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测谎学家研究,人们在阅读儿童读物的时候,心理年龄也会相应降低!甚至有学者推测成年人在经过一年以上模仿儿童训练后,精神将更为健全。
一群小魔法师首先让该书作者罗琳从一名靠着政府救济金生活的失业离婚母亲一下子变成身价过亿的富婆。简直像异数般搅乱出版界一池春水,这本书总销售额已超过4.8亿美元,所有引进该书的出版商都笑得睡不着觉。
电影《哈利-波特》整个片子长达两个半小时,可是大人小孩依然看得如醉如痴。网上有人评论好人和坏人像黑白一样分得很清楚,并且极脸谱化,好人总是很慈祥规矩,坏人总是龇牙咧嘴。虽然我们还没有机会与全球同步欣赏,但是情节简单俗套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它就是招人喜欢,不服不行。
游戏,电影,明信片,所有打上哈利.波特商标的被疯抢。上个星期天在北京建国门内邮局发行哈利-波特明信片,父母携小孩早早排队,那疯狂劲好比参加摇滚音乐会。
哈利-波特同时能吸引男孩女孩注意力,有人将它媲美为《绿野仙踪》、《艾丽丝梦游记》,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大人在疲劳之余也能身心舒畅。《时代周刊》首次以7页的篇幅解析该系列披靡的来龙去脉。据许多报纸报道,即使小孩能自己念书,父母仍抢着念给孩子听,事实上,很多父母待孩子熟睡后,还会继续读下去。
有好些哈利-波特迷甚至把《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当《红楼梦》一样来考据。美国卡里顿大学今年秋天居然开设了一回半个学年的课程:哈利.波特现象,主要内容是与小说相关的巫术、魔力、幻想等。这个新课程的教师,卡里顿大学的英语教授伽纳先生说,在各种奇妙的道具中发现了一种恶作剧般的快乐。
恶作剧般的快乐?这就是让每个读者为之疯狂的魔力吗?
“创造一个让孩子摆脱成人世界,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回到属于他们的地方。”在回答创作哈利.波特的初衷时,罗琳这样回答记者。她根本没想到能够把哈利.波特出版,从未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它。她只是写那些自己年轻时喜欢读的东西。
儿童的世界。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可是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类图书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不重视儿童的纯真天性,儿童读物市场的“非智力”读物市场一片空白。儿童教育理论家认为,“寓教于乐”不是不可以,但现实操作中具有很大难度,需要同儿童心理学家合作才有可能成功。哈利.波特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个市场的空白,孩子们看完后,想像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满足。根据测谎学家研究,人们在阅读儿童读物的时候,心理年龄也会相应降低!甚至有学者推测成年人在经过一年以上模仿儿童训练后,精神将更为健全。
难怪两代人同读《哈利-波特》,难怪白领酷爱《蜡笔小新》,因为人们向往像小孩那样胡说八道、东跑西颠、蔑视物质社会的规则、直接地表达欲望和感情。但是幻想也好,漫画也好,就好像一面魔镜,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象的世界。(辣椒蓉)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