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区柯克也是如此。记者连线了著名影评人程青松,请他谈一谈他心目中的希区柯克。
记:程老师,你好。提到希区柯克,你首先想到他的什么片子?
程:后窗。
记:这部片子给您的什么感觉?
程:这部54年出品的片子,制造出了恐怖与悬念的气氛,形象地发掘出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喜欢偷窥的心理。
记:相对来说,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如讽刺看电影的人的“窥视癖”,希区柯克一直没有得到奥斯卡奖,是否和这部讽刺性电影有关系?
程:我觉得没有太大关系。我一直认为,奥斯卡的片子就是把美国最好的电影和最坏的电影加起来除以二,也就是说,相对来说是比较平庸的。而虽然希区柯克的片子在当时很商业,但实际上现在看来并不商业性并不那么强,他所表现的东西是人的异化,精神疾患之类,因此有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他的片子是作者电影,过于风格化,因而是很难得到奥斯卡的青睐的。
记:希区柯克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露把脸,而张艺谋也曾经在《有话好好说》里客串了一把角色,是否这种导演在自己电影里露脸的就是从他开始的?
程:人们把他这种行为称为“签名”。在他之前是否有导演这么做过,我不是很清楚,应该会有。但是,可能从希区柯克开始,才用得多起来。贾樟柯也喜欢在片子中露面,章明在《巫山云雨》里也演过角色。另外一些导演也有一些有趣的行为,如阿莫多瓦就喜欢让他的母亲在电影里出现。我觉得,可能是他们喜欢这样,一种“玩”电影的心态。
记:作为前辈导演,希区柯克风格肯定会对后来者产生影响。
程:是啊。不仅仅是他,就他那个时代的很多导演,他们的风格对后来者都有很多启发,因为他们做的是开创性的工作。
弗洛伊德的的精神分析对整个西方文化影响都很大,包括文学,电影。在希区柯克之前,电影导演对人类心理关注得表现得都太少。而从他开始,精神分析就进入电影,慢慢地多了起来,现在在西方已成了一种流派。从这个角度讲,他对东方电影的影响就小得多。另外一个原因是,希区柯克鼎盛时期,即上个实际60年代,中国是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的,当时中国人看的都是前苏联电影,改革开放后人们才慢慢知道希区柯克的。
记:希区柯克还有其它首创性的东西吗?
程:在他之前,人们对只是觉得电影是一种“奇观”。但是,希区柯克意识到了电影感官的刺激作用,而且是强烈的刺激作用。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因而在网罗游戏中寻找感觉。他把这个观念引入电影,影响很大。
记:希区柯克影片产量很高,质量也不低,这似乎是个矛盾。
程:有个叫法斯宾德的导演,只活了三十几岁,但是也有四十多部片子,在我看来,每部片子质量都很高。希区柯克也一样,普遍质量都在一定水准之上。而且,我觉得希区柯克是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导演。他有部重要片子《群鸟》,讲的是人类破坏环境后遭到鸟类袭击的故事,在他那个年代,就提出了环保的主题,讲述工业化文明,现代化对自然,对环境,生物联的破坏,意识非常超前,非常难得。
记:最后,如果请你来定义希区柯克的话,你会怎么做?悬疑片大师还是恐怖片大师?
程:我觉得他是一位心理学导演。所谓恐怖,悬疑,都是他用来表现人和人,任何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他尝试做一个心理医生,在他的电影中表现现代人的心理。
程青松简介
青年作家、编剧、新锐电影批评家。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供职于《中国电影年鉴》,重庆云阳人,现定居北京。
小说:《盆地少年》、《明天》、《生于1966》、《无性别时代的爱情》;
电影:《电影年代》、《晚安重庆》、《铁血杜鹃》;
电视剧:《方脑壳的故事》、《关公》、《我的香格里拉》;
著作:《国外后现代电影》(江苏美术出版社)、《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穿过黑暗的玻璃——程青松电影文集》(上海三联书店)、《看得见的影象》(江苏美术出版社)《生活新报》记者 束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