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由反映社会问题的《大象》最终获得金棕榈大奖,但第56届戛纳电影节显然没有人们当初想象的那样辉煌。不光是缺少星光映照,只出现了古斯-凡森特、拉斯-冯特里尔、妮可-基德曼等几个大明星,更重要的是戛纳的口味让人越来越摸不着头脑。
从《钢琴师》、《黑影中的舞者》、《没有过去的人》再到中国的《霸王别姬》、《任逍遥》,戛纳给人们的印象是艺术、深刻和独特。她非常注重创造,不管这种创造是满足
了大多数人口味,还是一己私念。但越来越狭窄的视野和不能与公众沟通的现状让戛纳一时陷入了尴尬境地,也让戛纳逐渐沦为手擎艺术标板的电影人自娱自乐的舞台。近年来戛纳向社会现实问题电影的倾斜就表明了这一点无奈和妥协。
路透社也发表评论说,在影展期间,不少电影批评家都纷纷离开影院。包括《布朗兔》在内的影片在放映时遭到了强烈嘘声。这不能不说是戛纳变得陈腐和迷茫的开始。
回头来看,也许还是曾在戛纳落马过的贾樟柯有着更清醒的认识,早在《紫蝴蝶》入选的消息刚一传出后他就曾说过:“我看过娄烨执导的影片,拍得很好……我在上届戛纳电影节上遭遇了失败,觉得评奖只能称之为游戏,获不获奖我都不在乎,有人看就行。如果让我告诉娄烨一些失败的教训,我只能说没有,但我要告诉他一句话,别把戛纳看得太重,得不得奖都高兴。”满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