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系列作为电影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太空冒险电影,它的拍摄过程也是好莱坞电影史中最具传奇性的故事。这个电影系列不但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且使三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一跃成为电影巨星。
《星球大战》三部曲不仅改变了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也彻底颠覆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风格。原本这只是一个年轻人的梦想,而现在《星球大战》三部曲却变成了一部超越梦
想极限的经典之作。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星球大战》电影系列,迄今仍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星球大战》三部曲的每一部前传电影的推出,都是全球数以千万计的星战影迷们的节日。是什么牵动着不同时代的年轻人,能让他们跨越年龄、种族、文化和国家的差异,为一个梦想中的世界而痴迷呢?
在电影《星球大战》出现以前的世界,是一个根本没有手机和个人台式电脑的世界,也没有人听说过“国际互联网”这个名词,人类刚开始进入太空,而世界正面临着石油危机。同时美国刚刚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整个美国社会都面临着价值观缺失所带来的空虚。
正是由于七十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发生的这些变化,同时由于1975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在全美国的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影热潮,使得好莱坞开始正视青少年这个以往被他们忽视的消费团体。由于《大白鲨》出色的特技制作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该片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观众,使得《大白鲨》一片的票房成绩一再突破历史记录。向来对票房成绩极为敏感的好莱坞开始饥渴的寻找适合青少年观众的电影剧本。同时各大电影公司开始着重发掘新的年轻导演,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科波拉、布莱恩·德·帕尔玛、马丁·西柯塞斯、斯皮尔伯格等一批年轻而有才华的导演开始脱颖而出。
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出现,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拍摄的一系列科幻电影,而且对整个美国和世界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好莱坞改变了七十年代以来拍摄表现复杂的精神状态和政治上愤世嫉俗的影片为主的倾向,转而拍摄更脱离现实、更讲究特技效果的影片,而且这已成为支配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主流商业电影的一种趋势。
乔治·卢卡斯的童年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莫德斯托度过的。少年时代,他的志向是当一名赛车手。可是就在中学毕业前两天,一次车祸险些送了他的命。在医院里呆了三个月后,乔治·卢卡斯决定上大学。在莫德斯托的两年制初级大学学习了两年之后,他于1963年进入南加州大学电影系学习。乔治·卢卡斯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他拍摄的30分钟黑白作业《THX1138》,就已经展现出他具有的独特想象力和对影象的把握能力。
乔治·卢卡斯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后,于1969年在旧金山和科波拉合作成立了美国西洋镜电影公司。1971年,乔治·卢卡斯根据他在学校时的作业,改编拍摄了《THX1138》。而这部以未来社会为主题的电影遭到了商业上的惨败。因为这次商业失败,乔治·卢卡斯不得不另行组建电影公司。随后他又拍摄了一部电影《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
这是一部讲述60年代美国小镇青少年生活的轻喜剧,而这部电影后来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全球票房超过一亿美元。正是由于这部电影的成功,乔治·卢卡斯终于开始了从小就萌生的梦想——拍摄一部以太空探险为主题的电影!
他为什么要拍摄这样的电影?
