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舆论和街谈巷议中酝酿了许久的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大腕》这两天终于就要开机了。一切设想、一切盘算、一切变数如今都已尘埃落定,摆在导演冯小刚面前的是满盘整齐的棋子,就看在新片中如何调遣了。按惯例,一旦开机导演总会忙得失去畅谈的心情与余暇,所以赶在开机前夕,记者就《大腕》的创作采访了导演冯小刚。
-《大腕》摇摆在是与不是之间
冯小刚对《大腕》创作方针的概括简洁而又独特:是,又不是。大腕是大腕,但又不是大腕;葬礼是葬礼,但又不是葬礼;葛优是葛优,但又不是葛优……影片着力的是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外一种状态,在这种转换中产生喜剧效果。于是想知道导演是否也因此成为“是冯小刚但又不是冯小刚”,冯小刚坦承的确如此:《大腕》有自己一贯的贺岁喜剧风格,同时也有很多新变化,特别是强调了喜剧的多面性。
-“贺岁片”是一把双刃剑
这年头采访冯小刚,话题自然离不开贺岁片。前三年贺岁电影市场连火三把,去年从贺岁档期激流勇退又被观众和媒体怀念为别人五部不如冯氏一部,于是有了制片公司力主冯小刚再举贺岁大旗。不过冯小刚面对这一切还很冷静:“叫不叫贺岁片对我来说无所谓。我成功于贺岁片,但贺岁片反过来也限制了我。比如说片名,原来叫《大腕的葬礼》,很有幽默感、概括力强也渲染了一种状态,而且对观众更有吸引力。但现在为了迁就贺岁片的欣赏习惯,就不得不把‘葬礼’去掉。再比如原来结尾可以别出心裁,可当贺岁片就必须是喜剧的。当然,有失就有得,‘贺岁’毕竟是一个非常好的档期。”所以“贺岁”之于冯小刚是一把双刃剑,对此,冯小刚说“自己的心情很矛盾”。
-想把中国的喜剧推向世界
在采访中,冯小刚反复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执导合拍片,又汇集了内地、香港乃至好莱坞的众多明星大腕,因此压力很大。但冯小刚同时希望借这个机会把中国的喜剧电影推向世界,希望《大腕》不仅像他过去的贺岁片一样国内票房火爆,在海外也能有不错的市场业绩。冯小刚再深一层的愿望就是想让外国观众看到并且看懂中国人的幽默,进而通过电影对中国和中国人有新的认识,“别以为我们整天愁眉苦脸、不苟言笑”。
-《大腕》的喜剧因素更丰富
虽然感受到了《大腕》的压力与挑战,但冯小刚坚持认为《大腕》将使自己向前迈进一大步:“以往语言是我拍喜剧的主要手段,而《大腕》的喜剧因素将不局限于语言,而侧重于状态的变化和心情的尴尬,这种幽默是全世界通用的,因而超越了以往的地域性。”冯小刚戏称《大腕》不是对人的模仿而是对上帝的模仿:“《大腕》故事很荒谬,却不同于荒诞,荒诞的电影可以闹着拍,荒谬则不行。”但冯小刚也明确表示正确的选择不会是正剧,而是找到一个故作庄严的表现方式。
-《大腕》里的大腕可圈可点
《大腕》中的明星一直是媒体猜测的焦点,如今加盟《大腕》的大腕们都已落了听,冯小刚自然也有了一手王牌的感觉。首先说老搭档葛优,“他将大大有别于以往贺岁片中的表演,多了疯狂的一面———当然可能用庄严的方式来表现。”另外一个焦点是唐纳德.萨瑟兰,冯小刚盛赞其千变万化的角色塑造能力,称他有实力,能胜任不同类型的人物角色。冯小刚还特别提到曾在《甲方乙方》中与自己有过合作的英达:“英达是导演,但他演戏一点也不差,这次在《大腕》中他的戏很重。”
-幕后英雄同样阵容豪华
除了台前明星云集以外,《大腕》幕后英雄的阵容同样堪称豪华。摄影张黎是冯小刚拍《一声叹息》的默契搭档,在冯小刚看来:“张黎知道我骨子里想要什么,是那种对创作参与较多的摄影师,他帮助我找到了穿在这个故事上的衣服。”冯小刚认为导演和摄影的风格互相影响就像杂交一样有好处。美工出身的冯小刚对美术部门自然格外重视,拍《大腕》相中的刘心刚被冯小刚誉为当今中国最好的美术设计:“他设计的效果图让我看到了影片未来的调子和状态。过去很多时候作为导演的我还要分心去考虑美术方面的事,美工只是完成一部影片,而刘心刚却是推动一部影片。他代表的是电脑时代的新生代美术设计师。”至于音乐,冯小刚选择的仍是自《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以来一贯的合作伙伴、这两天正因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而红极一时的三宝。
-拍《大腕》准备得很充分
在中国电影界,冯小刚素以手快著称,而这一回拍《大腕》却似乎有所不同。从正式筹拍至今已一年有余,从开拍到关机至少也要两个多月。对于这种“慢”,冯小刚认为很值得:“演员来自五湖四海,剧本也在不断修改。过去一年多的筹拍期间,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剧本,经过了李晓明、石康和我的几轮反复修改,刘震云老师也贡献了很多宝贵的智慧,现在已经比较令人满意了。”冯小刚进而指出:“我不是很理性的导演,所以每次拍戏过程中都有很多即兴的发挥,拔高了剧本。”如果按这个理论,这次剧本已很不错的《大腕》将会有格外出众的品质。(文/本报记者 余韶文 摄影/本报记者卢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