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对中医热情颇高 本报实习记者王旭、陈澍祎、通讯员李学燕报道 前不久放映的《刮痧》犹如一阵旋风,让外国人对中国中医药学充满好奇。近日,外国游客的日程安排里也增添了一个新项目:去中国的医疗机构参观并亲身体验。
昨天,北京中医医院负责接待的同志都快忙不过来了。上午,接待了法国旅游团一行92人,下午丹麦旅游团6人。在本周短短的5天里,他们已经接待了6批来自欧洲、北美洲的旅游团,这还不包括本周开办的两期有55名学员参加的日本早稻田及日本四国医疗专科学校学生参与的中医研修班。据专门接待外宾门诊的张彩珍介绍,来中医医院参观的有外国元首、政府代表团、学术交流团,更多的是外国民间旅游者,一到旅游旺季,天天都有接待任务,而且,几乎所有外宾都会被古老又神奇的中医迷住。他们看了针灸、刮痧,又看拔罐、推拿,还要亲手摸摸草根、树皮、尝尝山药、枸杞,然后躺在床上说:“大夫,您也给我按摩按摩足底。”记者看到,一位患了颈椎病的法国客人,大夫给他按摩后,他频频点头,连声说OK!
但是,记者也了解到,中医药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处境还极为严峻。目前,世界草药产品销售额已高达120亿美元,其中欧洲居首位,约为60亿美元,我国年出口额仅为6亿多美元,只占国际植物药份额的3%。
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孟庆云研究员分析认为,中医药出口额少,主要是因为中国出口的多是原料药,相当于初级产品,而国外一个品种经过研究后,可能就发展成了治肝炎、神经衰弱、消化病的多个分支。而且国外通过与基因、嫁接等现代科学技术,把银杏等品种的成长期从几十年缩短至一年。谈到应对措施,孟教授说,中医药的深入研制、开发已列入了国家863计划,从对原产地的保护、药材的科学种植、抬高制药厂的“门槛”,到研制高级新药,我国正在加强整个体系的建设。对中国中医药未来,孟教授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