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是中国艺术研究所文化所副所长,也是第一个发言的专家。方李莉同样怀着矛盾的心情表达了她对张艺谋电影的看法。
张艺谋最初的电影给我反思文化的契机
非常感谢《艺术评论》请我参加这次研讨会,我只是客串,我是电影爱好者。我之
所以谈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二十年时代变化非常大,在青少年时代影响我们成长的是文学,所以刚才我告诉梁老师说是读着他的书成长的。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在座年轻一代对他们影响更多的可能是图或者影像的东西。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特殊的场景,这个场景就是全球一体化和高科技的场景,在这样场景下开这个会非常有意思。因为电影跟大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到偏远的山区做考察我发现,哪怕农民受过了教育也不看报和写字,但电视他们很愿意看,电影很愿意看,人类最早接受教育是从图象、歌舞从艺术接受教育。后来有了文字之后,用文字和语言接受教育。现在时代发展可能是后文字时代,我们接受教育手段又回到了图象、图文这样一个时代。所以电影来讲,是越来越重要的是一个教育手段。现在的年轻人得到资料的途径跟咱们不一样,以前咱们得到资料是到图书馆查资料或者文献,而他们现在是通过网络,这就是现代化在起作用,而且马上一大群人就可以又是图,又是文的进行检索。
电影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功能和力量加大了,而张艺谋又是电影界出众的人物,我刚才说我喜欢电影,所以跟张艺谋很熟悉,就像田青老师说的那样,张艺谋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第一流的导演,这是没有人会反对的。但是张艺谋每一部电影几乎都感兴趣,所以《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曾经也让我激动过,尽管大家说他是为了讨好国外的喜好,但还是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刚刚从西安“黄土地”上走出来,他是蛮有追求的。他学过摄影,他美学方面感觉非常好。我以前也学美术的,喜欢画画,也画过画,所以我欣赏他的效果。但是近期两部电影一部《英雄》,一部《十面埋伏》,我有点儿失望。我跟电影界的专家说的有点儿区别,我只是说张艺谋的电影对我来讲只是反思文化的一个契机,所以我的发言并不是对张艺谋本身有太多的看法,张艺谋电影引起大家这么多的关注,实际上也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不仅仅是张艺谋个人的问题,我觉得由张艺谋引起一系列反思,这个会才有价值。
在宗教盛行或者农业社会里面,领导我们思想的是牧师、神父等,但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些人已经淡薄了。现在电影可能也是引导我们人生很重要的方向,但是大家会不承认,历史学家会用文字跟我们叙述很多历史上的问题,而艺术家是用艺术,把我们跟千百万年前联系在一起。我们感觉不仅触及到了物质世界,还有触及到了第二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怎么表达出来?我们人生下来他不是说等待受什么教育,在一个氛围里面成长,成长里面的每一个因素对他都会有影响。包括我考察的一些最边远的农村,好象我们觉得他们是没有文化的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实际上他一出生就受教育。他的教育不光来自学校、父母,也来自各个活动,比如节日庆典、祭祀等等,所以好多艺术家说我们不是道德的工具,所以我们不能为教堂服务,所以我们没有什么责任。我们不是哲学家,所以我们不需要思想。这不对,尽管我们不需要艺术给我们提供很多道德方面的教育,但不管怎么样它会影响我们思想和灵魂的成长。要是我们的电影、文学全都是浅薄的东西,只是吸引眼球的东西,那么我们社会也会变得浅薄。所以我觉得它还是有它一定的功能,尽管大家会反对,因为文革走过了,所以大家认为意识不应该跟人的道德结合在一起。但是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问题。
不怕骂张艺谋用经济做后盾
有人讲过张艺谋他的抗媒体功能这么强?为什么所有的媒体对他不起作用?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他有经济做后盾。学者喜不喜欢没有关系,毕竟学者是少数。媒体只要影响不到他的票房率,他就不怕媒体。这可能就是资本的逻辑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因素在这里边起作用。所以张艺谋电影就不会追求更多的深刻的东西,更多的让人情感引起共鸣的东西。我看了他的《十面埋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别人看了他的《十面埋伏》,对他的印象,张艺谋会说故事。因为里面很少有表达人细腻情感的东西,更多的只是形式的东西,这里面就说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只要画面好看,形式好看,能够吸引观众,这就是成功的电影。