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视角
相同的初衷
近日,暑期大片正在热映。这两部影片都是表现“二战”题材,也都是从胜利者角度拍摄的战争影片。作为战争片的发烧友,我理所当然地会掏钱走进影院去找一下被声、光、色震撼的感觉。但是看完之后,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光和影留下的震撼,更多的是两种对战争完全不同的视角。
《决战中的较量》是欧洲人拍的,“二战”给欧洲人留下的是噩梦,战火燃遍了欧洲的疆土,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在战火中有人死去,就是60多年过去了,欧洲人镜头中的“二战”仍旧是阴暗、灰冷、血腥和残酷的。影片开头,就是昏暗、蓝灰的色调笼罩着银幕,一直到影片最后,决战胜利了,整个战争出现了转折,反法西斯力量开始战略反攻,银幕上才出现一缕夕阳,带着暖色的橘红,在女主人公的侧面勾了一道光环。这就是欧洲人对战争的回忆。这种阴暗、残酷的印象是深深地烙在DNA当中的,会遗传。虽然今天拍摄《决战》一片的都是一些没有经过“二战”的青年人,但是他们对那场60多年前战争的印象与他们前辈是一样的,惨烈、恐怖,是灰色调的。
而美国人却不同。《珍珠港》第一个镜头是灿烂的落日,温馨而又灿烂,构成了这部战争片的主调。即使火光冲天,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也是辉煌的、灿烂的。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因为至今仍沉在太平洋底的亚利桑那号上还有1177具美军的遗体。战争对美国人来说,一样是残酷的,可是美国人有点“记吃不记打”,他们是一群崇拜胜利的人。记得有位在美居住多年的朋友对我说:1991年海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华盛顿、纽约等地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反对美国介入战争。可是两个月后,当参战的美国大兵荣归故里的时候,纽约街头万人空巷,鲜花飞舞迎接归国的将士,而反战的人群不到300人,被警察控制在一个街角,成了参观凯旋的观众。他是那300人中的一员,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美国人,他们始终站在胜利者一边。所以,1941年12月7日,于美国来说,虽然是国耻日,可是他们拍起《珍珠港》来,仍旧是灿烂辉煌的。这是美国人对那场战争的看法。
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行销全世界,他们那种对战争近乎儿戏的看法也随之行销全世界。以至就连他们的铁杆同盟英国对他们的胡编乱造都看不过去了,在对《U—571》提出严厉抗议之后推出自己《决战中的较量》。但是美国的“二战”片还会一部接一部地拍下去的。听说在好莱坞掌握制片大权的是一些犹太人,他们为了不使“二战”的噩梦重演,每年都要斥资拍摄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要人们记住战争的残酷,要人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战争恶魔曾经是怎样的肆虐。虽然现代人对战争的理解已经与当事人的印象相距甚远,但是不管《决战中的较量》还是《珍珠港》都能让人记住那场战争。这也是在教化。人人
娱乐新闻短信 星情星事早知道
电影信息短信 新片好片别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