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专题 >正文

评论:感受威尼斯影节的爽与不爽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10:12 国际先驱导报

  爽:中国味道

  谁也无法否认,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打着深深的中国烙印。从主持开幕式的西班牙女演员伊内斯·萨斯特雷的一声:“中国电影,百岁生日快乐!”开始,丽多岛上就没间断过中国电影人的声音。除了国内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的《七剑》李安《断背山》、关锦鹏的《长恨歌》、陈可辛的《如果·爱》等电影外,意大利几个部门通力合作,花费60万欧元
为中国修复了10部老影片(包括《桃李劫》《大路》《马路天使》等),放映给观众看,还中国电影一个清晰历史脉络。

  除了中国电影,电影节里说汉语的人也不少。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主席马可·穆勒是文革后第一批到中国

留学的意大利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一提起当年,穆勒立刻兴致盎然:“1977年6月,刚从沈阳辽宁大学转到南京大学的我在一个露天篮球场看电影,发现了1961年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我从那个时候就真的爱上了这个导演,自己决定一定想办法多看这个导演的电影……我开始天天看电影,先是是看原版电影,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朝鲜的,四人帮垮台之后,突然有一大批中国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出来了。我差不多2个学期不上课,每天起码要看4部电影,骑自行车从早上11点开始,到不同的电影院赶场,有时候从一个电影院到另一个电影院要跑10多公里的路。”穆勒汉语讲得遛,肯定和他看了如此多电影有关系。

  除了穆勒,在电影院里如果放映中国电影,总能有会汉语的“老外”和记者搭讪,聊聊电影,说说中文。这些人大多在中国留过学,通过电影重温旧梦。当然,还有许多来自全球的华人华侨。记者在餐厅吃饭时,遇到来自加拿大的一家人,他们这里来旅游,竟然是想看看中国的“明星”。

  不爽:“铜臭”味道

  从进入举办地丽多岛开始,除了严格的保安措施,突出的感觉是“向钱看”。记者办证,先要交50欧元的注册费,还振振有辞:与戛纳电影节的收费模式接轨。而在戛纳,记者注册了3届电影节,没收过1个欧元。要命的是,你还别跟他理论,意大利人不买账。

  非但如此,除了一薄本电影放映表,标明片名、时间和地点外,记者必备的电影节概况和参赛影片介绍等材料都不提供,这点他们不说向戛纳新闻中心看齐了(那里给的材料之详尽,让你背不动)。但意大利人给记者一张减价卡片,凭借它,记者可以花19欧元买到一本原价34欧元的详细材料。无奈,只得再掏腰包。

  当然,组委会不会只在乎这些小钱,马可·穆勒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跟戛纳相比,我只能说太可惜,威尼斯还没有像他们那么成功的电影市场。如果没有它,就难以将专业的发行人士吸引过来,等于是将我们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穆勒强调“艺术性和商业平衡地结合在一起”。他说:“戛纳电影节的主席是我的老朋友,和我同龄,都是50多岁。”言外之意,他能搞电影市场我为什么不搞?他要赚钱我为什么不能?看样子,威尼斯兴办电影市场的日子不远了。高津英、丁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80,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