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奥地利驻华使馆主办的第一届奥地利电影周于4月23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奥地利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集中推荐,此次北京放映活动结束后,电影周还将移师上海。
本次奥地利电影周参展的九部影片代表了奥地利电影在1990年代后期以来的最高水准,如《钢琴教师》曾获得2001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最佳男女主角,《农庄风云》曾获得1998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老虎大奖,导演斯蒂芬.鲁佐维斯基凭本片获得最佳新秀导
演奖。
我们熟知法国电影晦涩、美国电影浅显、香港电影商业,却鲜有人了解奥地利电影的内在。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大厅被音乐爱好者膜拜,但相比之下,奥地利的电影却显得渺小。
梳理我们的记忆,奥地利电影有一个永恒的青春活泼的银幕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就是茜茜公主。《茜茜公主》的成功是奥地利电影史上光辉的一页,她不但驱散二战后奥地利人民精神上的阴霾,带给人重建家园的信心。而且随着电影在其他国家的放映,这种影响力也被带到了欧洲乃至中国。扮演茜茜公主的罗密.施奈德也被誉为“战后欧洲第一美人”,凭借演技接连获得欧洲多项电影奖,如法国电影恺撒奖。
如今罗密已经离开我们20多年,奥地利的电影也已今非昔比。奥地利民族典雅而温和,早期的奥地利电影都具有轻松、甜蜜的优点,题材常涉及真挚的爱情、美丽的风光、皇宫里的盛大舞会、大音乐家的趣闻轶事等等。1950到1960年代,奥地利电影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5部左右,主要供应本国和德国。但1980年代后,新好莱坞电影崛起,在国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冲击着其他国家的民族电影工业。在这样的冲击下,除了法国整个欧洲的电影工业都一蹶不振,奥地利也不例外。直到1990年代,奥地利电影人放弃了以往那种“糖果”式的电影,转而把镜头放在了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上,以探求普通人的真实心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2001年奥地利法国合拍的电影《钢琴教师》,在54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三项大奖。电影的视角放在了钢琴女教师和她的学生畸形的恋爱故事上,讲述了压抑环境下女性变形的性心理。电影情节阴暗,超出了常人的观念,不断地狠狠敲击观众的神经,在放映时很多观众不堪忍受而中途退场。也许奥地利电影并不能依靠这一两部作品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但是它们给我们一个信号:奥地利依旧在坚持创造着自己民族特色的电影作品,而非好莱坞式的工业产品。
娱乐全球化让电影像快餐一样越来越简单,但作为欧洲中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奥地利人在电影放入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思考和辨析,即使饱受非议也不放弃用极端的镜头去刺激人们思考,而非作者简单私人情感的表达。纵观参展的9部电影,现今的奥地利电影中暴力和性的元素是重要的表现方式。关键的是,好莱坞式的暴力和性仅仅是为了取得简单的视觉快感,而在奥地利电影则赋予了这两种元素更多的意义。
如在《狗日子》中,纪录片出身的导演用琐碎的生活细节和非职业演员的真实表现空虚烦躁的生活。六组人物架构一个当今社会的投影,直击现代生活中的丑陋和无聊,在这平淡的生活中孕育着即将爆发的烦躁。可悲的生活是个循环,即便夜幕降临这一切依旧无法消亡,在沉沉的夜色中继续孕育的是第二天的麻木和窒息,而留给观众的是对冷漠人际关系的深深思索。
《国家的状态》片如其名,此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现的即是奥地利的现时状态,包括政治、经济、体制、国民生存状况等等。二战的历史背景和当下全球化的政经气候,丰富了叙述本身,各阶级、性别、年龄、信仰、民族的面孔及话语共同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生动但迷茫的国家的状态。四个导演用采访的方式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是形式略显沉闷。
而《农庄风云》则是一个精心建构的寓言,故事背景被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个正在转变的时期,黑色、荒诞,却满目皆可指认为现实。农民联合执政当家做主的美梦在观众的预期里破灭,鲜血与放逐让无产阶级坠入深渊甚至失去再做梦的勇气。一个幽默得令人心寒的奥地利“土改”故事,让我们体验到看《鬼子来了》时曾有的悲哀和绝望。
对于即将结束的电影周,观众们都纷纷表示电影的实际震撼远远高于之前的预期,也许这正是因为我们的不了解而造成的结果。据奥地利电影周中方组织者透露,此次北京放映活动结束后,电影周还将移师上海。
本次参展的影片
《希特勒的女秘书》(2003年?
导演∶黑勒尔
片长:90分钟
这部纪录片是关于希特勒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导演是从10小时长的琼格访谈胶片中精选剪辑而成此片的。影片刚在柏林电影节上首映完,琼格就撒手人寰。
《钢琴教师》(2001年)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安妮.吉拉多特、伊莎贝尔.于佩尔
贝诺特.马吉梅尔
片长:130分钟
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最佳男女主角三项大奖。与曾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瑞典电影《教室别恋》有些相似。只是那部是从少年的青春冲动的角度出发,而这部侧重于表现女性的生命体验。
《农庄风云》(1997年)
导演:斯蒂芬.鲁佐维斯基
主演:拉尔.鲁道夫、乌尔里克.怀德格鲁伯
伊丽莎白.奥思
片长:95分钟
1998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老虎大奖、最佳新秀导演奖
《国家的状态》(2002年)
因为奥地利政治变革而产生的动荡不安,四位奥地利著名导演开始了一个合作,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社会,目的为了能够表现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之间的政治、社会状态。在此过程中,他们注重社会中细小的发现,重在体验而非说教,四个人的生活成了私人化和政治化的复合体。
《狗日子》(2000年)
导演∶伍瑞克.塞德尔
主演:马里亚.霍夫斯泰特、阿尔弗莱德.马尔瓦
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导演是奥地利数一数二的纪录片大师,他的成名纪录片《好消息》、《动物的爱》都获多个国际大奖。
《大都市》(1926年)
导演:弗里兹.朗格
片长:153分钟
经典默片。在未来,人分化为两种类型:思想者(但不懂任何操作)和工作者(但没有任何思想)。一个思想者冒大不韪去看工作者们干活的地方,一个漂亮女人玛丽亚带领工人们准备反抗冷漠的思想家……
说明:这部德国经典电影,作为特邀参加。
《北郊区》(1998年——导演∶BARBARA ALBERT?《恐怖游戏》(997年)(导演∶MICHAEL HANEKE)
《知心朋友》?1997年)(导演∶ULRICH SEIDL)
《动物的爱》(1995年)(导演∶ULRICH S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