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特洛伊》在中国票房失利之后,另一部好莱坞史诗大片《亚瑟王》于本月登陆中国电影市场。遗憾的是,《亚瑟王》并没有能重振雄风,上映5天(其中包括一个周末)上海联和院线票房成绩仅130万元,在海外片中仅中下水平。
《亚瑟王》的失利和《特洛伊》的情况极其相似,两者都选材于“荷马史诗”式的口传历史神话,生动、曲折、神话色彩浓厚。虽然没有史书可以考证,但因为口耳相传,流
传甚广,就如中国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一样,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拥有比真正历史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和群众基础。照理说,这类题材很讨巧,在好莱坞梦工厂强大的“造梦机制”和明星包装下很容易成就“票房神话”,成为又一部“指环王”系列,但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票房失利?在经过观众调查之后可以看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定位的失败。
《特洛伊》和《亚瑟王》作为口述历史,神话部分远比史实部分占的比例大,而这部分内容更是体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想像力,是精华部分。而改编成电影之后,恰恰取消或淡化了这部分的内容,这样不仅让熟悉这段历史的西方观众觉得兴味索然,也让不熟悉的东方观众看得摸不着头脑。《特洛伊》里“纷争的苹果”没了,“阿喀琉斯之踵”淡化了,而《亚瑟王》里的“石中剑”和亚瑟王的师傅巫师默林等相关神话成分被大大削弱。故事竭力往写实的史诗片上靠,刻意模仿《勇敢的心》的路子,力图制造出一部貌似真实的“伪史诗片”。没有真实历史的依托,也远离了原先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这种尝试的失败不可避免。错误的判断之下,即便是好莱坞大片依然会在市场的考验下无情地败下阵来。本报记者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