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西方在这里相遇--电影《刮痧》拍摄手记(图)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3月04日17:08 北京晚报
我要到美国去拍一部电影。郑晓龙平淡地对他身边的朋友们说:是关于中美文化的。身边的人们丝毫没有惊讶的神色。他们都知道他的业绩和能力。从6年前一手打造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的大红大紫,到这些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成百上千部脍炙人口的影视精品,人们准备接受任何郑晓龙创造奇迹的野心。这个奇迹就是我们正在上映的电影《刮痧》。
再到美国拍片去
《刮痧》这部电影的故事前前后后在郑晓龙的心中酝酿了4年。自从《北京人在纽约》一炮打红后,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北京人在纽约》主要表现的是新一代移民刚到美国时的生存艰难,讲得是如何在物质上立脚,但缺乏对不同文化碰撞的深刻剖析和描述。而文化恰恰是精神立足的基点。对移民题材的作品来讲,第一类的故事比第二类的故事要容易得多,也要简单和肤浅得多。郑晓龙思索着各类文化的排斥和兼容的现象,思索着不同文化之间所需要的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感到这个题材里面有无穷的文学表现魅力。
在美方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在中国的电影圈里人们见面还在大谈艺术的时候,美国人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们之所以围着你打转转,是因为他们闻见了钱的味道。
你想和美国的电影业搀和吗?你想在这个圈子里试试拳脚吗?入门学费或多或少是要交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
电影《刮痧》剧组在美国安营扎寨。主要演员有香港影帝梁家辉,内地影后蒋雯丽,东京电影节影帝朱旭,阵容实在可点可圈。这个戏是围绕着一个孩子做文章的。这小孩儿应该在哪儿找呢?
后来剧组打听到圣路易斯一共设有3所中文学校,由于需要保证孩子们的规定学习内容,周末选演员不能占用他们的上课时间。这样,剧组只好在中文学校下课之后,家长接子女回家之前的间歇,见缝插针地行动。
孩子们的试镜过半,虽然每个人的英语和美国总统一样精粹,但在外形和表演上,没有一个是众望所归。这时,屋外有人敲门。开门后,看见一对高个儿夫妇带着一个男孩儿。“我叫朱一民。我的儿子叫朱小潜,今年五岁。”当父亲的自我介绍着说:“听说你们需要小演员。你们看,能不能让我儿子也试试。”
众人朝那个突然冒出来的孩子望去,不由脸上全有了笑的模样。朱小潜进入剧组了。他很快和朱旭爷爷、梁家辉爸爸及蒋雯丽妈妈建立了深厚感情。在拍片现场,他是个从不喊苦叫累,台词绝不出错的优秀演员。
血浓于水
《刮痧》剧组决定到圣路易斯拍片之后,首先遇到的是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曾经估计到后援的困难。不仅仅是演员、摄影用灯、“大炮”、航拍飞机、特技替身等等都要从芝加哥、纽约、洛杉矶调动,要额外花一大笔钱。工会要求摄制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有全天候的咖啡饮料糕点水果的服务,顿顿饭都由美国的专门供餐公司包饭,只在一眨眼的工夫,我们就发现实际制片费用一下比预算涨出四分之一都不止。
为此华人协会组织了一次全体大会,当场签名组成了一支有详细时间表的义务后援大军。名单上有教授,有科学家,有医生,有工程师,有公司老板,有律师,还有音乐家和画家。他们都曾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他们有读过北大、清华、复旦的。有家在东北、华北和华南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义务排班。他们说他们可以当司机、当场工、当翻译、当秘书、当打字员,来补充剧组各个部门本来需要用钱才能补充的人员。他们从家里搬来了配置顶尖的电脑作为制片部门的办公所需。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充当随时候场的免费的群众演员(在圣路易斯,一个群众演员的价格是20元至100元不等)。他们把自己的豪华新居贡献出来当拍摄场景。
剧组被自己同胞的诚意深深打动了,他们觉得光说一个“感谢”是远远不够的。(任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