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美国电影《叙利亚》在全美1752家电影院上映,1203万美元的票房使其压倒《哈里·波特与火焰杯》,排名周末票房第二位。各大媒体更是将这部片子视为奥斯卡热门影片。
让人惊讶的是,它并不是美国传统意义的类型片,它的成功在于充分反映了“9·11”恐怖事件后的世界。
中情局特工真实故事
《叙利亚》是一部描写错综复杂石油危机的电影,讲述了一名中央情报局(CIA)特工意外卷入政治阴谋的故事。剧本改编自罗伯特·贝尔的回忆录《不看邪恶:来自CIA反恐老兵的真实故事》。
罗伯特·贝尔于1976年至1997年担任(CIA)行动处的案件官员,曾在伊拉克、塔吉克斯坦、摩洛哥、黎巴嫩、苏丹和印度工作,见证过很多秘密行动。他在回忆录中提到,在他和同事们为国家安全铤而走险时,也目睹了CIA存在的种种问题:海外行动严重受限,一些特工根本不了解当地的语言和风俗,招募新人不是以能力智慧作为标准,而是彻头彻尾变成政治活动。
当“9·11”惨剧发生时,贝尔竟没有感到丝毫吃惊,一如他在书中序言所写:“全世界都目睹了CIA由于疏忽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该片导演斯蒂芬·盖汉说,影片内敛而隐讳地告诉观众,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社会,片中的人物没有好坏之分,不具有传统角色的发展命运,而且出现的疑问不存在简单答案,一切将留给观众思考,这也正是后“9·11”时代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
恐怖深入骨髓
其实在“9·11”事件过去4年后的今天,许多电影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恐怖主义。在环球公司投资下,英国著名导演保罗·格林哥拉斯将执导拍摄一部反映“9·11”恐怖袭击的影片。这部电影的名称暂定为《93号航班》,故事情节将根据“9·11”真实情况改编。
美国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也购得了《纽约时报》记者吉米·德怀尔和凯文·弗林撰写的“9·11”事件纪实文学《102分钟》的版权。这部影片的时间起点将和原著一样,从2001年9月11日早晨8:46第一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双子塔一刹那开始。它将像反恐电视剧《24小时》一样不断显示时间,来加强影片紧张的气氛。
今年年中上映的大片《世界大战》虽然是科幻片,里面依然透露着后“9·11”的世界。斯皮尔伯格承认恐怖袭击对《世界大战》创作的影响:“我认为‘9·11’重构了《世界大战》传递的一切信息。”“我们现在知道恐慌是什么样的……突然间,自从独立战争的第一次,当然也是内战后的第一次,我们知道了两颗门牙被敲掉是什么感受,当他们把我们的世贸炸掉的时候……”
在影片中,小瑞琪看到三脚战机摧毁建筑、杀戮人类时不禁问雷:他们是恐怖分子吗?从孩子惊慌的表情和言词中,我们清楚看到恐怖主义对美国人抹不去的阴影,恐怖已经深入骨髓。
电影的后“9·11”时代
早在2002年,11位国际级大导演(诸如克劳德·勒鲁、肯·罗奇、米拉奈尔和西恩·潘等)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就“9·11”为题,各拍了一部时长11分钟零9秒的短片,描述了他们眼中的“9·11”。这部名为《11’9”01》的短篇集以其犀利的观点与高度的创意,大获各界好评,全体导演在威尼斯影展得到一座特别奖。
不过,《11’9”01》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社会反响。英国及好莱坞一直对“9·11”这一敏感的悲剧性题材持谨慎态度。但是今年,众多大的影视公司纷纷选择向敏感进军。《叙利亚》《93号航班》《102分钟》等影片,直接陷入那天的创伤中,一分一秒地描写着受害者的行动以及目击者的反应。
以往的经验显示,只要有一家电影公司涉足某一敏感题材,后面肯定会有众多电影公司跟进。这就形成了电影的后“9·11”时代。但是也有舆论担心:后“9·11”时代的电影是否将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是否会造成新一轮的情绪上的恐慌?
“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要告诉人们那些真实的故事,而不是让他们去忘记。”电影制作人迈克尔·尚博格说。他和他的搭档史塔斯·舒尔制作了一部关于港务局官员的影片,他们是“9·11”世贸大厦里的幸存者。这部影片由奥利弗·斯通导演,尚未命名,预计将在明年8月份,“9·11”五周年纪念的前一个月公映。尚博格说:“我们并不是在制作奥德赛或莎士比亚,我们只是保护好这个记忆,并从中看到未来的希望。”
《102分钟》的编剧比尔雷则说:“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我不认为我们有必要去探讨那个无聊的——事件原因,我只是向人们展现他们有权了解的事实。”
《叙利亚》导演斯蒂芬·盖汉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展现事实,然后让观众们自己去思考,去辨别。”
一些媒体则认为:当恐怖主义被拍成电影,我们也许能在一种距离中释放内心的恐惧,而不是在生活中每时每刻胆战心惊。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阮善彬报道