还有他的《英雄》也是一样,对他最大的意见就是篡改了我们的历史,人活在世界上,只所以人能够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最主要就是有历史的记忆力,这样人才有历史性。而记忆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记忆,这代表一个民族的道德评判、价值观,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敬畏自然,还要敬畏历史,还要敬畏我们的传统。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冲击下,人们只要好看、票房高,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只要有经济的动力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怕细说历史。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懒得看书,我们历史教育从哪里来?也许就从电影来,也许就从电视里面来,如果电影、电视都在细说历史的话,那是改写历史。张艺谋电影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风不会停,风不会响,风吹过大地无痕。现在电影的追求可能就是追求非常美的画面,让你满足以后,不用想他,只是游戏。如果整个人类都在游戏的话,那么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可能就的要思考了。所以看了他电影一直感到失望,因为艺术是表现人灵魂、情感的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通过这些艺术的表达会把千百万个不同人的情感连接在一起,然后大家释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在张艺谋电影里面我们感觉不到跟我们灵魂共鸣的东西,也感觉不到让我们懂得怎么去爱这个世界,怎么去同情别人,怎么去帮助别人。所以我就感觉到,当然我们对一般的导演不应该有很严格的苛求,但张艺谋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超级的导演,也是我们国家一个象征和代表,就像商务张颐武先生所说的一样,这样一个导演的电影底下这些考虑应该更多一些,电影里面应该有更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好看和给人眼球的满足。
人之所以走到今天,一个是有记忆,一个是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艺术表达之后,人们情感可以感觉到人不是孤独的人,人是需要交往的群体动物,不仅仅是大家一起合作、求生,他也希望得到感情的沟通、交流,那么他有一个大的感情世界,那么艺术就可以把他表现出来,实际上每一代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的大释放或者大的场所。有时候我看电视上很多报道的消息,一直感觉很痛心,年轻人在想什么?干什么?媒体在怎么引导?艺术家、文学家怎么引导大家?电影怎么引导大家?这个问题应该在我们为张艺谋电影做评说的时候,如果能够引起这一系列的反思,这个会才会比较有价值,我们进行到哪里去,现在我们好象经济笼罩了一切,不再有神圣的东西,不再有追求和理想,一切都以经济来衡量,所以我觉得这次对张艺谋提这个看法,我觉得也不能完全把很多东西放在张艺谋身上,让他个人承担这些东西,张艺谋也是普通的人,不是圣人,他是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普通人,他也承担一定的压力,他必须考虑到是否有票房,有多少上座率。如果这些东西不够的话,就不可能维持他的地位,没有人给他投资。。
张艺谋已经过于形式化
不可否认国内对他这两部影片不是很看好,但在国外上座率还是很高的,他利用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符号,所以在国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张艺谋电影上的追求失败实际上不是他个人的失败,是整个一代人对自己民族文化追求的失败,从张艺谋电影来讲,还是很热爱自己文化的人,所以电影题材是多方面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尤其是他早期的《黄土地》、《红高粱》,还是表现很多中国情感方面的东西。但后来《十面埋伏》和《英雄》这两部电影里面,他太走形式了,没有能够感动人的细节东西,而且有很多不符合逻辑。我觉得他的东西过于形式化,其实他不知道朴素也是一种美,是更深刻的美,他可能过于考虑上座率、眼球,当然不是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个责任,这是一个时代造成的。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时代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现实生活。所以希望通过对张艺谋影片的分析,引起更多的反思。我是影评家,我是学人类学的,从这方面研究,可能我更注重的是电影背后、艺术背后更深刻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