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称农民,一个曾是军人,于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蜀山论剑”最终上演“军民鱼水一家亲”。
邓建国没想到,赵国庆没想到,成都的传媒更没想到,本该火药味十足的“蓉城论战”几乎搞成了两位传奇人物的“结拜”仪式,一场“恶战”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善战”。想看“热闹”的人全都傻眼了。
好戏在“前头”
前天晚上,来蓉“应战”的邓建国一出双流机场,便受到了贵宾式的礼遇,除了随行的津、京记者外,成都新闻界的元老、峨眉电影公司的代表及当地7家主要媒体的记者悉数到场,一时间镁光灯频闪,发问声不断,颇有高手决战前“风云变色,草木含悲”的阵势。邓建国开口便称:“我不是来吵架的,赵国庆是电影发行的行家,我是来讨教的。虽然这次交流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可能于事无补,但作为制作人与发行人的一种沟通、探讨,还是颇有意义的。”
出人意料的是,当晚餐结束、众多媒体纷纷离退之后,在峨影公司“使者”的秘密安排下,邓建国与赵国庆在峨影的大本营--华协影城开始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一踏进影城的大厅,墙上赫然张贴的《红苹果》、《好孩子》(巨星公司前两年投拍的影片)巨幅海报,令邓建国大呼:“宾至如归!”
话题由国产电影展开,邓建国说他们这代人对国产电影有一种特殊的爱:“我和我前妻就是手拉着手去看电影的,现在想起来,那种感觉十分美好。”说到兴起,邓建国伸手去拿烟盒,手快的赵国庆赶紧掏出两支香烟,两人相互为对方点上,赵国庆快人快语:“还以为你不抽烟呢,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我都忍了半天了。”“暖场”后的交流很快进入佳境,“我从未说过邓建国不懂电影,那纯粹是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找到感觉后的赵国庆越说越激动,嗓门也越来越大:“我们就是为了中国电影才走到一起的,我们在一起讨论就是要合作!”
哪有“鸿门宴”
有了一碗“温心酒”垫底,次日的“蜀山论剑”便成了巨星、峨影与媒体的“三方会议”。当着众多媒体的面,邓建国与赵国庆先是相互肯定了对方的“5元票价”和“贴片广告”,继而开始相互打气、抚慰、支招,从中国电影市场的特殊性,一直谈到联手组建电影网络,今年推出巨星的贺岁电影,共同迎接中国电影的繁荣……一位在场的娱记私下打趣道:两位大侠一个豪放,一个温婉;一个像“汉奸”,一个似“草莽”;一个说“拍不好电影回家种地”,一个讲“玩不转市场去卖火锅”,这种搭配不仅颇具喜剧感,且大有“相互吹捧”之嫌,整个是一出“英雄惜英雄,结盟在蓉城”。赵国庆还兴致勃勃地介绍:实行5元票价后,今年1月至5月20日,峨影公司的票房收入是去年的1.72倍,观众人次激增5.2倍,尤其是“五一”长假期间,北京、上海的票房都在下滑,而成都的票房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倍,观众人数增加了10倍多。5元票价在成都的成功是不容置疑的。他同时“提醒”邓建国:只有观众人数增加了,才会有企业来做贴片广告。
新报成“红媒”
如果说“蜀山论剑”的结果尚不足令人大跌眼镜的话,那么新报在此次“双雄会”中充当的角色却着实出乎本报记者的意料。在邓建国与赵国庆的两次“亲密接触”中,双方数十次提到《每日新报》的名字,常常是不约而同地讲:“《每日新报》的记者说……”且每每将目光滞留在在场的新报记者身上,仿佛是在接受本报的独家专访,完全无视其他媒体的存在,颇有为新报“做广告”的意味。在场的巨星及峨影的工作人员也像老天津卫生人相见先提“熟人”一样,念叨着马健龙、石宇等记者的名字,回味着从“5元风暴”开始,新报刊发的一系列关注中国电影市场的文章,甚至细致到某一次独家采访、一次电话侃谈。双方对新报及新报人的赞美之辞溢于言表,不仅令在场的成都媒体好生“嫉妒”,也让随行的本报记者“诚惶诚恐”--谁能想到,《每日新报》竟会成为两位“欢喜冤家”的“共同语言”,远在津城的一家媒体竟会在广州与成都之间架起桥梁。
“昨天我们就成了朋友,今天已经成了好朋友,下次再见,肯定会成为密友了。”--“蜀山论剑”就在这样的“联合声明”中欢快落幕了,对于媒体来说,“蓉城会”不过是多了一条娱乐新闻,而对邓建国、赵国庆而言,他们彼此实实在在又多了一个朋友,对这次“亲密接触”的评估眼下为时尚早,也许过不了多久,“蜀山论剑”的喧嚣便会烟消云散,惟一不变的,是人们对国产电影的爱。(李长庆:宋晓鹏)
相关报道:
妙语实录:邓建国、赵国庆“蜀山论剑”
人物简介:峨眉公司老总赵国庆(附图)
人物简介:巨星公司老总邓建国(附图)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