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第56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美国影片《大象》成为本届影展最大赢家,一举夺得金棕榈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此外的奖项被北美和中东电影包揽,而艺术电影的“根据地”欧洲则被剃了光头。一切似乎在意料之外,其实也都在意料之中:不仅参赛影片本身光彩黯淡、乏善可陈,评奖结果也大失水准。以艺术为标榜的戛纳电影节,艺术不再神圣。
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前期看起来依然辉煌如昔,共有来自全球81个国家的近2500部电影
参选,最终只有少得可怜的20部影片通过了评委的法眼,进入“竞赛单元”,其评选标准似乎严苛依旧。但正如国际影评人所评价的那样,“参赛的20部影片整体水平为历届最差,不但没有出现一部可以与《钢琴师》、《暗中舞者》相媲美的佳片,而且被《布朗.巴尼》这样的烂片坏了名声。”这20部影片中,即使是最受人们肯定的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的《狗城》,其独立的欧洲风格、纯正的艺术精神也有所丧失,而更接近于好莱坞风格。至于联手参赛的5部法国电影,除了《游泳池》外,另外4部作品只能反映法国电影的整体平庸。事实上,法国电影近年的数量和质量都颇令人瞩目,被视为抵抗好莱坞商业大片全球侵略的主要力量,但他们对法式精致文化的过度自恋以及沉迷于情爱伦理的狭小格局,令法国电影在近年来始终没能产生震撼人心的传世力作。中国导演娄晔的参赛电影《紫蝴蝶》虽然给国内带来了热切期待,但就实力而言,它与曾经在戛纳获大奖的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远非一个级别。参赛片的水平决定着电影奖的水准,20部参赛片的乏善可陈让在戛纳电影节上空罩了大半个世纪的艺术光环开始黯淡。
而对艺术这一传统追求的“放弃”,对现实的“妥协”,则是将戛纳电影节引向“堕落”边缘的更主要因素。据说本届电影节打算改变形象,以重新焕发“青春”,并且有意向奥斯卡靠近。看看获得两大奖项的美国电影《大象》,与其说它是一部故事片,不如称其为纪录片。这部反映美国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的影片,据说原本是打算拍成电视电影纪录片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放的。这类影片能得到“矜持”的戛纳电影节的垂青,或许正暗示着戛纳电影节的新标准和价值取向,北美的“主流电影思想”、商业因素将更多地影响戛纳。
事实上,戛纳为首的以艺术为标榜的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有一种新的趋向,政治和宗教这些早年间并不那么受重视的电影之外的因素,开始在艺术电影的评奖中显示出极大的影响力。去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的是巴勒斯坦电影《神圣的介入》,今年获柏林电影节大奖的是描写巴基斯坦难民生活的《尘世之间》。而今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获得者是描写阿富汗妇女的电影《下午5点》。所有具有一点电影常识的人都明白,如果这不是一位伊朗女导演在战后阿富汗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下午5点》断无获奖的可能。无论这种“照顾”是否必要,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电影艺术之外的因素越来越多地侵蚀着戛纳,改变着戛纳固有的“游戏规则”。曾受到众多电影人顶礼膜拜的电影艺术,在戛纳的殿堂也许不再神圣。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