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的名字》 80年代以来,亚洲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几乎得遍了包括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法国戛纳三大顶级A类以及瑞士洛迦诺、莫斯科、埃及等其他所有重要电影节的奖项,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势力”。唯一遗憾的是在奥斯卡从没得过最佳外语片奖。今年3月26日,李安凭《卧虎藏龙》在洛杉矶捧走小金人,终于圆了中国影人的梦。可以说,中国影人在国际上获奖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关于中国影人挥之不去的获奖情结,国内舆论界和普通观众面对屡次获奖的现实,也见怪不惊,认为获不获奖倒在其次,电影好不好看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对这种心理曾经给予过“媚外”的批评。但这么多次的胜利说明成功并非偶然,中国电影确实是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眼下,奥斯卡的余温还没褪尽,角逐戛纳的号角又再度吹起,仅华语电影就有侯孝贤的《蔷薇的名字》和蔡明亮的《七到四百击》两部作品入围,说明华语电影还是拥有很强的实力。如今恰逢第54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回顾同胞十多年来在戛纳曾经有过的风光,让读者检阅一下他们不是意外,也不是谄媚,而是对电影赤子般热爱的心路历程。
本报记者吴菁
陈凯歌
挥之不去的戛纳
提起和戛纳有关的中国影人,陈凯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位。这不仅仅是因为凯歌老兄获得了中国目前唯一的戛纳最高奖——金棕榈,更多的还是他对戛纳一贯不懈的追求。说实话,笔者最初知道世界上有个叫戛纳的电影节还是托陈大师的福。1988年在戛纳,记者们为了讥讽陈凯歌参赛片《孩子王》的晦涩枯燥,而开玩笑为影片“颁发”了“金闹钟奖”,这对陈凯歌是个伤害,可毕竟让我们记住了还有个戛纳电影节的存在。今天再看《孩子王》,那绝对是部佳作!只是陈凯歌为了得到戛纳对自己的肯定,几年如一日般保持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从《孩子王》到《边走边唱》,从《边走边唱》到《霸王别姬》,五六年的时光坚持了下来,总算在1993年5月得到了个说法儿,应了戏里蝶衣的那句话“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真当了大师的陈凯歌却越发不像个大师,两年以后献给戛纳的《风月》差得惊人,在国内更是没有放映的机会。自此,老陈潜心研究,以极慢的速度推出的《荆轲刺秦王》,本打算爆个满堂彩,可对不起,基本看不懂,戛纳倒还仗义,给了影片一个技术大奖(美术设计屠居华)。现在的陈凯歌对于戛纳,颇有些先苦后甜随之转涩的难言意味。不知而今大师的沉默还要保持多久。
巩俐去的最多是戛纳
在章子怡没这么火之前,巩俐绝对稳坐中国女星的第一把交椅,至今为止,她也是中国去戛纳参赛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女主角,共有《菊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霸王别姬》、《刺秦》。1997年更出任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委。虽然影后级的巩俐没有得过戛纳奖,但日久天长,无论戛纳还是奥斯卡都没忘巩俐。
张曼玉我今年拒绝了戛纳
张曼玉今年像朱迪-福斯特一样拒绝了戛纳评委会的邀约,朱迪是因为有戏要拍,而张曼玉的理由更简单,因为要陪老妈度假。没辙,曼玉可能觉得去年就是在5月来戛纳的,今年再重复没多大劲吧,谁让自己是柏林影后呢,再说本港的金像影后都拿了5次了,拜托,给点自由的空间好吗!
张艺谋又爱又恨的戛纳
陈凯歌冲击戛纳时,张艺谋还没当导演。待《红高粱》柏林飘香后,老谋子也瞄准了戛纳。虽说1990年送去的《菊豆》铩羽而归,但趟清路子的老谋子并不着急。进入90年代后,张艺谋成了获奖专业户,他的作品也的确是精良,哪个电影节能不给老张几分面子?1994年,张艺谋送上了精心制作的《活着》,应该承认这是张艺谋最有希望获得金棕榈的作品,老谋子也的确是冲这去的,只可惜最后败在了《低级小说》手下,但影片的最佳男主角奖和评委会特别大奖都是中国人的第一次。老张虽然满意,但毕竟没有得到金棕榈和导演奖,心里肯定不甘。可能是因为得奖心切,两年后,老谋子送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水准尽失,但还是捧回个技术大奖(摄影吕乐)。没想到,后来老谋子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和戛纳的领导闹掰了。看来得不得奖对老张来讲已不重要了,关键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弄完芭蕾舞,非得再拿回个金棕榈给你雅各布(戛纳组委会主席)看看不可。
葛优一举成名在戛纳
在《活着》之前,葛优虽然在国内是尽人皆知的“李冬宝”,但他在国际影坛上却几乎无人知晓,顶多让老外们想起《霸王别姬》戏不多的袁四爷,所以讲,电影《活着》对于葛优的意义远远大于张艺谋,戛纳称帝对他的表演事业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这之后,葛优并没把自己朝国际影星那方面培养,而坚持走商业明星的路子。很幸运的是,他现在依然是大腕。
梁朝伟花样年华在戛纳?
毋庸置疑,梁朝伟的花样年华在威尼斯。因为1989年威尼斯金狮奖影片《悲情城市》里梁朝伟饰演哑巴,其演技简直妙到毫巅,那时距离他2000年称帝戛纳早了十年,正好是他的花样年华。不知为什么梁朝伟演了那么多优秀的电影,比如《阿飞正传》、《三轮车夫》,还有《春光乍泄》,戛纳评委偏偏就喜欢上了《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了。
侯孝贤是戏是梦是戛纳
侯孝贤在台湾电影人中的地位有些像罗大佑之于音乐,侯氏的长镜头使一段时期的台湾电影看起来特像一个人拍的。侯孝贤的戛纳获奖纪录是1993年以《戏梦人生》夺得评委会奖。《戏》片是部难得一见的佳作,只可惜碰到了更厉害的对手《霸王别姬》和《钢琴课》,所以,对戛纳,侯老师也是一直抱着坚定的梦想,这次准备了《蔷薇的名字》,听说又采用了不少新的、不同以往的电影语言,看来戏梦终归戏梦,用戏圆梦在戛纳才是真的。
王家卫杨德昌
华语导演的戛纳样板
这一港一台的两位华人导演,分别凭《春光乍泄》和《一一》获得过最佳导演奖。王家卫应叫厚积薄发,杨德昌算是实力雄厚,两人的成功都非偶然或巧合,每人都有着大批经典之作为积累,关于王家卫的电影已说得太多了,而杨德昌今年能被选为评委会成员,实在是因为他去年的《一一》。佳作对任何导演都不怕多,忠告两位的只是,如果推片速度太慢的话,就会有期望越大失望越多的危险。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