《星球大战》的故事基本来源于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个普通的少年,作为剑客的后代,无意中发现了自己注定无法回避的、充满艰险和追求自由和光荣的命运。然后就是另一位剑客前辈的教授和指引,随后就是勇敢的苦战、解放一位被囚的美人、反抗一统天下的暴权,以及胜利的荣耀。这些情节元素和模式稍加改动,就可以套进任何一个民族的传说和童话中去。
对于《星球大战》,卢卡斯本人评论说:这并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宇宙幻想作品。尽管卢卡斯(他本人也是科幻小说迷)从许多当代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如F·赫伯特、R·海因兰)的作品里借用了许多形象和场景,例如书中的光剑使人联想到激光武器、伍基和阿图下棋的场景使人联想到全息技术,但作者并非着眼于向读者介绍这些引人入胜的新技术及其社会意义;他只不过是在借科学之神奇来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以便能随心所欲他说出自己要说的话罢了。正如美国小说家J·柯辛斯基在评介美国现代科学小说时指出的:“在我看来,大众文化的另外一种趋势是逃避主义。那些名为科幻小说、实则既非科学、也非小说的作品之流行一时,就反映了这一趋势。这些作品是使读者逃避身边的环境而不受威胁的一种最终形式。”卢卡斯自己也说,“我拍这部片子的主要理由是想给年轻人一种诚实的、健康的幻想生活,那种我们那一代曾经有过的幻想生活。”
而《时代》杂志的评介文章似乎说得更加明白:“卢卡斯是一位浪漫者,一位纯朴天真的浪漫者。正是这种天真纯朴,这种对浪漫史的想入非非,使得《星球大战》能够如此清新,如此妙趣横生,如此异想天开。卢卡斯相信他在影片中创造出来的一切。在影片的后面,他就是天行者卢克——挺身而出斩妖屠龙,拯救公主,寻得圣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善良战胜邪恶——至少在他的影片中是这样。”
1973年夏天,乔治·卢卡斯完成了《星球大战》的剧本。在70年代最成功的科幻电影就是《2001太空漫游》,当时创下了2400万的票房记录。而通常的科幻电影,诸如《人猿星球》等成功的科幻片,票房一般也只在1600万左右。所以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对于投资拍摄一部需要高成本投入的太空科幻电影并不是很感兴趣。最后20世纪福克斯公司终于发现了这个剧本,并根据乔治·卢卡斯在电影《美国风情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最后决定进行一次赌博。
在获得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支持后,乔治·卢卡斯在1974年5月完成了影片拍摄脚本。这个脚本相对以前的故事更加野心勃勃,剧本最后有两百多页,整个故事发展成一个庞大而漫长的线索。最后的故事中有邪恶而残暴的银河帝国,有聚集在自由旗帜下的义士,有密室中策划的阴谋,有精通武功的武士,有勇敢而美丽的公主。而情节中包括有父子决裂,师徒对战,公主和船长的浪漫爱情,以及举止滑稽的机器仆人。这些精彩的故事和正义与邪恶之战爆发在寒冷的雪原、无边的沙漠、浩瀚的太空、神秘的海洋、幽暗的丛林。
这个故事是如此丰富多彩,以至于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时间上,乔治·卢卡斯都无法将这么厚的剧本拍成一部电影。作为一种妥协,他最后决定先拍前1/3。尽管这样,他仍然不得不完全舍弃了前20页剧本——而正是这前20页剧本,20年后发展成《星战前传》系列。
1975年夏天,乔治·卢卡斯获得了八百万美元的投资拍摄《星球大战》第一部。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工业光魔”(ILM)电影特效公司。因为拍摄《星球大战》所需要的电影特技效果是超越当时电影制作行业的能力的,在还没有电脑特效技术帮助的情况下,他们为了拍摄《星球大战》,自己开创了整个电影特效行业。从此,电影行业的传奇,“工业光魔”(ILM)电影特效公司正式拉开了整个好莱坞电影特效行业的序幕,并从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电影的制作观念。
当这些都准备完毕后,乔治·卢卡斯的下一步就是开始选演员。
卢克作为电影中的主角,他的人选直接决定了电影的成败。当时只有24岁的马克·汉默是电视演员,正打算向电影方向发展,而他生气勃勃的外型和随和的态度一下就被导演乔治·卢卡斯看中。
