已成了他每次要作出重大决定时的习惯。他终于决定,把11月3日作为降价的第一天,因为每年的7月至9月是暑期大片展,10月是国产优秀影片展,12月又是贺岁片展,而11月1日开始上演美国大片《完美风暴》,正是他掀起价格“完美风暴”的最佳时间。
而在此之前,他却有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不知道电影对老百姓还有没有吸引力,也不知道同行会不会怪罪他扰乱行规。
降价的结果证明,赵国庆又一次作出了明智的抉择。2000年11月1日和11月2日,票价在15元时,成都各影院票房仅为1.8万元和1.7万元;而11月3日票价降到5元后,票房达到了5万元,11月4日票房甚至达到10万元,这是近年来少见的。
全国各地影院纷纷效仿成都的做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在《都是电影票惹的祸》里这样描述了当时的景象:“一波又一波的降价使更多的中国观众从电视机前回到电影院。”这篇专访赵国庆的文章说,“过去多为情侣看的影院出现了大学生”、“观众们高兴地说,只要降价,还会多来看电影”。
面对《时代》周刊的评价,赵国庆显得十分低调。他说,北京和上海的电影票价还没降下来,那里的老百姓还是看不起昂贵的电影,“我将会在2月22日到上海去论战”。
临行前,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孙家源送给赵国庆一张漫画。光头大胡子的赵国庆被画成了鲁智深,手挥禅杖斩断了百姓通往影院的大锁。(陆锦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