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摘得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金像,但《卧虎藏龙》依然让无数华人自豪。在刚刚落幕的第7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这部华语电影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部获得“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片;10项奥斯卡提名乃华语电影“征战”奥斯卡历年来的最高纪录;而影片的摄影指导鲍德熹,则是有史以来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第一位华人。
指着手中梦寐以求的金像,鲍德熹诙谐地说:“我可真是‘饿虎藏龙’啊!”……
鲍德熹是“半路出家”的摄影师。
10多岁时被父亲送往内地念书,25岁大学毕业回香港,毕业后的最初两年在银行工作———在他人生的前半程中,丝毫没有摄影的痕迹。
他很早就与电影结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仅是个“发烧友”。鲍德熹从小酷爱看电影,曾在一年内不厌其烦地连看200部电影。渐渐地,他不满足于仅仅做电影的看客,也不堪忍受银行工作的枯燥。他试着扛起了摄影机……家人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伸出了有力的援手。怀揣着父母的退休金,鲍德熹踏上美国的国土。在这个“电影之乡”,他刻苦修读了全套的电影课程,接受好莱坞的艺术熏陶。
学成归来之后,鲍德熹的处女作《爵士驾到》票房凄惨,第二部作品《寂寞十六岁》也“收成”不佳。没有钱,没有名气,鲍德熹几乎是“饿着肚子”在创业,好在家人大力支持、倾囊相助,维系着他的理想。“恐怕正是曾经挨过‘饿’,才会有今天的成功。只有当人一无所有时,才会破釜沉舟,反败为胜。”鲍德熹说。
鲍德熹的不懈努力终于在90年代得到回报。他凭借在《不脱袜的人》、《九一神雕侠侣》和《白发魔女传》3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三度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但他自言接拍《卧虎藏龙》之后,才真正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卧虎藏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只读了一遍剧本,鲍德熹就深深地为李安的才华折服。他走遍大江南北,开始了艰辛的拍摄。《卧虎藏龙》片中有许多黑夜追逐的场面,这对鲍德熹是莫大的考验。“清朝时,既无街灯,亦无其他光源,黑夜里只有月光。在拍杨紫琼黑夜飞檐走壁时,我花了很大力气,刻意营造出‘一道月光’的效果,以求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
在得到奥斯卡提名之时,鲍德熹就显得特别自信:“我是第3个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的华人。但在我之前,没有一个人最终获奖,可谓‘无先例’、但有‘历史经验’。我相信自己会‘破例’。”
他真的“破例”了!但手捧金像的他,并没有激动得“不能自已”。作为当今香港数一数二的摄影指导,鲍德熹已经虚怀坦然,能站在“国际角度”看待自己的荣誉。“就如斯皮尔伯格所说,人最要紧的是能够‘不为成功所累’,永不骄傲。失败人人都曾经历多次,但成功却不常有。学会怎样去经受成功,再去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年过不惑的鲍德熹至今仍是单身,“我这个人很难与人相处,不适合结婚。”他笑说,却又话锋一转,“不过在60岁后,可能会找个老伴。”
只要看到他在摄影机后面的那股专注劲儿,就知道他今生最爱恋的是“谁”。文/郑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