而太空走私者索罗作为电影中另一个主角,直接改变了现在的电影巨星哈里森·福特当年的命运。哈里森·福特之前在好莱坞只是暂露头角,并没有什么名气。因为他当时还在兼职做木匠,为乔治·卢卡斯他们装修过办公室,所以当乔治·卢卡斯开始挑演员时就找他帮忙,在试镜时给其他演员对台词。但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乔治·卢卡斯看到了他所表现出的那种表演才能,将索罗贪婪自大的性格演绎的入木三分,最终决定让哈里森·福特来扮演这个角色。
莉亚公主的角色几乎被当时所有的年轻女演员争夺过,而这个角色需要的是演员具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和领袖所需要的成熟。嘉莉·费雪是最适合这个角色的人员,虽然当时还默默无闻,但她所表现出的气质让乔治·卢卡斯觉得她是不二人选。
片中扮演杰迪大师欧比旺的演员是英国著名演员亚历·吉尼斯爵士,他因为1958年主演电影《桂河桥》而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由于他身上的那种领袖气质,对于卢卡斯来说,他无疑是最合适扮演这个角色的人选。
影片中的另外两个主角——机器人的选择更加艰难。影片初期设计了各种真实的机器人,最后发现还是需要用人来扮演机器人才能赋予这两个角色真实的生命。
扮演R2D2的演员需要个子矮小,但却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人。于是剧组最后找来了身高不到一米的特型演员肯尼·贝克。他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同时又有足够的体力在机器人的金属壳内完成各种动作。
而扮演C3PO的演员是英国演员安东尼·丹尼斯。他受过哑剧表演的训练,生动形象地将C3PO这个机器人扮演成为《星球大战》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作为影片中最主要的配角,寻找扮演索罗的副驾驶乔巴卡的演员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彼得·马修是一个身高两米的英国特技演员,原来是医院的护理员。正是由于他的身高,使得选演员的副导演第一眼就看中了他。
1976年3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的乔治·卢卡斯和他的剧组在北非的突尼斯开始了拍摄工作。而整个拍摄工作在当时看来完全是一场灾难,除了剧组人员普遍拉痢疾外,搭建的外景还数次被风暴摧毁,而且拍摄期间突尼斯还突降数十年一遇的暴雨。本来就严重超支超期的拍摄过程不断地被各种意外的天灾人祸拖延,所有人都在怀疑拍摄是否能如期完成。
而影片转入英国的摄影棚后,拍摄进度继续延误。《星球大战》的拍摄进度严重延误,同时ILM工业光魔特效公司在电影特效方面也问题重重。因为《星球大战》所需要的影片特技在当时是超越时代的, 所以ILM几乎是从零起步,结果直到影片前期拍摄完成,ILM已经花掉了一半的经费,才做出几个特效镜头来。这一切使得乔治·卢卡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20世纪福克斯公司内部,《星球大战》现在已经被称为“乔治·卢卡斯和他那个该死的电影”。
作为《星球大战》电影的代表性标志,杰迪武士使用的光剑堪称70年代科幻电影中最伟大的发明。不过影片中的光剑虽然看起来充满了高科技的感觉,但在实际拍摄时演员手里拿的只是一根木棍,上面缠绕着做电影银幕用的高反光胶带。这样在拍摄时木棍看起来就象是一根发光的荧光棒。在后期的部分段落,ILM又对光剑做了改进,采用后期跟踪技术给光剑加上了亮光。不过影片中的光剑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无法表现光剑开关过程中从无到有的变化,所以影片中大部分这方面的光剑镜头都是依靠后期剪辑实现的。而卢克在飞船上学习使用光剑的段落中,这个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依靠停机再拍的手法实现的。
影片中的光剑在舞动时还发出嗡嗡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录音师在尝试了大量的自然、非自然音效后,终于发现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在后期配音时利用一个通电的铜管在音箱前舞动,音箱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星球大战:新希望》原本计划在1976年的圣诞节上映,但由于拍摄过程的延误,上映日期不得不推迟到1977年的暑期。而且影片的发行过程也困难重重,最后福克斯公司不得不采取了捆绑策略,将《星球大战》和卖座电影捆绑发行,才使得电影最后和观众见面。(张小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